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豐釀造場
 
仁川(江華郡)
金豐釀造場:在江華島體驗韓國古法釀酒的獨特風情 1. 概覽:田園與釀造的完美結合 金豐釀造場位於韓國仁川廣域市的江華島,專門釀造如馬格利(生米酒)、燒酒等多種韓式傳統酒。與規模化工廠不同,這裡始終堅持以“古法釀造”和“自然發酵”為核心理念,巧妙運用江華島出產的優質原料,讓酒液在甯靜的鄉土環境中孕育出更深層次的香氣與風味。對喜愛沈浸式文化旅遊、並想深入了解韓國傳統酒文化的旅行者而言,此地可謂值得放入行程清單中的一大亮點。 2. 歷史與特色:守護手工釀造的匠心 • 源自江華島的農耕文化 長久以來,江華島以耕地廣闊、稻米品質上乘而著稱,島上居民通常自釀馬格利、燒酒,為家庭聚會或農忙之余增添樂趣。金豐釀造場便是這一傳統的忠實傳承者:從選米、投料,到發酵和蒸餾,每一道工序都在島嶼的純樸氛圍下逐步完成。 • 堅守古法卻不斷探索 雖承襲古法,但在口味和類型上也兼顧現代人需求,偶爾推出小批量、口感獨特的新品種。即使如此,一切的根基仍是對“手工釀造”“自然發酵”的尊重與堅持,這使得每一滴酒都保有深厚的地域和文化烙印。 3. 遊客可參與的體驗項目 • 參觀釀造流程與試飲 在工作人員或導覽的帶領下,遊客能走近發酵槽、儲酒區等關鍵區域,了解原材料甄選、發酵週期和味道形成的原理。隨後,現場品嘗新鮮釀制的馬格利或燒酒,細細體會其微妙差異。若恰逢當季或節慶活動,還可能有特殊口味或限定版酒品可供品嘗。 • 互動式工作坊 釀造場有時會開放短期工作坊,示範傳統酒的基礎釀造工藝,包括洗米、蒸煮、拌曲、初發酵等流程,讓想要“親自上手”的遊客能夠直觀感受天然酵母的魅力。 • 農家院落與韓式建築氛圍 這片鄉土氣息濃郁的場地,或許保留著古樸的倉房、木梁結構的韓屋裝飾,十分適合放鬆拍照。在柔和的鄉間風光和恬靜的江華島節奏下,小酌一杯,更能體會“慢生活”的真谛。 4. 旅行信息與貼士 • 地理位置 金豐釀造場位於江華島(屬仁川廣域市),週邊景點包括歷史古迹(如世界遺產支石墓)、寺院、海岸步道等,組合成一條富含文化與自然風光的觀光線路。 • 開放時間與預約方式 釀造的週期、季節的不同,或官方活動安排,都可能影響開放時間和參觀形式。建議出發前通過釀造場官方網站或SNS了解最新動態,必要時進行預約。 • 交通選項 ① 自駕或包車:從首爾或仁川市區前往江華島通常需1~2小時車程(視路況而定)。通過導航搜索“金豐釀造場”或對應韓文地址可獲得路線指引。 ② 公共交通:先乘坐城際或市外公交抵達江華綜合客運站(Ganghwa Bus Terminal),再換乘當地公交或出租車前往釀造場所在地。 • 安全與溝通 雖有部分員工能用簡單英語或中文介紹,但更深入的釀酒原理或工藝問題,可能需要翻譯軟件輔助。若計劃大量品嘗酒品,切記避免酒後駕車,盡量選擇公共交通或有代駕等方式。 5. 將金豐釀造場納入江華島行程的理由 • 深入韓國傳統酒文化:比起在商超購買成品,更能與“發酵—蒸餾—熟成”等環節面對面。 • 獨特口感對比:當場飲用以古法生產的馬格利或燒酒,更具新鮮與圓潤口感,與市售量產有明顯不同。 • 可親手參與:工作坊等互動活動讓旅途故事更添精彩,既是文化享受,也是趣味體驗。 • 巧妙融入島嶼觀光:江華島以自然美景與文化遺產著稱,釀造場參觀能與其他景點(寺廟、古城、海岸)搭配,形成多層次的旅遊記憶。 結語: 金豐釀造場在江華島那片恬靜的田園風光裡,以傳統手工方式延續了朝鮮半島幾百年來對醇香米酒與燒酒的熱愛。當外界追求快節奏、量產化,它卻依然守護著自然發酵的時間與溫度,並將這種質樸且細膩的文化精髓通過參觀、體驗與遊客分享。若你渴望挖掘更深層次的韓國飲食與文化內涵,不妨到這裡品一杯原汁原味的馬格利,呼吸海島上的清新空氣,讓這份古老而親切的風味,為你的旅程留下難忘的珍貴回憶。

順天市立樹大根深博物館
 
全羅南道(順天市) ,
位於樂安邑城附近的順天市立博物館內,展示著韓彰琪老師生前所蒐集的文物。博物館內部展示著從青銅器時代起直至光復之後的眾多文物,可以了解韓國的在地文化。 韓彰琪老師生前從這些破舊與粗糙的東西中尋找創作的靈感,而過去那些微不足道與受到輕視的物品,現在也重新成為窺探祖先生活的資料。

龜岩FarmStay村
 
大邱廣域市(東區) ,
*田園住宅區體驗農村─龜岩FarmStay村* 大邱的龜岩FarmStay村很靠近城市,不僅交通方便容易前往,還是具備各種文化設施的田園住宅型農村。因為這裡有九個像龜殼的石頭,所以稱為龜岩村。 * 龜岩FarmStay村的摘採農作物體驗* 位於八公山邊的循環道路邊,每年櫻花盛開的時候,這裡的農村體驗也正式開始。此時會開始播下各類蔬果的種子,也可以進行於摘蘋果的體驗。 此外,還有葡萄、水蜜桃、栗子等豐碩的果實,也可以收成豆類與水稻,像摘蘋果或是栗子等已是附近幼稚園小孩朋友常來體驗的項目。另外為了更活化此地經濟,農協也在此經營週末農場,遊客可在此親自種植生菜、辣椒等蔬菜並品嚐。

白岩山
 
慶尙北道(蔚珍郡) ,
白岩山從名字中便可看出,它有“白色岩石“之意,其山頂上屹立著一塊巨大的白色岩石。每逢冬季,這裡便堆積了皚皚白雪,景色極佳,因此而聲名遠播。如果清晨即起床爬山的話,可在山頂欣賞到東海的日出美景。通常,登山的起點為白岩溫泉酒店前,沿南側的山脊向上攀登,穿過茂密的叢林,即可到達山頂。在山頂,可俯瞰到東海岸的大海,又可眺望西側和北側的群山,而山頂北側溪谷的方向,則有姑母山城、老奶山城、白岩山城等。 在白岩山的山頂,賞自然景觀,在白岩山下的白岩溫泉,享水中之樂,都是不錯的選擇。

巨文島燈塔
 
全羅南道(麗水市) ,
巨文島舊時有三島、三山島、巨磨島等各種名稱,為了抗議英國佔領巨文島,中國清朝提督訪問巨文島,看見這島上具有學問之人甚多,以文人眾多的意思取名為“巨文”,並說服韓國改島名,因此從那時候開始被稱為巨文島,這就是巨文島的由來。 巨文島燈塔為南海岸上最早的燈塔,於1905年4月12日建立至今,100多年期間為南海岸的船引領方向。巨文島燈塔高6.4m,圓狀白色的塔身,為混凝土、磚頭、石頭所構成的混合構造建築。燈明機使用3塊大型的玻璃加工成的三棱鏡,以每15秒的打燈的方式運作,船在42km外就可以看到光芒。後因為老舊而被高33m的新燈塔取代,並從2006年1月開始發揮其作用。而擁有100年間使用過的燈塔則保留燈塔的外牆及中樞式迴轉裝置等設施,作為海洋古蹟。 巨文島有一部分被列為多島海海上國立公園的所屬地區,每年吸引許多觀光客前往觀光,來到巨文島的觀光客必定拜訪此燈塔。從下船處的巨文里到燈塔為止,徒步的話大約需要1小時的時間,過了橋、海水浴場,還會經過一個稱為“Muneoni”海水浮上的地方。並從這裡開始轉入海邊奇岩峭壁,眼前會出現大約1.2km長的散布道,路兩旁的冬柏樹形成一條林道,漫步在林間使人心情舒服愉快。在燈塔的峭壁邊有一座觀白亭,可盡情地欣賞壯觀美麗的大海景色。 * 最初點燈日 - 1905年4月10日 * 構造 - 白色混凝土(33m) * 照明 - 白光 15秒1閃(FlW15s) * 特徵 - 韓國第一個以紅色磚頭建成的燈塔,在100年前設置,3等級迴轉式的燈明機,為南海中部沿岸的船隻照明方向。  

DMZ博物館
 
江原道(高城郡) ,
DMZ博物館是懷抱韓國全體國民希望南北韓和平與安定的心願所設立的博物館,位在東海岸最北端的軍事分界線與民統線(民間人士出入統制線)內。DMZ象徵著世界上唯一的分斷國家,展示館所以展示的內容包含1950年韓戰爆發前後的局勢、因休戰協定而誕生的休戰線所具有的歷史意義、因而造成的家庭離散悲劇、持續的軍事衝突、60多年間與世隔絕而保存的生態環境等。

頭輪山道立公園
 
全羅南道(海南郡) ,
頭輪山因為擁有許多著名的寺廟和歷史遺跡,而成為熱門的觀光景點。頭輪山高度為703公尺,是韓半島最南端的一座山。山上不但有熱帶性氣候的長綠闊葉樹,也有溫帶性氣候的落葉闊葉樹。在植物分布現象的研究上,擁有相當重要的價值性。山上不但有一整片隨風飄搖的芒草田、還有8座要大不小的山丘,只要爬上了山頂,就可以將西海岸和南海岸的美景,盡收眼底。不但如此,山上還有新羅真興王5年(西元514年)由阿道和尚建立的大芚寺(大興寺),這座寺廟和西山大師也有一段很深淵源。寺裡蒼鬱聳天的林木、秋天火紅的丹楓和青翠油綠的冬柏樹都是這座山的一大美景。從休息站到大興寺的兩側道路上,有著長達2公里的絕色美景。不但有清澈壯觀的溪谷,還有天然的青蒼鬱樹所形成的綠色隧道,讓人目不暇給。

鄭起龍將軍遺蹟地
 
慶尙北道(尙州市) ,
位於慶尚北道尚州市沙伐面錦欣里的‘忠義祠’,供奉了朝鮮中期壬辰倭亂時屢建功績的武官鄭起龍(1562~1622)牌位。忠義祠於1974年被指定為地方文化財紀念物第13號,展示館內陳列寶物第669號五件與動產文化財。每年10月時,地區居民都會重現當初奪回尚州城的場面,宣傳並傳承鄭起龍將軍的護國思想。

喬桐島(江華)(교동도(강화))
 
仁川(江華郡)
喬桐島是位於江華郡西北邊的島嶼,自從2014年7月喬桐大橋通車後,這裡的交通變得更加便利。在高句麗時代,這裡被稱為高木根縣,直到新羅景德王時期才改稱喬桐縣。後來在高麗時代,這裡更是中國使臣們前往當時的主要港口碧瀾渡途中,暫時停留的國際貿易經由地 * 大龍市場 : 由黃海道延白郡到喬桐島避難的失鄉人們,仿照延白市場的形式打造的巷弄市場。巷子裡處處可看到能喚醒鄉愁的壁畫與造景,以及保存完好、歷經悠久歲月的招牌。遊客可在理髮院、藥房等老店門口拍照留念,或參觀電視劇《魔法麵包店》(或譯《信有明天》)的拍攝地。在此還可以買到傳統零食米香,或造訪舊式咖啡館。 * 望鄉臺 : 南北韓分裂前,喬桐島與延白郡隸屬同一生活圈,兩地居民往來頻繁。但韓戰後,由北韓延白郡等黃海道到喬桐島避難的人們再也回不了故鄉。於是在1960年,這些失鄉民們於島上與延白郡僅一水之隔,肉眼可看見延白郡的地方立了望鄕臺碑,每年定期在此舉行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