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城恐龍蛋化石遺址
 
京畿道(華城市) ,
2000年3月21日,華城恐龍蛋化石遺址被指定為國家文化財天然紀念物第414號。1999年4月25日,在華城市鬆山面古井裡一帶進行始華湖開荒造田運動之時,隨著人們對當地生態界和地質變化基礎研究的展開,在始華湖南側的荒地處發現了這座恐龍蛋化石遺址。在未被海水阻隔之前,這裡曾是無人生活的小島,形成於中生代白垩紀(據推測一億年前)的地表隨著始華湖海水的退去開始逐漸顯現出來,在風化、侵蝕的作用下埋藏於地底的恐龍蛋也顯露了出來。迄今為止,在調查的12處地點中,已從30多個洞穴中發現了200多個恐龍蛋,目前正在針對被泥土覆蓋的部分進行精密調查,預計將會發現更多的化石。 大多數恐龍蛋為球形,呈暗紅色,表面有微小的氣孔,胎兒可通過氣孔來交換二氧化碳、氧氣和水分。恐龍蛋相對於其他蛋來說表面氣孔較多,這是因為恐龍生活的白垩紀時期年平均氣溫要比現在熱很多,甚至連極地都沒有冰河,在溫暖多濕的環境下,為了汲取氧氣,恐龍蛋的表面便生成了眾多氣孔。 氣孔過多雖然有助於呼吸,但卻容易造成水分流失。為防止水分流失,恐龍會在地上挖坑將蛋埋入地中,用沙子覆蓋其上。華城恐龍蛋化石遺址的恐龍蛋上端幾乎都已破裂,其中,蛋殼碎片散落於蛋中的表明恐龍在孵化之前已被其他動物所吃,相反,若在蛋中未看到散落的蛋殼碎片,則表明恐龍蛋孵化成功,小恐龍已脫蛋而出。此外,若蛋中有鵝卵石和蛋殼碎片,則可能是恐龍蛋在孵化過程中因洞穴坍塌被砸碎。 目前發現的恐龍蛋蛋殼為單面形態,據推測可能是脖子與尾巴較長的蜥腳類恐龍或鴨嘴龍等鳥腳類恐龍。在這一地區,除恐龍蛋化石外,還發現了大量的沼澤植物化石和底棲生物化石。根據發現的多種植物化石和恐龍蛋化石可以斷定這裡是古代恐龍的產卵之地。 華城恐龍蛋化石遺址不僅提升了韓國古生物學界對恐龍研究的水平與層次,還向世界展現了一個內容豐富的韓半島恐龍化石遺址,吸引來自世界各國的專家學者前往華城參觀訪問。

東光織物 生活文化中心
 
仁川(江華郡)
東光織物生活文化中心:歷史的輝煌與現代的完美融合! 仁川江華郡,曾是一個靜靜的角落。但在這裡,一座昔日的紡織工廠得到了新生,變身為一處熱門旅遊景點,吸引了眾多遊客的目光。歷經風雨,東光紡織再次煥發光彩,與現代元素完美結合。 回到1963年,東光紡織擴張其業務,一躍成為江華郡紡織產業的領軍企業,擁有超過200名員工。現如今,江華郡政府巧思妙策,投入了32億韓元,保留了這片土地的原貌,而同時為遊客打造了一個集影院、書店咖啡館、多功能廳和文化體驗於一體的綜合性場所。       還記得60-70年代,東光紡織與江華島的繁榮齊飛,但隨後的歲月裡,隨著紡織業的轉型,這裡逐漸沈寂。但好在,2022年,憑借城市再生項目的幫助,這裡再次煥發生機,華麗地轉變為‘東光織物生活文化中心’。而且,大家要知道,所有的參觀項目都是免費的,但請註意,每週一都是休息日。       不止這些,與朝陽紡織和裡子(佈料)體驗館並列,這裡凝聚了韓國近現代紡織業的精華。翻看一下社交媒體,你會發現這裡已經成為眾多遊客的打卡聖地。 **必遊推薦!**如果你計劃到韓國旅遊,那麼仁川江華島的東光織物生活文化中心絕對不能錯過。來吧,感受韓國的傳統與創新,一起留下難忘的回憶!

平昌東江淡水魚生態館
 
江原道(平昌郡)
2000年東江水庫建設案擱置後的地區經濟萎縮,以及生態保存地區的限制等因素,造成地區居民失去穩定收入來源,可藉由維持觀光與探訪遊客來保障此地居民的收入。另一方面,做為生態保存地區,為了向外界宣傳東江保有的珍貴自然生態,並宣傳自然保護及河川的重要性,以保存、維護東江淡水魚類等各種水生動植物為目的,設立了平昌東江淡水魚生態館。2003年動工,2009年7月開館。 佔地10,350㎡的東江淡水魚生態館位於美灘面馬河里一帶,總面積達1,627㎡的建築物分為地下1樓與地上2層樓。棲息於東江內的淡水魚種佔韓國境內主要淡水魚種的80%,生態館提供了可體驗東江淡水於生態的空間。1樓展示館內展示有棲息於東江和平昌江內的天然紀念物第259號"朝鮮(魚骨)",以及益秀朝鮮鰍與金剛鱥等45種1,500多尾韓國本土魚種,還有水生昆蟲、水生植物等。2樓則提供可觀察魚鰓和魚鰾等各種魚類器官的魚腹探險館,與可看到實際東江水流並體驗搭乘木筏的3D立體影像館。而館內的小魚商店則販售有裝著東江淡水魚或水生昆蟲的小型魚缸與採集桶,以及生態館內展示的魚類等卡通造型物品。生態館週邊還有大型水槽及攀岩等戶外體驗學習場,可直接觀察並親手觸摸魚類。  

鴨綠遊園區
 
全羅南道(谷城郡) ,
鴨綠遊園區位於蟾津江和寶城江的交匯處。3萬多坪寬廣的白沙灘,是炎熱盛夏裡,避暑的最佳場所。由於夏夜清爽又沒有蚊子的騷擾,因此家庭式的露營場地,最受到歡迎。半月橋和鐵橋橫跨在江的兩邊,讓景色顯的更為動人。特別是寶城江的下游,是著名的釣魚場所,非常受到釣客們的喜愛。另外在江邊的餐廳內,也能品嘗到當地美味的馬蹄蟹湯、烤香魚和辣海鮮湯等等。

威鳳寺
 
全羅北道(完州郡) ,
傳言這座寺廟是西元604年由瑞巖大師所創建。另有傳言,依據極樂殿重修記這本傳說故事,新羅末期崔龍角騎著馬在全國各地遊山玩水,到鳳山南邊時,抓著紫藤的藤蔓爬上山頂,在山頂某一草叢內發散著祥瑞的光芒。隨著光芒走去,有三隻鳳凰在那飛舞,於是他就在此搭建了圍鳳寺(威鳳寺)。威鳳寺現有建築物是主殿的普光明殿與極樂殿、觀音殿、羅漢殿、三聖閣、威鳳禪院、羅月堂、一柱門,還有寮舍房。現有建築物中的普光明殿是寶物第608號,內部中央安置有坐著的佛像-釋迦如來坐像,左右另有好幾尊站立佛像。

水安堡溫泉觀光特區
 
忠淸北道(忠州市) ,
水安堡溫泉觀光特區是一處溫泉休養地,約3萬年前便存在於此,是韓國最早的天然湧泉。從地下250m處湧出的溫泉,水溫為53℃,屬鹼性。在忠州市的直接管理下,溫泉水中的遠紅外線、礦物質都有一定的品質保證。因此從很久以前便是許多養身人士的喜愛之地。 水安堡溫泉的中心點是水湯公園,在公園可以看見流動著的溫泉。想要體驗溫泉足浴的訪客不妨來此泡泡腳,暖暖身心。 飲食方面,雉雞料理相當出名,雖然在他地較不易見,但在水安堡溫泉觀光特區可以輕鬆品嚐到。 水安堡溫泉觀光特區就位在忠州市中心市街處,往聞慶地區的國道旁。因位在韓半島的中心部分,前往其他城市也相當方便。周邊景點還有月嶽山國立公園、忠州湖、松界溪谷等,歡迎泡湯之餘一同享受忠州的大自然。 * 水安堡溫泉觀光特區現況 1) 範圍 : 忠清北道忠州市水安堡面溫泉里、安堡里一帶 2) 面積 : 9,216,210㎡ 3) 觀光特區指定日 : 1997年1月18日 * 水安堡溫泉觀光特區設施現況 月嶽山國立公園、忠州湖、松界溪谷、彌勒寺址等

開室村
 
慶尙北道(高靈郡) ,
由佔畢齋金宗直先生的後代們一起打造的家庄-開室村,村莊入口處可以清楚看到吸引眾人目光的朝鮮時代兩班家生活模式的古宅街。這個村莊80%維持著傳統韓屋的樣子,自然景觀與屋瓦線相互融合,散發著滿滿的農村情趣。村莊內有戊午史禍時受罪的佔畢齋金宗直先生宗宅(民俗資料62號)、道淵齋(文化財資料第111號)等,附近大伽倻博物館內有金宗直先生的紀念室,展示著有形文化財第209號的佔畢齋文籍遺品。 農協在2003年指定開室村為farm stat村莊,是有著傳統與農村體驗等豐富活動的最優秀村莊,各種採集收穫體驗(地瓜、草莓、辣椒、插秧)、傳統飲食體驗(麥芽糖、年糕、油蜜果、豆腐等製作)、傳統遊戲體驗(盪鞦韆、跳跳板、腳踏碓、鐵環、投骰遊戲、打木球、踢毽子)、傳統教育(禮節教育、傳統茶試飲、七帖飯床受禮)、製作體驗(竹子水槍、傳聲桶、風箏製作、稻草工藝、陶瓷器製作、天然香皂製作、押花工藝)、自然體驗(抓泥鰍、搭木筏、冰上雪橇、野生花觀察、觀賞鬥牛、古老傳說地觀覽、動物農場、製作野生花盆)等,眾多四季皆可體驗的活動應有盡有。還可以入住傳統韓屋,在經過長久歲月的開室村古宅內,體驗傳統文化與古老的歷史。

鐵原候鳥探訪觀光
 
江原道(鐵原郡) ,
現在的鐵原平野DMZ已是候鳥們的樂園,秋收後的鐵原平野上,掉落的榖物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自然生態保存良好的DMZ區域,純淨的水聚集在民統線(民間人士出入統制線)以北的貯水池,成為候鳥們最佳補給區。佔據江原道米生產量1/4穀倉的地區,秋收時掉落的穀物;以及為了供給農業用水所行程的民統線以北地區江山、土橋貯水池,水道內所流出的淨水。提供給候鳥們食物來源以及休憩區,因而成為冬天候鳥棲息地。在貯水池上飛翔所形成的群舞引起賞鳥客們的感嘆,平野上悠閒的丹頂鶴讓人聯想到孤傲儒生的姿態。成群的鴻雁與鴨類,能讓人感受到家族與戀人的浪漫,看完後有不虛此行之感。在此處最受歡迎的主角是丹頂鶴(天然紀念物202號)與灰丹頂鶴(天然紀念物203號),鐵原平野是白額雁的最大過冬棲息地,另外還有禿鷹、白尾海鵰、黑鷲等各種鷲類,以及綠頭鴨、花嘴鴨等110多種的鳥類在此過冬。鐵原是韓國國內最大的保安觀光地,有許多戰史跡地,以及曾為國民掠奪大本營的勞動黨舍等近代文化遺產分散各處,稱之為教育的重要場所也不為過。探訪時間以太陽升起時、正午起到下午2時間,以及日落時最為好,剩下的時間可以遊覽第2地道、月井站瞭望臺、勞動黨舍、白馬高地戰蹟地、到彼岸寺等休戰線附近的觀光景點。民統線以北地區的鐵原平野仍然限制一般人進出,因此自然生態保持良好,對於在現在生活中水深火熱的都市人來說,是非常有價值的休憩處。

棲碧古宅
 
慶尙北道(靑松郡) ,
建於朝鮮後期的棲碧古宅位於中坪里平山申氏集姓村,是申漢昌從宗家分家時建造的5間規模建築,英祖15年(1739)由第4代孫申致龜擴建。引用申致龜先生的號而將古宅稱做棲碧古宅,正面6間、側面4間的ㅁ字型建築,依照著朝鮮後期士大夫嘉屋的形式建造。此處於1993年11月30日被指定為慶尚北道民俗資料第101號。

江陵端午文化館
 
江原道(江陵市) ,
江陵端午文化館位於江原道江陵市魯巖洞,為江陵端午祭的宣傳館,於此處能夠簡單地把握了解祭祀儀式、端午巫術、祭典等三項江陵端午祭的重要核心內容。2000年江陵端午祭被暫定為UNESCO世界無形文化遺產後,就以宣傳與傳承為目的推動建設江陵文化館。自2004年2月19日開館以來,擔當著幫助前來參觀的遊客們從各方面了解端午祭的重要角色。建築物分為展示館與其對面的公演場,展示館內有宣傳展示及影像室、資料展示室、體驗區,內部不僅有各項展覽,還包含江陵端午祭核心機關的江陵端午祭保存會與江陵端午祭委員會辦公室,以及巫俗樂師練習室,可以易於與相關人士會面並諮詢疑問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