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州古印刷博物館
 
忠淸北道(淸州市) ,
印刷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金屬活字本“白雲和尚抄錄佛祖直指心體要節(又名直指),清州興德寺址於1992年3月17日開館的古印刷專門博物館,世界首創並發展金屬活字印刷,使祖先的豐功偉業得以永久流傳於後世,目前成為認識韓國印刷文化發達史的科學教育場地。另外,迎接資訊與文化產業的21世紀,古印刷博物館透過‘直指’的資料庫(data base)人類的公認價值創出、舉辦持續性的國際紀錄遺產研討會、透過與世界級印刷博物館(德國、中國等)姊妹結盟的研究、合作事業等,致力於讓韓國祖先們所完成的印刷文化能夠在世界上佔有一席之地,並且發揮其中心作用。

南山戶外植物園
 
首爾(龍山區)
於1997年2月18日開幕的南山戶外植物園是利用1994年拆除的龍山區漢南洞外國人住宅區舊址所建造的植物園。總面積達59.241㎡,共有13個主題園區,共種植了269種、117,132株植物;木本植物包含松樹等亦有129種、共60,912株;草本植物包含老姑草等則有140種、56,220盆。

廣藏市場
 
5.0/1
首爾(鍾路區)
朝鮮末期韓國國內政勢反覆昏迷之中,因日本、中國等列強的勢力角逐戰而像風中殘燭般。1904年高宗即位41年締結“乙巳條約”後,實質上的主權掌握在日本的手裡, 隨著日本的經濟侵略政策企圖,南大門市場的經營權也被剝奪。日本的經濟侵略主要以經濟輸入為主,為了讓恢復國權擁有經濟後盾,著眼於設立東大門廣藏市場的金宗漢等三位發起人以捐助的方式投資,以現金100,000韓元為創業基金。選定的用地是以清溪川3街、4街的廣橋、藏橋間一帶為預定地。推動市場設立過程中,因1904年的大洪水一度中止。之後買下了現金國民銀行清溪分行位置與其週邊,並與漢城府交涉換地,才確定了現在市場所在地的用地。1905年確定了市場名稱為東大門市場,並於法院登記市場的經營體法人名為廣藏株式會社。1905年7月5日在漢城府許可與法院登記完畢後,正式成為韓國第一個市場。創立初期,在市場到處觀察會發現商業往來的需要供給都非常原始,交易手段單調,當時的市場活動機能非常蕭條。原本市場主要以1日場、隔日場、3日場、5日場、7日場等各種營運方式,當市場的營運方式改以常設後,成為市場開拓上重要的先驅角色。市場營運初期主要往來商品以農水產物、柴炭等,不過是從加平、蠹島、利川、鐵原等地以牛馬車運來的小規模單調原始的市場機能。現今的主要商品以絲綢、綿麻布料(韓服)、紡織品(西服、洋裝)、女性服飾製品、刺繡農、寢具、手藝品、螺鈿漆器、廚房用品、國外輸入品、蔬果、乾漁貨、祭祀用品、生鮮、肉品、蔬菜等,具有相當大量的交易規模,可以稱為値得驕傲的綜合性市場。現在已被指定為世界觀光的景點,是來到韓國的外國觀光客必經景點之一。 

東仁川土魠魚街
 
仁川(中區)
位於東仁川站前的仁川學生文化會館旁的巷弄正是著名的東仁川土魠魚街。自40多年前由"仁荷之家"餐廳正式開始營業,創始店面不是位在現今土魠魚街內,而是在土魠魚街後面的巷道中。漸漸土魠魚街上的餐廳開始林立,土魠魚街以前並不像現在一樣主要販售烤魚,而是當時在各式各樣的下酒小菜中,又以烤土魠魚最受到客人們的歡迎,逐漸變成最具代表性的菜色,土魠魚街也開始打響名號。現在的仁荷之家旁邊牆壁上還掛著當時創店的老奶奶與老闆娘的壁畫,正式由於這兩位的努力,土魠魚街才會擁有如今共10餘間商家營業中的規模。2002年起由政府命名指定為土魠魚街,原於巷道入口處設立掛有土魠魚街的看板,現已拆卸改為由各家餐廳自行在店面掛上獨具特色的美麗招牌,也使土魠魚街的氣氛頓時更加活躍起來。土魠魚街內販售的土魠魚產於紐西蘭,依烤土魠魚的方式及沾醬的不同,在口味上也會略帶差異。除專賣土魠魚之外,各店家也拿出自己的拿手下酒菜色來滿足所有客人們的需求。

北村文化中心
 
首爾(鍾路區)
北村韓屋村的北村文化中心,位於景福宮、昌德宮,宗廟之間的區域,是隨同首爾600年歷史一起流傳下來的韓國居住型態建築物。緊鄰兩個宮闕之間的傳統韓屋聚落,可從其中一窺首爾的傳統風貌,現今轉型成傳統體驗館或是韓屋餐廳等場所。北村文化中心是由內宅、行廊、別館所構成的傳統韓屋建築,在這裡不只可感受到韓國固有的傳統,還可以報名參加歷史和傳統文化體驗活動。由各領域的專家負責擔任講師,進行各種課程,一般長期課程約需3~6月的時間。可打電話諮詢,選擇欲參加的課程,一人也可開課。唯上課以韓國語教學,建議請導遊或翻譯同行。

首爾圖書館
 
首爾(中區) ,
首爾圖書館可提供廣泛的首爾市相關資料,除了有首爾相關資訊外,還有歷史、文化、都市計畫、交通、環境、行政等各種領域的資料,以及海外旅遊訊息、研究論文、影像資料、電子資訊等。

外巖民俗村
 
忠清南道(牙山市) ,
約500年前禮安李氏遷移至外岩里民俗村,並從此安定下來形成單一姓氏的村落直到現在。石頭砌成的道路旁,有86間的瓦房或草屋。走在古色古香的石子路上,讓人深深地感受到村落的歷史。往道路兩旁的住家望去,處處可見柿子樹、杏樹、栗子樹、銀杏樹等等。除了村莊入口的守護神外,村子裡還有許多具歷史性的打榖機、碾榖機、水車、茅草屋頂等,讓人得以一窺朝鮮時代(1392~1910)的生活型態。石子路和路旁的果樹也具有濃厚的傳統氣息,在這樣淳樸的村莊裡,不管是彎曲的鄉間小徑,還是住宅間的矮牆,都給人悠閒、寧靜的氣氛。 民俗村裡最有名的房屋,就是靈巖郡長和李參判的住宅。靈巖郡長住宅的庭院裡,有著蒼鬱的古樹和天然的奇石,讓庭院顯得幽静而不凡,但目前已無人居住。聽說這間屋子的匾額,是由秋史金正喜所題,因此被指定為重要民俗資料。在這間住宅內,至今仍繼續釀造祖傳的蓮葉酒在販賣。這種傳統的蓮葉酒,已被指定為無形的文化財。先將糯米釀製成酒釀後,再加入蓮藕和松葉發酵即可。以前每到了春天,都要向皇帝進貢的蓮葉酒,味道和日式清酒差不多。 外巖里民俗村就像是一個活生生的博物館,將傳統生活的模樣、型態維持到現在。如果想把整個村落繞一圈的話,大約需1小時半。

曹溪寺
 
首爾(鍾路區)
曹溪寺是大韓佛教直轄教區本寺,為擁有總務院、中央宗會等的韓國佛教核心寺廟。高麗末期(14世紀末)原建於現今壽松公園(前中東高中址)處,因火災損毀(年代不明)後,在1910年由韓龍雲、李晦光等僧侶以覺皇寺之名重建。而後又改名為太古寺,1936年開始擔當韓國佛教最高機關的角色,1954年發起驅逐日帝殘黨的佛教淨化運動後才更名為現在的曹溪寺。 曹溪山為中國仙佛教六大祖師之一的慧能大師(西元638-713年)入山修行傳道的山名,六祖慧能大師是幾位禪師中最受人景仰的。對於慧能大師一生與教誨的研究永無止境,成為修行佛教的指標。現在的曹溪寺為韓國佛教與其代表教派曹溪宗的主要寺院,寺內法堂是佛教活動的重要場地,每年都會舉辦經文、誦經、講座或祭祀等大大小小的儀式活動,每年更固定於「佛誕節」前後舉辦燃燈會燃燈慶典。 * 曹溪寺的建築與設施 曹溪寺法堂後方的建築是曹溪宗總務院,內部的佛教新聞社主要出版佛教新聞,佛堂前方則有著1930年代建造的7層石塔。石塔內部供奉著佛祖舍利,此舍利是由斯里蘭卡的達摩波羅於1914年迎來韓國。石塔兩旁豎立了石燈,往法堂看去的左手邊可看到鐘樓。鐘樓內有著大鼓、梵鐘、雲板與木魚,早晚禮佛時都會敲響鐘聲,這不僅是為了人類,更是要讓那些萬物眾生聽到佛祖領悟的道理。敲響大鼓是為了渡化四腳奔跑的野獸、梵鐘則是為了那些墮落或在地獄受苦的眾生、雲板為的是天上的飛禽,木魚則代表了在水裡生活的動物們。鐘樓旁是1991年底完工的第1文化教育館,這裡大致以舉辦祈禱或法會為主,另外為了擴大寺廟功能性,也會舉行結婚典禮、研討會、演講、戲劇表演、音樂會、展覽等各種文化活動。寺內庭園中有一棵樹齡五百年以上的老白松,高12m、樹幹周長1.67m,已被指定為天然紀念物第9號。另外在法堂正面還有一棵高24m、樹齡四百年的槐樹,也呈現優雅的姿態。 第2文化教育館所在地的曹溪寺教化事務局,是韓國寺廟中唯一僅由本寺所組成的佛教宣傳專門組織,並經營佛教大學。做為附屬設施,掌管著為初接觸者舉辦的基礎教理講座、經典研究經學院、與各種興趣相關的文化講座等教育業務,每月還會發行2次曹溪寺報,傳達各種佛教界相關消息與佛法給信徒及一般佛教弟子。為以高科技的方式管理寺廟及相關業務,目前還設有電腦資訊室。

首爾色彩公園
 
首爾(永登浦區)
首爾色彩公園位於麻浦大橋墩及江邊下空間,是以顏色為主題建成的市民公園,面積約為9000平方公尺。為了改善首爾市區的整體環境和固有的都市印象現況,而開發出適用的公共休憩空間-首爾色彩公園(Seoul Color Park),提供給來到漢江遊玩的市民及旅客一個休憩之處,同時也會定期舉辦各項設計體驗企劃活動。首爾色彩公園是漢江邊上顯眼著名的彩色建物,也設有首爾十大代表色的首爾色電子條碼圖形及長椅等。統整完善的公共設施與街道分隔清楚,採用磚瓦深灰色和石牆灰色等顏色,讓人可以感覺安心又愜意。兩旁道路上使用顯眼的丹青紅色、黃土色和草綠色等系列性色彩,刻劃改善成為有條有理的景觀印象。另外公園內也有設置首爾市立美術館及首爾站等雕塑模型作品。

大邱近代歷史館
 
大邱廣域市(中區) ,
位於大邱廣域市中區布政洞的歷史館,為1932年設立的舊朝鮮殖產銀行大邱分行原址。西洋化建築物象徵著日本殖民時期對朝鮮金融支配和殖民地侵略的惡名之地,現在則以好的面貌呈現開館。目前本建築物指定為有形文化財49號。歷史館的延面積為1971㎡,分為1樓的常設展示室和2樓的企劃展示室、體驗學習教室、文化講堂等。歷史館展示19世紀後期~20世紀初,大邱的生活、風俗、教育、文化等模型和展示物、影片等。觀覽時間從早上9點到晚上7點止。固定每週一休館,免費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