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emikkumi雕刻公園
 
仁川(翁津郡)
位於茅島Baemikkumi海邊的Baemikkumi雕刻公園,因為此處地形猶如船底破了個洞一般而得名(Baemikkumi音近韓文的「船底洞」)。這裡也是雕刻家李一浩的個人創作空間,他利用前院的草坪將作品一一展示,而形成了如今的雕刻公園。園內的各個作品與大海呈現絕妙的融合,相當值得一觀。

跆拳道公園展望臺
 
全羅北道(茂朱郡) ,
位在全羅北道茂朱郡的跆拳道園是世界182國6千萬跆拳道人口的聖地,亦是韓國的引以為傲的文化觀光遺產。我們的世代由我們來創造,以將此地推廣為世界文化遺產“大韓民國跆拳道公園”為目標,這裡將成為世界跆拳道人文化交流的場所,跆拳道文化藝術產業的集中地,具傳統與現代樣式建築的跆拳道公園是世界所有跆拳道人的精神故鄉。設立時間2005年 ~ 2013年(2009年動工、2013年完工)2007年6月起跆拳道公園展望臺開放參觀。* 規模總面積 2,314,060m²(70萬坪)園區建築面積1011574.8m²(30萬6千坪)建築延面積261158.2m²(7萬9千坪)

香湖海水浴場
 
江原道(江陵市)
位於江陵註文津香湖裡的註文津香湖海邊,這裡是防彈少年團(BTS)拍攝專輯封面的巴士站點的登場地點,在阿米中早就聲名大振。車站並不是實際運營的站點,作為拍照點和週邊異國風情的拍照區相融,加之大海為背景,使這裡的打卡照個個經典、美輪美奂。作為江陵的新興旅遊景點,吸引著國內外遊客的到來。  

羅里盆地
 
慶尙北道(鬱陵郡) ,
面積1.5 ~ 2.0㎢(2.0㎢ = 605,000坪)東西約1.5km、南北約2km的羅里盆地,是鬱陵島內唯一的平野。羅里盆地屬破火山口(caldera – 岩漿回流、火山自身塌陷或淺部岩漿囊噴發而形成的火山口),盆地裡岩漿噴出形成的卵峰(611m)及從卵峰上流下的岩漿再次形成的第二個火口平原。東北邊有羅里村,西南邊有現今無人居住的卵峰村。于山國時代開始就有人在此居住,到了朝鮮時代因空島政策數百年無人居住,高宗在位時期,因開拓令而人民再次來到這塊土地上。從很久以前開始定居在這的居民以啃食羅里(Hason illy)的根為食,所以之後便稱作羅里村。開拓當時約有500多人定居在這,是鬱陵島第一個集體部落。

泉隱寺
 
全羅南道(求禮郡) ,
被指定為全羅南道文化財資料第35號的泉隱寺是統一新羅時代創建的古寺,位在求禮郡智異山的西南方,是大韓佛教曹溪宗第19教區本寺華嚴寺的分寺,與華嚴寺、雙溪寺同為智異山3大寺廟之一。泉隱寺位在智異山中特別明亮及溫暖的地方,周邊不僅風光明媚,寺院旁還有從深遂溪谷流下的清澈溪水,並被雄偉的山峰群圍繞。泉隱寺的原名是甘露寺。因興德王3年(828年)印度僧侶與德雲祖師創建寺廟當時,寺廟境內有座像露水般清澈且清涼的泉水,據說喝了此泉精神格外清爽而取此名。當時寺內有很多法師駐於此地,高麗忠烈王時升格成為‘南方第一寺剎’。後來寺廟因壬辰倭亂被火燒毀,重建時據說泉水裡一直有一隻大蛇出沒,但將蛇捕殺後泉水就不再湧出,所以之後就更名為‘泉隱寺’。但更名後寺廟就不斷發生火災及災殃,村人擔心是否因殺了守護寺廟的大蛇而災難不斷。朝鮮4大名筆之一的李匡師聽到此消息,就以如流水的字書體寫了‘智異山泉隱寺’的匾額掛在一柱門上,據說後來就不再發生火災。泉隱寺內有法堂的極樂寶殿(全羅南道有形文化財第50號),與泉隱寺極樂殿阿彌陀後佛幀畵(寶物第924號)。進入寺廟時,會先經過一柱門(進入寺廟的第一道山門),而後再經過韻致獨特的亭子-垂虹樓,最後才會進入寺廟內,感覺相當特別。

信島
 
仁川(翁津郡) ,
信島位在仁川廣域市西北方14km、江華島南方5km、最高峰為九峰山(178.4m),面積6.92㎢,海岸線長16.1km。信島的名稱據說是因為島上的居民都相當誠信淳樸,因而稱作信島。這裡產有真鹽。 在九峰山山頂上可以看到永宗島等黃海的島嶼,1992年與矢島之間建造了長579m的連島橋。島的北邊與南邊2個隆起的山地,西南部有個大灣口,島周圍有廣闊的海浦地。耕地面積相較其他島嶼較為遼闊,島民大部分都從事農業。海邊可以抓到大量的彈塗魚·蛤蠣等,當地也產有相當美味的葡萄。東邊有坪村、西南邊有皐南里、西南海岸有九老池等村落,都是以漁業維生。信島與矢島、茅島一樣都是黃嘴白鷺(Swinhoe's Egret)與黑尾海鷗(Black-Tailed Gull)等稀有動物的棲息地。

漣川全谷裡遺迹
 
京畿道(漣川郡) ,
這裡是韓國舊石器遺迹的代表,它是因1978年冬到漢灘江遊園地玩的美軍士兵在此發現石器而引起關註的。 這個士兵把採集到的石器拿到以前首爾大學金元龍教授那裡,金教授和嶺南大學的鄭榮華教授經研究分析後,認為這是歐洲Acheulian舊石器時期的遺物,從而使這裡一下子變得聲名大振了。 全谷裡先史遺迹地被漢灘江所環繞,處於玄武岩地表之上,地層中的花崗岩為遺物形成了一層結實的屏障。臨津江和漢灘江河床上的玄武岩分佈廣泛,玄武岩上面是粘土層和沙質層,上面發現了大量的舊石器。遺址地發現了類似阿舍利式石斧的遺物和石器,從發現到現在前後已經進行了11次挖掘,採集到了近3000余件。 從石器的發現到1970年代末,歐洲和亞洲舊石器文化存在關聯的觀點有了突破性的依據,為先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資料。現在全谷裡先史遺迹地內,建立了舊石器遺迹管理資料館等觀覽設施和展現舊石器時期生活場景的野外造型物,以幫助人們對舊石器時代有一個更好的理解。

九里東九陵 [UNESCO世界文化遺產]
 
京畿道(九里市)
東九陵是建立朝鮮王朝的太祖李成桂1408年辭世後,以太宗之名,在坡州、高陽等地物色陵地,最後由當時檢校參判議政府事金仁貴推薦,領議政府事河崙決定陵地所在。東九陵的形成歷經朝鮮王朝前期,1855年(哲宗6年)以後追尊王翼宗的王陵綏陵完成後,方總稱為東九陵,在這之前稱為東五陵、東七陵。東九陵包含太祖李成貴的王陵健元陵、顯陵(5代文宗和其妃顯德王后)、穆陵(14代宣祖和其妃懿仁王后、繼妃仁穆王后)、徽陵(16代仁祖的繼妃莊烈王后)、崇陵(18代顯宗和其妃明聖王后)、惠陵(20代景宗的妃端懿王后)、元陵(21代英祖和其繼妃貞純王后)、綏陵(23代純祖的太子追尊王翼宗和其妃神貞王后)、景陵(24代憲宗和其妃孝顯王后、繼妃孝定王后)等,共9個陵墓。東九陵位於九里市仁倉洞,於1970年5月26日列為史蹟第193號。在此可看見東九陵陵制的變化和朝鮮王朝500年的浮沉,為重要的文化遺產。由於陵域地區有茂密的森林和貫穿陵域的流水,景色宜人,吸引不少遊客前往。九里市的文化活動多在東九陵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