烏山市外巴士客運站
 
京畿道(烏山市)
烏山市外巴士客運站是京畿道烏山市的交通要地,就位在烏山站旁,與鐵路、地鐵連接,距首爾約40~50分鍾的上下班距離,距京畿道的中心水源20分鐘距離,距東灘新都市15分鐘距離,距京畿道最南端平澤20分鐘距離。另外距京釜高速公路僅5分鐘距離,是四通八達的交通要地。2015年首爾大學附屬醫院將建立的消息確定後,醫療中心都市角色的比重也不斷提高。

月出山元氣滿滿樂園
 
全羅南道(靈岩郡) ,
* 月出山上的新觀光明勝地,月出山元氣滿滿樂園 * 月出山天皇峰山腳麥飯石所產生出來的「氣」,搭配上溪谷的乾淨水流,這裡被規劃為新的觀光名勝地。除了乾淨的空氣與水,此地區承接了月出山的正氣,出現過許許多多的將軍與人才,相當不易。   月出山元氣滿滿樂園裡有伽倻琴主題公園,讓訪客可以體驗民俗文化。 此外,山林浴場、元氣滿滿散步道路、天然泳池、氣之健康中心、渡假民宿、體育設施等應有盡有,對於身心靈的放鬆覺對有幫助,重視養身的訪客一定不能錯過。   * 美麗的景觀與眾多文化遺產的月出山國立公園 * 月出山為月亮升起的山之意,這裡擁有匹配此名的美麗景觀與出色的文化資源,亦是韓半島最南端的山嶽國立公園。小白山脈往全羅南道木浦海邊的方向延伸,其中突出的平原殘丘以月出山天皇峰(809m)為中心,當地的奇岩怪石是出了名的奇特。   百濟的王仁博士、新羅末期的道詵國師都誕生於此地。如此神聖又美麗的地也被稱作湖南的小金剛山。在文化財方面,天皇峰南邊的無爲寺、西邊的道岬寺,各自擁有知名的磨崖如來坐像與解脫門等重要的文化財產

江陵Gurami溫泉
 
江原道(江陵市)
九羅美溫泉的水是由地下500公尺的花崗岩層中汲取而出,為鹼性溫泉。對人體無刺激,適合身體虛弱的孩童或老人、患者泡湯,另外對痛風、神經痛、創傷、外傷後遺症、發冷、挫傷、婦女疾病、不孕症等等皆有極佳的效果。飲用溫泉水的話,還可刺激胃液的分泌,甚至還可消除便秘的困擾。食鹽能帶給皮膚輕微的刺激和溫熱作用,消除炎症,有鎮痛的作用,對於慢性麻疹、皮膚乾癢、化膿和頭皮屑皆有治癒的效果。此外因含有磺、碳酸、鈣質、鐵質、鎂、鉀、氟等20餘種礦物質和無機物,對消化疾病、呼吸疾病和皮膚病也有療效在。

登億溫泉園區
 
慶尙南道(南海郡) ,
位在蔚山蔚州郡嶺南的神佛山山麓的登億溫泉是72,727.6m²(22萬多坪)的大規模溫泉區。神佛山溫泉、彦陽、迦智山溫泉等都聚集在此地。被稱為嶺南阿爾卑斯山的神佛山、迦智山、肝月山等超過海拔1,000m的山脈就緊鄰在一旁,登山後可以來登億溫泉洗去爬山時所流的汗水,消除疲勞。此處的溫泉主要是鹼性的重碳酸泉,據說對各種皮膚炎、神經痛、消化系統疾病、支氣管炎、高血壓、皮膚美容有卓越的效果。尤其是可以直接當飲料喝的礦泉水是一大特點。 附近有「紫水晶洞窟國度」與「神奇道路」、「酌川亭」、肝月自然休養林、石南寺等其他觀光景點,適合規劃一連串的旅遊行程。 ​

江陵高速巴士客運站
 
江原道(江陵市) ,
江陵高速巴士客運站於1976年建立於江陵市校洞,1995年11月遷移至現在弘濟洞的位置繼續營運。為地下1層、地上4層樓的建築物,售票處位於2樓,乘車與候車區位於1樓。

青松平山申氏判事公派宗宅
 
慶尙北道(靑松郡) ,
1990年被指定為慶尚北道民俗資料第89號的<平山申氏判事公派宗宅>位於慶尚北道青松郡,此宅由申漢泰建於朝鮮肅宗(在位期間1674~1720)時期,目前申崇謙將軍第15代孫申得清供奉始祖。建築結構上可以看到朝鮮時代士大夫家屋的代表性住宅樣式,Sotseul大門旁有行廊齋與庫間,寬廣的內院有著呈現 ‘ㅁ’字型的裡屋與別齋、亭子等。這座村莊除了平山申氏判事公派宗宅以外,還有與其並排的棲碧古宅(慶北民俗資料第101號)、泗南古宅,形成集姓村。村入口處有茂密的松林,村前則有洛東江支流龍纏川流經。

守禦將臺
 
京畿道(廣州郡) ,
山城西面的守禦將臺是南漢山城四個城臺之一,建造於仁祖2∼4(1624∼1626)年間,作為軍事所用,即是負責守禦將帥們指揮發令的地方。在仁祖14(1636)年時,適逢丙子胡亂,仁祖曾親自在此指揮守城軍,與清太宗的12萬大軍對峙,堅守了45日之後最後還是忍辱投降了。

東萊邑城址(동래읍성지)
 
釜山廣域市(東莱區) ,
東萊邑城址包含自東將臺所在的忠烈祠後山,經馬鞍山再到西將臺所在的東萊鄉校後山的丘陵地,以及如今東萊區市街中心平地的部分地區,是典型的平山城建築,兼具山城與平地城優點的代表邑城。整個邑城據估最早約建於高麗末期至朝鮮初期。西元1592年(朝鮮宣祖25年)壬辰倭亂當時,在東萊府使宋象賢公的率領下,軍民上下一心在此對抗倭軍,使東萊邑城成為壬辰倭亂初期最大的激戰地。而後邑城被荒置多年,直到1731年(英祖7年)東萊府使鄭彥燮考量東萊作為國家門戶的重要性,才擴建了邑城,使邑城比壬辰倭亂時的城更具規模,成為如今留存的東萊邑城之前身。 東萊邑城原本有東門、西門、南門、北門、人生門與暗門,各個城門上設有門樓,東門為志喜樓,西門為心成樓,南門為無憂樓,暗門為隱一樓。其中最重要的南門還設有翼城,前方有洗兵門,後方有朱鳥門,形成雙層的構造。西門、暗門、北門為了保護城門,特別設了半月型的甕城。此外,還有設於城內高處以觀察敵情或指揮戰鬥用的東西將臺,以及望樓與15個堡樓。但在日據時代,以市區規劃之名,硬是拆除了從西門到南門位於平地上的城牆,連南門到東門的城牆也被拆掉變成民宅。如今只剩下以馬鞍山為中心一帶的山地還留有舊時的城牆。 2000年以後,透過考古調查確認了壬辰倭亂當時的城郭痕跡(朝鮮前期邑城)、壬辰倭亂後砌成的平地城郭痕跡、朝鮮末期修築的城郭,為東萊邑城整體的確切範圍、規模等相關研究提供了寶貴的線索。而釜山市也針對毁損、荒廢或留存的城址,持續進行考古發掘調查與修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