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泉寺
 
濟州道(西歸浦市)
以朝鮮初期佛教建築樣式蓋建的藥泉寺,地上30m(一般建築10層樓的水準)、建築總面積3,305㎡,為單一寺剎中相當大型的建築物。法堂內部有韓國境內最高5m的主佛毘盧舍那佛,供奉在4m的座臺上。左右兩邊的牆壁上有巨大的幀畵雕刻。法堂前的鐘閣掛有重達18噸的梵鐘。除了以極樂道場2,652㎡ 規模的大寂光殿和3層大小的寮舍,還有三星閣、舍利塔。藥泉寺不僅只有佛教徒前來,也吸引許多觀光客前來此地許願。

九里東九陵 [UNESCO世界文化遺產]
 
京畿道(九里市)
東九陵是建立朝鮮王朝的太祖李成桂1408年辭世後,以太宗之名,在坡州、高陽等地物色陵地,最後由當時檢校參判議政府事金仁貴推薦,領議政府事河崙決定陵地所在。東九陵的形成歷經朝鮮王朝前期,1855年(哲宗6年)以後追尊王翼宗的王陵綏陵完成後,方總稱為東九陵,在這之前稱為東五陵、東七陵。東九陵包含太祖李成貴的王陵健元陵、顯陵(5代文宗和其妃顯德王后)、穆陵(14代宣祖和其妃懿仁王后、繼妃仁穆王后)、徽陵(16代仁祖的繼妃莊烈王后)、崇陵(18代顯宗和其妃明聖王后)、惠陵(20代景宗的妃端懿王后)、元陵(21代英祖和其繼妃貞純王后)、綏陵(23代純祖的太子追尊王翼宗和其妃神貞王后)、景陵(24代憲宗和其妃孝顯王后、繼妃孝定王后)等,共9個陵墓。東九陵位於九里市仁倉洞,於1970年5月26日列為史蹟第193號。在此可看見東九陵陵制的變化和朝鮮王朝500年的浮沉,為重要的文化遺產。由於陵域地區有茂密的森林和貫穿陵域的流水,景色宜人,吸引不少遊客前往。九里市的文化活動多在東九陵舉辦。

慶州拜洞三陵
 
慶尙北道(慶州市) ,
慶州拜洞三陵是新羅第8代阿達羅王、第53代神德王、第54代景明王的陵墓,因三個陵墓集中在同一處,而被合稱三陵。 第一座王陵為新羅第8代阿達羅王(在位期間154~184)之墓,阿達羅王曾在百濟入侵抓走百姓時,出動軍隊並御駕親征,令百濟大為懼怕決定議和,並釋放俘虜們。古代的日本(倭國)也曾在阿達羅王任內派使臣前往新羅。陵墓規模為底圍58公尺,高5.4公尺,直徑18公尺。 第二座王陵為第53代君主神德王(在位期間 912~917,本名朴景暉)之墓,因前任君主孝恭王在沒有子嗣的狀態下辭世,百姓們便擁戴身為第49代憲康王女婿的神德王繼位。其在位期間曾受到甄萱(後百濟君主)和弓裔(泰封國君主)的入侵,並奮力抵抗敵軍。王陵的底圍為61公尺,高5.8公尺,直徑18公尺。神德王的陵墓曾兩次遭盜,1953年和1963年進行內部調查後,發現其陵墓為以碎石堆疊起來的橫穴式石室,與一般普遍認為是新羅墓葬形式代表的積石塚不同,可見經過統一新羅時期後,新羅的墓葬形式曾受北方高句麗古墳的影響。 第三座王陵為第54代君主景明王(在位期間917~927,朴昇英)之墓,景明王是神德王的兒子,曾與高麗太祖王建並肩作戰擊退了攻擊大耶城的甄萱。在位期間曾試圖與中國後唐建立外交關係卻功敗垂成。王陵的底圍為50公尺,高4.5公尺,直徑16公尺。

金裕貞站
 
江原道(春川市)
位於京春線的江村站與南春川站之間的金裕貞站,站名由出身於此地的文人金裕貞之名而來,是韓國最早以人名作為站名的火車站。火車站最早於1939年7月25日以「新南站」之名開始啟用,直到2004年12月1日改名為金裕貞站。2010年12月21日,隨著首都圈地鐵京春線的通車,車站也遷移至現在的新車站內,並作為地鐵站使用。車站附近有江村鐵路自行車、金裕貞文學村等景點,以及新東面事務所、郵局等機關。

富川弓箭博物館
 
京畿道(富川市)
韓國在古代曾是一個製作並使用弓箭的國家,從古代到近代大大小小的戰爭之中,弓箭充分地發揮了武器的重要性。富川弓箭博物館展示韓國先祖們集其智慧所作之弓箭,且很早就被登錄到文化財產記錄上,給予保護價值和強調其重要性。1971年弓矢匠受到國家指定保護,被指定為國家無形文化財產第47號。此外,這裡也展示教育以富川市素砂區為中心,傳承5個世代,已有160年傳統的國弓(韓國古代射箭武術)相關用品古物。整體展示館展示著各式各樣的弓箭以及戰車,相關附帶品及古物。

靈鷲山
 
全羅南道(麗水市) ,
海拔510公尺的靈鷲山,坐落在麗水市三日洞及上岩洞交會之處,由於地勢平緩,風景秀麗宜人,成為全國著名的旅遊景點。每逢春天整座靈鷲山就會被萬花齊放的杜鵑花染紅,這裡同時也是韓國第一個可見杜鵑花花盛開的山岳,另外與位於慶尚南道昌寧的火旺山及馬山市的舞鶴山共同並列為韓國三大杜鵑花群落地。攀登靈鷲山較為低緩的部分僅需4小時的路程,相當適合家族一同出遊爬山。 靈鷲山每年四月份皆會舉行杜鵑花慶典,慶典期間靈鷲山山神祭、青少年寫詩大會、寫真展、杜鵑花小姐選拔大會、鄉土小吃街等多彩多姿的活動都會在此展開,提供來靈鷲山賞春的遊客豐富的吃喝玩樂體驗。依靈鷲山的登山地圖來看,可分成靈鷲山和進禮山,國家地理情報院自2003年5月17日起,決定將山的名稱正式由靈鷲山變更為進禮山,但人們至今依舊習慣稱其為靈鷲山。 麗水半島的主山即靈鷲山,同時也被當地居民公認為具有神靈保佑的山峰,在這裡舉行祈雨祭祀與祈禱的人甚多。在曾作為傳統祈福道場的錦城臺下建蓋的兜率庵祈禱道場流傳至今。 東國輿地勝覽及湖南麗水邑誌中有記載兜率庵的祈雨壇相當靈驗,古代地方首領們在祈雨季節時會在此舉行祈雨祭儀式等,一路流傳到舊漢末時代。另外在寬廣的靈鷲山山麓上,還有興國寺座落於此,寺廟創建的主要目的就是為祈願國家興盛而成的。興國寺中留下包括大雄殿(第369號寶物)、大雄殿後佛幀畫(第578號寶物)、圓通殿、捌相殿等重要文化財。壬辰倭亂時代當時唯一僅有的300餘名僧兵水軍軍團,就是在興國寺中接受訓練而後使這裡聲名大噪的。 站在海拔510公尺的高山頂峰可以眺望西面南海上大大小小的島嶼及漁船,其風景之美麗難以言喻。

忠烈祠
 
慶尙南道(統營市) ,
位在統營艅艎路的忠烈祠為朝鮮宣祖39年(西元1606年),第七位三道水軍節度使李雲龍奉王命所建造的奉祀、追慕忠武公李舜臣將軍威靈的祠堂。這裡在1973年6月11日被指定為史蹟第236號。除了奉祀李忠武公牌位的祠堂外,園內還有內三門、中門、外三門、正門、箭門等五道門,中門內有祭祀時準備祭品之用的東齋與西齋,外三門內有掌管祭祀事務的崇武堂與培育人才的景忠齋,兩旁有忠烈廟碑等6座碑閣,門外則有1988年復原的江漢樓與展示館。如今祠堂正殿與外三門懸掛的「忠烈祠」匾額,為朝鮮顯宗之御賜匾額,由禮學家文正公宋浚吉所書。

高靈大伽倻遺跡址
 
慶尙北道(高靈郡) ,
520年之間(A.D.42 - 562)曾經繁榮一時的大伽倻國都高靈遺跡。最近吹起了一陣對大伽倻文化的研究熱潮,也引起了一般人來此做文化探訪的興趣,這裡確實是值得來一睹古代文化的好地方,因此除了考古學家之外,也可見到許多一般民眾來此觀光。* 芝山洞古墳群 建築在高靈邑後方主山主陵線上的大型古墳與建築在東南方斜坡的200多座古墳。1977年開始綠續挖掘出的32-35號古墳裡發現了鐵製頭盔、盔甲、金銅冠等文物,因此推測是支配階層的墳墓,而44-45號古墳則是古代殉葬制度的珍貴遺跡,因此被指定為史跡第79號。為了保存及展示這些古物,在2000.9.18成立了大伽倻博物館。* 主山城 位在主山的山城,由內城與外城所組成,總共長達1,351公尺,東側丘陵上還堆砌著具有警告性的石斛遺跡。推測這是大伽倻時代最具代表性的山城,因此被指定為史跡第61號。* 古衙洞壁畵古墳 1963年發現墓穴中的壁畫,這是大伽倻時代唯一的壁畫古墳,被指定為史跡第165號。古墳東西直徑約25公尺,南北約20公尺,高約6.9公尺,在牆壁及天花板上有著壁畫。在天花板上有以粉紅、綠、黑、褐色等色彩畫的蓮花花紋,相當特別。古墳位在高靈邑古衙里,為了保存遺跡,內部是不開放參觀的,但是高陵郡廳展示了按實際大小繪製的展示用示意圖。* 大伽倻博物館 位在主山山麓的大伽倻博物館就在大伽倻王陵旁邊,與大伽倻王陵展示館是韓國唯二的大伽倻專門博物館。2000年9月開館的大伽倻王陵展示館是芝山里44號墳的專門展示館,這韓國發現的第一個大規模殉葬墓。展示館重現芝山里44號墳內部景觀,讓參觀民眾可以進到依實際大小複製的44號墳裡,直接觀覽到墳墓的構造與建築方式、墳墓主人與殉葬者埋葬的樣子、陪葬品的種類與特性。2005年4月開館的大伽倻博物館展示內容以大伽倻的歷史與文化為中心,再融合了高靈地區當地從舊石器時代到近代的歷史文化。另外,還有每年開設1~2次企畫展的企劃展示室、小朋友的體驗學習室、戶外展示場等。* 大伽倻文化學校 利用已廢棄學校(月幕國小)改建而成。主要展示的是韓國木板印刷文化的板刻與古印刷文化,而不只是單純的展示,在這裡是能直接親身體驗,可以學到古人的科學與精神文化。這邊有古印刷體驗、板刻體驗、韓紙工藝、茶道體驗等各式各樣的體驗項目,包含學生、大人、外國人在內,每年都有很多遊客前來參訪。大伽倻文化學校的校長是八萬大藏經板刻技術的傳承者-安俊英,已有20年板刻資歷。* 王井 推測是大伽倻時代王宮使用的井。在這裡亦發現了伽倻土器與瓦片碎片等文物,位在現在高靈國小內。

潭陽渡假村溫泉
 
全羅南道(潭陽郡) ,
潭陽渡假村溫泉擁有地下1層、地上1層、1,260個置物櫃規模的男女大溫泉池,內有許多不同主題的湯池、露天溫泉,還有汗蒸幕、皮膚美容室、按摩室等設施。潭陽溫泉的溫泉水含有鍺、鍶、硫磺根離子、鈣、鋰等20餘種溶存固形物。特別是鍺可充分供應氧氣,疏通人體的50億個血管,讓細胞活化、血液清澈,並且增加人體的免疫系統。而鍶的含量比起全國平均值多出3~4倍,能舒緩現代人壓力,並影響腦內神經傳達系統,對於腦卒症患者、腦膜的感染性疾病、末梢神經、外傷後遺症、脊椎膜炎症、神經衰弱、關節炎、皮膚等皆有極佳的治療效果。

聞慶儒教文化館
 
慶尙北道(聞慶市) ,
聞慶儒敎文化館就位於聞慶鳥嶺道立公園入口的聞慶陶瓷展示館旁邊,館內的設計讓人可以更輕易地看到儒教文化的全貌。 聞慶儒敎文化館是地上2層的建築物,共有4個展示館及儒教文化體驗室、資料室。第1展示室透過創作詩ㆍ書ㆍ畵的地點-舍廊房讓參訪民眾看到韓國傳統學士的文化。第2展示室是展示閨房文化,可以看到女性纖細的刺繡手藝等。第3展示室展示聞慶當地的儒教文化。介紹學士風流文化的第4展示室可以看到聞慶的儒教文化與歷史,設有舟巖亭及鄕飮酒禮模型。 在儒教文化館的儒教文化體驗室裡可以體驗木板印刷與拓本體驗。展示館附近有多功能的露營場、聞慶鳥嶺道立公園、聞慶鳥嶺博物館、石炭博物館、陶瓷展示館、聞慶溫泉等觀光景點。 由於聞慶自古是嶺南與首爾的連結關口,受到嶺南學派的影響,儒教文化從很久之前就很發達。朝鮮初期太宗設置了聞慶鄕校(傳統教育機關),1655年(孝宗6年)設置了近巖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