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邊港
 
慶尙北道(蔚珍郡) ,
竹邊港位在蔚珍的北端,是高15.6m的蔚珍燈塔所在處,以及知名的東海岸捕魚處。因漁獲量高,港口附近有許多大大小小的海鮮加工廠,這裡的漁業規模在韓國國內占有一席之地。此處特產有魷魚、鯖魚、秋刀魚、松葉蟹等。 竹邊港附近亦有許多觀光景點,如: 德川里白沙灘、後亭里、竹邊燈塔南方的鳳坪里、溫洋里等,沿路皆為寬廣的白沙灘,被稱做鳳坪海水浴場,規模長達10km。清澈透藍又有乾淨沙灘的東海海岸,可說是擁有韓國最棒的海水浴場。竹邊港附近到溫洋里有一段兜風路線,長4.4km,可邊開車邊欣賞東岸美麗的海岸風景。 連續劇「走向暴風」亦曾以竹邊港為拍攝地,當初留下的拍攝場也是一個不錯的景點。

注文津港
 
江原道(江陵市) ,
注文津港大多為貨船進出,是東海岸的主要漁港,約有350多艘船隻來來去去。由於地處冷暖洋流匯流的東海,因而成為盛產魷魚、玉筋魚、明太魚、鯡魚、鯷魚的漁場。剛下船的漁獲相當新鮮,能充分勾起觀光客的食欲,而能以實惠價格享用各種生魚片的特點,也吸引眾多饕客前來造訪。

無為寺
 
全羅南道(康津郡) ,
無為寺位於全羅南道康津郡城田面月下里月出山上,寺廟原稱為無為岬寺,始建於10世紀初期前,是擁有最少1,100年歷史的千年古刹。無為寺內擁有國寶13號極樂寶殿,以及國寶313號阿彌陀如來三尊壁畫、寶物1312號阿彌陀如來三尊座像、寶物1314號白衣觀音圖、寶物1315號內壁四面壁畫等壁畫,還有寶物507號的無為寺先覺大師遍光塔碑等文物。

金豐釀造場
 
仁川(江華郡)
金豐釀造場:在江華島體驗韓國古法釀酒的獨特風情 1. 概覽:田園與釀造的完美結合 金豐釀造場位於韓國仁川廣域市的江華島,專門釀造如馬格利(生米酒)、燒酒等多種韓式傳統酒。與規模化工廠不同,這裡始終堅持以“古法釀造”和“自然發酵”為核心理念,巧妙運用江華島出產的優質原料,讓酒液在甯靜的鄉土環境中孕育出更深層次的香氣與風味。對喜愛沈浸式文化旅遊、並想深入了解韓國傳統酒文化的旅行者而言,此地可謂值得放入行程清單中的一大亮點。 2. 歷史與特色:守護手工釀造的匠心 • 源自江華島的農耕文化 長久以來,江華島以耕地廣闊、稻米品質上乘而著稱,島上居民通常自釀馬格利、燒酒,為家庭聚會或農忙之余增添樂趣。金豐釀造場便是這一傳統的忠實傳承者:從選米、投料,到發酵和蒸餾,每一道工序都在島嶼的純樸氛圍下逐步完成。 • 堅守古法卻不斷探索 雖承襲古法,但在口味和類型上也兼顧現代人需求,偶爾推出小批量、口感獨特的新品種。即使如此,一切的根基仍是對“手工釀造”“自然發酵”的尊重與堅持,這使得每一滴酒都保有深厚的地域和文化烙印。 3. 遊客可參與的體驗項目 • 參觀釀造流程與試飲 在工作人員或導覽的帶領下,遊客能走近發酵槽、儲酒區等關鍵區域,了解原材料甄選、發酵週期和味道形成的原理。隨後,現場品嘗新鮮釀制的馬格利或燒酒,細細體會其微妙差異。若恰逢當季或節慶活動,還可能有特殊口味或限定版酒品可供品嘗。 • 互動式工作坊 釀造場有時會開放短期工作坊,示範傳統酒的基礎釀造工藝,包括洗米、蒸煮、拌曲、初發酵等流程,讓想要“親自上手”的遊客能夠直觀感受天然酵母的魅力。 • 農家院落與韓式建築氛圍 這片鄉土氣息濃郁的場地,或許保留著古樸的倉房、木梁結構的韓屋裝飾,十分適合放鬆拍照。在柔和的鄉間風光和恬靜的江華島節奏下,小酌一杯,更能體會“慢生活”的真谛。 4. 旅行信息與貼士 • 地理位置 金豐釀造場位於江華島(屬仁川廣域市),週邊景點包括歷史古迹(如世界遺產支石墓)、寺院、海岸步道等,組合成一條富含文化與自然風光的觀光線路。 • 開放時間與預約方式 釀造的週期、季節的不同,或官方活動安排,都可能影響開放時間和參觀形式。建議出發前通過釀造場官方網站或SNS了解最新動態,必要時進行預約。 • 交通選項 ① 自駕或包車:從首爾或仁川市區前往江華島通常需1~2小時車程(視路況而定)。通過導航搜索“金豐釀造場”或對應韓文地址可獲得路線指引。 ② 公共交通:先乘坐城際或市外公交抵達江華綜合客運站(Ganghwa Bus Terminal),再換乘當地公交或出租車前往釀造場所在地。 • 安全與溝通 雖有部分員工能用簡單英語或中文介紹,但更深入的釀酒原理或工藝問題,可能需要翻譯軟件輔助。若計劃大量品嘗酒品,切記避免酒後駕車,盡量選擇公共交通或有代駕等方式。 5. 將金豐釀造場納入江華島行程的理由 • 深入韓國傳統酒文化:比起在商超購買成品,更能與“發酵—蒸餾—熟成”等環節面對面。 • 獨特口感對比:當場飲用以古法生產的馬格利或燒酒,更具新鮮與圓潤口感,與市售量產有明顯不同。 • 可親手參與:工作坊等互動活動讓旅途故事更添精彩,既是文化享受,也是趣味體驗。 • 巧妙融入島嶼觀光:江華島以自然美景與文化遺產著稱,釀造場參觀能與其他景點(寺廟、古城、海岸)搭配,形成多層次的旅遊記憶。 結語: 金豐釀造場在江華島那片恬靜的田園風光裡,以傳統手工方式延續了朝鮮半島幾百年來對醇香米酒與燒酒的熱愛。當外界追求快節奏、量產化,它卻依然守護著自然發酵的時間與溫度,並將這種質樸且細膩的文化精髓通過參觀、體驗與遊客分享。若你渴望挖掘更深層次的韓國飲食與文化內涵,不妨到這裡品一杯原汁原味的馬格利,呼吸海島上的清新空氣,讓這份古老而親切的風味,為你的旅程留下難忘的珍貴回憶。

注南貯水池生態學習館
 
慶尙南道(昌原市) ,
注南貯水池生態學習館為規模1層328㎡的單層建築,內有展示設施、中央廳、農產販賣部。首先在中央廳索取簡介後,進去展示館可以看到標本展示,讓旅客感受到棲息於注南貯水池的鳥類、在貯水池旁生長的植物,還有生存於草叢裡的昆蟲等注南的生態系。另外還有影像館,會自動播放探討鳥類和人類密切關係的影像,以及在展示館的牆上還設有螢幕,介紹鳥類的飛行原理、鳥類的生態,讓旅客能夠深刻體驗並從中學習自然生態的奧妙。

佛甲寺
 
全羅南道(靈光郡) ,
位於佛甲山(516m) 山麓的佛甲寺為百濟枕流王(西元384年)時,隨著印度僧侶摩羅難陀尊者的到來,所建造的第一座佛法道場,故取其第一之意,名為佛甲寺。此外,靈光的'法聖浦' 亦是聖人取法而來的渡口,故將其從'阿無浦'以及'芙蓉浦'改名而來。登上自然形成的石階後,一眼就可看見天王門內的木造四大天王。據說此四座天王像是朝鮮中期的作品,且原本位於全羅北道興德的道詵國師所創建的緣起寺內, 直至高宗7年時,雪竇禪師重修佛甲寺後,才從荒廢的緣起寺遷移至此。一進到佛甲寺內,最先看到的便是在一柱門周圍形成的茂密的天然樹林,接著便是佛甲寺的各個文化財中,最顯眼的佛甲寺大雄殿(寶物第830號)。佛甲寺大雄殿為正面3間、側面3間的八角屋頂建築,因其未上丹青,故更添加了古樸的風貌。在佛甲寺共有萬歲樓、冥府殿、一光堂、捌相殿、七星閣、 香爐殿以及尞舍齋。沿著寺外的小路而上,便能看到被指定為天然紀念物112號的大樟樹。樟樹的公花與母花在10月以及11月時會各自在不同的樹上綻放,故10月時可以看到紅色的梅實與樟樹花一同形成的美景。而佛甲寺也是秋天的賞楓名勝之一。秋天時,欣賞佛甲寺前的小路上方的水池前的山谷與山坡上被染紅的楓葉,可是秋遊佛甲寺的重點。沿著水池左側的小路前進,便可抵達冬栢谷,遊客可以一邊漫步於小徑上,順道欣賞一路上的風景。若是體力與時間許可,遊客也可經過冬栢谷,再至九水峙(音義譯)、海佛庵,最後到達佛甲山的頂端──蓮實峰(海拔高度516m)。在山頂上所看到的山勢就像是將佛甲寺層層包圍的蓮花花瓣,就算不是賞楓季節也相當值得一來

雲住寺
 
全羅南道(和順郡) ,
神秘的千佛山多塔峰雲住寺以千佛千塔聞名世間,蘊含著韓國佛教深遠意涵的雲住寺,是擁有不同於韓國其他寺廟形態的佛寺。雲住寺佛像位在千佛山各山谷大大小小的石群地上,以毘盧遮那佛祖為主佛,幾個幾個為一群的排列。不僅大小不同,每尊佛像的臉部表情也都不同。細長的臉型上只以單純的線條修飾眼、口與高挺的鼻子,單純的法衣下襬令人印象深刻。民間稱呼這些佛祖為爺爺佛、奶奶佛、老公佛、老婆佛、兒子佛、女兒佛、小孩佛,而這些佛像的表情也就像我們鄰居的臉般樸素親近。這樣的佛像排列與佛像製作技法,是只有雲住寺佛像才擁有的特殊價值,其他地方難以找到這種類型。另外,雲住寺的石塔也各自顯現出不同的面貌與個性,蓮花花瓣寬大扁平刻在底下的圓形屋蓋石石塔、缽盂型石塔、與扶餘定林寺5層時塔相似的百濟系列石塔、與甘浦感恩寺址石塔相似的新羅系列石塔,以及樣式像芬皇寺址磚塔般,塔身石上有著特殊菱形交叉紋樣的毛典系列新羅式石塔等。這些做為雲住寺石塔材料的石頭,其材質較易破碎,反而比起堅硬花崗岩材質的大理石,要來的容易讓有著高超技巧的石匠或弟子們將平時無法發揮的技巧表現得淋漓盡致。用這些石材製作的石塔,經歷悠久歲月的風霜流傳至今,其雕刻者可以說是擁有最高的技術也不為過。

楊口白瓷博物館
 
江原道(楊口郡) ,
在展示方山地區白瓷的楊口白瓷博物館(原方山瓷器博物館),不僅可以看到館內所收藏的方山白瓷,還有陶枕、匣鉢等製陶工具,並能透過多部影片來了解方山白瓷的演變。在約70餘坪體驗室中備有電窯、瓦斯窯、木柴窯等戶外與室內的設施,可以體驗捏土與拉坯及直接進窯燒烤的過程。 楊口的方山面為陶瓷產地,自高麗時代即受到注目。朝鮮時代時供給原料至京畿道廣州的分院里官窯,可說是廣州官窯技法與美學的源頭。在方山面一帶所進行的陶窯址地表調查結果表示,這裡共有40多處陶窯址,分布於目前隸屬楊口郡方山面境內的長坪里、漆田里、縣里、松峴里、五味里、金岳里等6個地區,與附近楊口邑內的上舞龍里等共7個地區。 其中長坪里有7處、漆田里5處、縣里4處、松峴里7處、金岳里4處、五味里4處、上舞龍里9處,共確定有40個陶瓷址,在這7個地區中發現了過去生產白瓷的原料。楊口是朝鮮後期王室分院里官窯所生產的白瓷主要原料的供給地之一,由於原料供需,可知這裡與廣州分院白瓷的關係,事實在楊口所發現的白瓷或青花白瓷等,與朝鮮分院白瓷的作品有相當高的相似度。韓戰後這裡仍持續從事陶瓷業,是了解韓國從朝鮮到近代的陶瓷產業實態的重要遺跡。 在記錄楊口方山白瓷生產歷史600年的博物館中,可見到足與朝鮮王朝最後的官窯分院里所產的青花白瓷並駕齊驅的作品。以由王室白瓷擴及至庶民階層的朝鮮白瓷最後佳作方山青花白瓷缸為中心,介紹以品質優良的楊口白土所製成的朝鮮白瓷的光輝與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