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山午東洞辣燉鮟鱇魚街
 
慶尙南道(昌原市) ,
慶尚南道馬山地區鄰近海洋,因此發展出許多海產美食。不論是香辣的辣燉鮟鱇魚或是湯頭甘醇的河豚料理,亦或是漁市裡的新鮮活魚料理,都是馬山地區引以為傲的美食。其中,辣燉鮟鱇魚是最具代表性的。香甜的肉質加上特別的調味,是他地所難以比擬的。另外,鮟鱇魚含有豐富維他命A,對皮膚美容有所幫助,又因脂肪部分不多,對消化來說也沒有負擔。料理中又加入許多蔬菜,促成為他命C的攝取,既健康又美味,來到馬山一定不能忘記品嘗。 * 由來 馬山午東洞辣燉鮟鱇魚街的發展是從很久以前,一位於午東洞賣鰻魚湯的老奶奶開始。她將鮟鱇魚加入大醬、辣椒醬、大蒜、蔥等一起蒸煮所形成,也就是將河豚的料理方法用在鮟鱇魚上,此後作為下酒菜獲得不錯的反響。到1960年代中期才開始加入各種蔬菜,演變成今日的辣燉鮟鱇魚。 此後午東洞的辣燉鮟鱇魚餐廳一個接一個開張,形成一條辣燉鮟鱇魚街。現共有20多間店家。 * 鮟鱇魚料理 1) 辣燉鮟鱇魚 2) 鮟鱇魚湯 3) 鮟鱇魚白蒸肉 4) 鮟鱇魚炒海鮮 5) 鮟鱇魚烤肉

益山雙陵
 
全羅北道(益山市) ,
史蹟第87號的益山雙陵,是位於全羅北道益山墳墓。因2個墳頭在南北約150m之間,所以稱之為雙陵。其中北方較大的陵是末通大王陵,也稱為大王墓﹔規模較小的陵則被稱為小王墓,推斷墳墓的主人是曾為百濟王的武王與其夫人善花公主。 * 益山雙陵的大小與結構 : 益山雙陵挖掘當時所測高為3.1m,兩墓的寬約0.5km。現在補修後大王墓的半徑為30m、高5m,小王墓的半徑24m、高3.5m。

安東雲興洞幢竿支柱與五層磚塔
 
慶尙北道(安東市) ,
雲興洞五層磚塔建於統一新羅[AD654∼935]時期,是一座用長27.5公分、寬12.5公分、厚6公分的無花紋磚石壘砌而成的高8.35公尺的磚塔。塔原高7層,1598年壬辰倭亂[1592~1598間日本兩次入侵韓國引發的戰爭]時金銅塔尖部分遺失,韓戰時又部分受損。現存的磚塔修復於1962年。據說磚塔所在位置原是法林寺的舊址,距離塔西5M處的棟竿支柱就是最好的證明。從磚塔每層供放佛像的神龕和塔頂的瓦片上還能看出磚塔前風行一時的木塔的影子。磚塔的2層南面花崗岩基石上刻有兩具仁王(佛教中的守門神)像,爲整座磚塔更添了幾分美感。東部洞五層塔位於安東火車站廣場左側的停車場內,1963年1月21日被指定爲第56號寶物。

新世洞七層磚塔
 
慶尙北道(安東市) ,
高16.8公尺、寬7.75公尺的新世洞七層磚塔是韓國國內規模最大、歷史最久的磚塔,被指定爲16號國寶。此塔所在地區稱爲“法興里”,由此推斷該塔屬於建於8世紀統一新羅時期的法興寺。但除此塔以外,寺廟再無任何遺迹。有迹象表明現在固城李氏宗宅的所在地爲法興寺舊址。現存的七層磚塔上部已經消失,下部刻有精美的佛教保護神。據收錄安東地區歷史的《永嘉志》[安東地區歷史書,完成於1608年]記載,1487年修葺此塔時法興寺還留有3間左右的建築物。

安東壩
 
慶尙北道(安東市) ,
位於慶尚北道安東市臥龍面中佳邱里的安東壩為多功能水壩,也是洛東江水系的第一座水壩。為減少每年洛東江下游例行性的洪水災害,並確保農工業用水與生活用水的足夠,於1971年4月動工,並於1976年10月全面竣工。

太和江大公園
 
慶尙南道(巨濟市) ,
太和江為橫貫蔚山中心的江,繞過火龍淵彎道,經過鶴城,留下水三山之名,是蔚山唯一流向東海的河流。東西約36㎢、南北28㎢的流域其大部分形成山岳地帶,江的兩邊與下游有肥沃的平原,成為今日蔚山市民重要的水源。 為蔚山太和橋與三湖橋間太和江兩邊形成的竹田,長達4km(寬20~30m),稱之為太和江10里竹田。此竹田因日據時期洪水常氾濫的關係,農耕地深受其害,居民們為防止洪水而栽種竹子,而沙灘上的樹木也變成今日的10里竹田。 蔚山市於2011年5月完成大規模的工程,‘太和江大公園草花園區’開幕,總共16萬㎡的腹地上罌粟、矢車菊、清麥、金雞菊、滿天星等7種,6千餘萬朵的春花綻放,形成一片花海景象,為單一規模全國最大水邊花草園區。

農業博物館(농업박물관)
 
首爾(中區)
農業博物館最早於1987年開館,而後於2005年7月重新開館。館內設有農業歷史館、農業生活館、農業宣傳館等3個展覽室,展出包含2,000餘件農耕文物,以及 猶如將農村田野原封不動搬入館內的水田與旱田、傳統農家與市集的樣貌、農業遺蹟等,生動地以立體模擬空間進行展覽。

公州公山城 [UNESCO世界遺產]
 
忠清南道(公州市) ,
公山城位於公州市,是百濟(234-678)時的山城。城牆長約2.5公里,一般有兩條環游山城的路綫。一是從停車場出發,經西門的錦西樓再沿著水泥鋪成的小道遊覽;另一是從小道左轉而上,在城牆上游覽。 散步的小道經過專門整修,行走時很安全。城牆上的路雖然崎嶇狹窄,但可以欣賞到錦江江畔的景色。走上小道最先看見的是山城村莊前的拱北樓。從拱北樓往前,經過一個小山頭便來到了建於世祖4年(1458年)的靈隱寺。 寺廟旁還有挽河樓和荷花池。這裡不僅濃縮了公山城最美的景色,也同樣可以欣賞到錦江的美景。沿小道而上就是公山城最大的樓閣-臨流閣,這裡雖然位於將錦江美景盡收眼底的地勢,卻因爲樹木的遮擋而不能讓遊客如願。如今的公山城融歷史與文化於一身,具有較高的遊覽價值。 而優美的錦江風景和幽靜的漫步小道也是遊客旅遊時不容錯過的部分。若想走遍總長約3公里,高約110公尺的城牆,全程約需2小時30分鐘。

清州上黨山城
 
忠淸北道(淸州市) ,
鄰近清州市上黨山城是市民們休憩的場所。上黨山城這個名稱是三國時代從百濟上黨縣流傳下來,是個超過4公里的巨大環抱式石築山城。雖為統一新羅時代初期新羅的西原小京在清州設立的,但在三國史記裡面則記載為金庾信的第三個兒子元貞公築成。1716年肅宗42年以石城改建,壬辰倭亂時,宣祖29年(1956)大大的修築而成。長4.2公里, 高3~4公尺,城牆的高度不依的以石材垂直的築成,城牆主要是以內托工法的技術將沙土填充進牆中來建造的。東、西、南三個門幾乎依照原始樣貌保存下來,且三個門都築有門樓。山城正門控南門為半圓形拱門,做為便門的東門和西門則為方形門,並分別設有東將台及西將台。上黨山城1970年被列為古蹟地212號,山城內也建有韓屋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