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爾吉祥寺
 
首爾(城北區)
位於首爾城北區半山腰的吉祥寺建於古時大苑閣處,大苑閣所有人將土地與建築物贈予寺方,並於1997年改建成寺。雖然寺院歷史不長,但因地處首爾市內,是內外國人皆易前往的地方,因此訪客和信徒並不少。吉祥寺備有寺院寄宿體驗、佛道體驗、修練會等活動,擔任著市區文化空間的角色。吉祥寺內部有讓民眾專心修行的「吉祥禪院」與「沉默之屋」﹔吉祥禪院是提供給一般民眾的常設市民禪房,只有獲得房付(佛教中請求於寺廟禪房打坐或客居)許可的民眾能使用﹔沉默之屋是參禪或透過音樂冥想等隨意的個人式修練空間,無論是誰都能使用。吉祥寺也因為是擁有《無所有》、《靈魂之源》、《話與沉默》、《水聲風聲》、《山中花開》、《小屋之書》等著作的法頂大師過去曾居住之處而聞名,另外,法國巴黎亦有吉祥寺的分寺。

龍游島
 
仁川(中區)
龍游島面積13.603㎢、海岸線長48.2km,附近還有新佛島、三木島、永宗島、大舞衣島、長峰島、茅島、矢島和信島等島嶼。過去與永宗島間有橋樑連結,自從兩島間因填海造地建造了仁川國際機場後,現在已成為單一陸地。 龍遊島上包含有1986年指定為國民觀光地的乙旺里海水浴場,沿著西南海岸方向依序有王山遊園地、仙女岩遊園地、馬西蘭遊園地、鎮渡口遊園地、巨蠶浦遊園地等,每年8月初都會舉辦各種海洋慶典與抓魚比賽、採集魚貝類等適合家族的自然學習活動。2001年仁川國際機場啟用與韓國第一間海上觀光飯店進駐後,再加上賭場、飯店、娛樂園區等,配合利用自然景觀資源,蛻變成為綜合觀光園區。 龍游島海邊是個値得不辭千里而來的海岸,因很早就被指定為國民休養觀光地,便利設施等開發完善,而落日時分的乙旺里海邊更是個適合欣賞夕陽的好地方。從夢如碼頭車程約10分鐘即可抵達哈那該海水浴場,美麗的大眾海水浴場則是有著以翠綠海松為背景的乾淨白沙灘,可一次享盡海洋與森林的情趣。

Digital Pavilion館
 
首爾(麻浦區)
位於上岩洞世界夢想廣場(Nuri Dream Square)大樓的Digital Pavilion館,是能將未來的技術、製品與生活一覽無遺,韓國國內最大的資訊與通信科技(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 Technology,簡稱ICT)體驗展示館。展示館將之前只存在於想像的未來ICT環境在此化為現實,並讓參觀者能直接看到並親身體驗將最近ICT技術具現化的展示品,對未來社會的樣貌更有想像。

古隱寫真美術館
 
釜山廣域市(海雲台區)
古隱文化財團經營的古隱攝影美術館(Goeun Museum of Photography)和古隱當代攝影美術館位於釜山的海雲臺,是韓國地域性最早的攝影美術館。古隱攝影美術館建立了照片存檔體系,同時支援與企劃多種國內外高階攝影展、挖掘未來指向型攝影師等。此外,為大眾化地推廣攝影文化,館內亦舉行出版業相關教育、學術會議等活動。作為開展多種活動的地方文藝空間,古隱攝影美術館一直擔任著重要的角色。

首爾塔Plaza
 
首爾(龍山區)
N首爾塔原為發送電視臺信號的信號塔,因此首爾塔下半部至2012年為止,都是僅供電視臺工作人員使用的管制區。2015年經內部整修變身為首爾塔Plaza後,才正式對外開放。首爾塔Plaza建築外部設有如散步路一般的露臺,遊客可在位於南山山頂,海拔243公尺的此處,將首爾的市景一覽無遺。

千佛洞溪谷
 
江原道(束草市) ,
千佛洞溪谷作爲雪嶽山代表性溪谷,又稱爲雪嶽谷溪谷。因爲溪谷兩旁山峰林立,仿佛千座佛像一般,山峰的外形猶如供奉的菩薩,故稱千佛洞。沿臥仙台流出的溪水上行約300米,便到飛仙台,飛仙台到大青峰約有12公里。除臥仙台和飛仙台外,還有文珠潭、二湖潭和突兀陡峭的鬼面岩。走過對面的七星峰,再向上走一小時左右,抵達與華彩峰山巒相連的七星谷岔路口,便可見五連瀑布、陽瀑、天堂瀑布等一連串景致絕佳的溪谷。以前,這裏因爲路險,不容易上去。現在修建了新的設施和山莊,可以由此看到千佛洞的景致。這裏是以交通便利的雪嶽洞小公園爲起點攀登雪嶽山的遊客常來的地方,每到10月下旬紅葉似火的季節,登山客和觀光客絡繹不絕。

E WORLD 83塔
 
大邱廣域市(達西區) ,
83塔(大邱塔)為象徵大邱的天空之城,擁有能夠一眼眺望大邱全景的觀景臺、通信宣傳館、科學館、企劃展示館等。另外也可以於旋轉餐廳一邊享受美味的餐點,一邊欣賞大邱市的景色。在SKY Lounge更可看見令人目眩神迷的大邱夜景。

清州國際機場
 
忠淸北道(淸州市) ,
清州國際機場是中部地區具備國際機場機能的中心機場,距離金浦機場165公里,仁川機場250公里,群山機場120公里,位於韓國內陸地帶,也是京釜線、湖南線等鐵路幹線和主要國道的交通樞紐。為大田政府廳舍與梧倉尖端科學產業園區等新產業園區與首都圈交通連結的重要物流基地,在地政學上佔據有利的地理位置。  

昌德宮仁政門(창덕궁 인정문)
 
首爾(鍾路區) ,
仁政門為仁政殿的正門,建於太宗5年(1405年),後於壬辰倭亂時受損,於光海軍元年(1608年)重建。英祖20年(1744年)10月承政院火災時左右的行閣也一起燒毀,隔年3年再度重建。純祖3年(1803年)12月時宣政殿西行閣失火,使得仁政殿於次年12年再次重修,現在的仁政門就是當時留存的。由多包柱、歇山頂、平三門等技法中可看出朝鮮後期的建築特徵。日據時代的1910年,與周圍的建築進行了部分修改,現在外牆的前後雖然都有門,但是推斷原本只有中間柱間有門。現為三階石層為基底,並於上方立起圓柱,柱子上方栱包由昌枋與平枋相拼。梁柱頂端平柱部位則採用內二橫木、外二直木重疊的方式疊起,平柱的四個角則以雲彩的雕刻形狀塑形。宮門頂端為椽燈頂棚,屋檐為雙層屋檐,平柱靠近屋檐部份使用做丹青彩繪。 仁政門左右行閣與仁政門的門扉在日據時代多改為日式風格。歷代的王都在這裡即位,包括孝宗、顯宗、肅宗、英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