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爾(永登浦區) , 汝矣島・永登浦・麻浦

位於漢江上的栗島,如一顆栗子般坐落在漢江上。這裡還被稱為駕山,並且與汝矣島的別稱羅衣州相對應,還被稱為栗州。 栗島東部和西部的河蝕崖還被稱為“小海金剛”,大栗島的下面是漢江堆積而成的9個河中小島,延綿數十裡的白沙灘早已被列為首爾名勝“栗島明沙”,週邊的景色優美。 根據《東國輿地備考》記載,漢江栗島曾是高麗時期的流放地,1394年,隨著朝鮮王朝遷都至此,這裡便成為漢江上的運輸要塞,直到6.25韓戰之前,這裡一直是造船處和物資集散地。據《慵齋叢話》記載,世宗•成宗時代,這裡種植了許多桑樹,並有著“國家的桑田”之美稱,養蠶業興盛。 據《明朝實錄》11年4月記載的栗島居民日常生活:這裡位於首都首爾,漢江水十分乾淨,可以直接當做飲用水,與外部的交流較少,因此很少引起週邊的註意,島上居民的生活方式大體是自由奔波,民風淳樸,這裡聚集著馬氏、印氏、石氏、宣氏等韓國比較稀有的姓氏家族。府君堂和銀杏樹被視為庇佑島上村落安甯與和平的像徵。 到了1968年2月10日,作為汝矣島開發的一部分,對栗島實行了爆破,島上的62戶443名居民集體遷到了麻浦區倉前洞牛山半山腰。隨著時間的推移,漢江水的衝積,栗島上長滿了紫芒、水楊等親水性植物。1990年成為世界上罕有的城市中的“候鳥棲息地”。1999年8月10日,被指定為首爾市“生態保護地區”,一直以來受著特別地保護。


首爾(中區) , 東大門

光熙門為朝鮮太祖5年(西元1396年)創建漢城都城時,於東南側建成的小門,被列為四小門之一的南小門,並常被稱為水口門。雖然以距離來看,與清溪川流經之地建成的水口實際上與東大門較接近,離光熙門還有一段距離,但在獎忠壇公園至漢南洞的山坡上,另有過去修築的南小門,故為了便於區分,將之稱為水口門。此外,水口門實際上又與西側的西小門被當做屍軀門使用,都城內的葬禮行列在向東行進時,往往由此通過。壬辰倭亂時,都城與宮殿皆遭到破壞,光熙門亦然。依肅宗時的記錄所載,南小門與光熙門的位置被混為一談,城門地基與軍營位置亦難以確認,可見都城遭嚴重破壞後,並未重新修築。於肅宗37年(西元1711年),都城重新修築完成後的次年,光熙門終於開始重建,水口門被重新堆砌,門樓也一併修築。由於水口門被嚴重破壞,石造建築被重新改修,而因耗時甚久,將管轄西大門地區的衙門之木材搬至敦義門(西大門)建成門樓,在城門修築完成後,究竟門樓於何時重建完成不得而知。但在肅宗45年(西元1719年),據史冊所載,當時代理政事的世子同意為光熙門題匾額並將之懸掛於門樓,而英祖時重建都城門樓,光熙門並未在重建名單之列。被判定約在西元1759年左右繪成的《都城圖》,依當時有無門樓的實際情形描繪,水口門的門樓亦被繪出。由此可以推定,光熙門的門樓於肅宗時即已重建完成。在日帝強佔期,因鋪設電車軌道而將首爾城郭拆除,光熙門僅留下城門與城樓。在南北韓戰爭時,門樓再次遭到破壞,直到1975年,因城門位於道路正中央,被遷至原址南側15m處,且開始復原工程。光熙門曾經歷許多歷史事件,仁祖2年(西元1624年)李适之亂發生後,李适即藉由此門逃出都城,而丙子胡亂(西元1636年)時,君王仁祖亦自此門退往南漢山城。朝鮮時代日本的使臣自玉水洞豆毛浦渡口渡過漢江,亦是經由光熙門前往位於仁峴洞的日本使臣專用驛館東平館。光熙門的城門與首爾城郭的其他小門相同,皆採用長方形的武沙石做為城樓基石層層構築,再於城門的中間設置前後拱門與通道,最後再於其上建築門樓。整體石造建築高6m,寬7.98m,外側拱門高4.18m,寬4.58m,內側拱門高4.68m,寬5.18m,而拱門內部通道寬5.16m,拱門臺石高2m。門樓屋宇為正面3間、側面2間的初翼工系單層廡殿頂,在四角礎石上立起柱子,於屋脊上設置神像,並僅於地板中間鋪設長板廊。門樓外側四方為未設槍眼,高1.02m、長達62km的石造女牆,左右內側則設有登城階梯與小門。


首爾(冠岳區)

南首爾美術館為首爾市立美術館的分館,於2004年9月2日正式開館。美術館建築的前身為比利時領事館,僅進行必要的維護而不大改動,盡全力原汁原味地保存原始建築,包括古典主義愛奧尼柱式的柱子與壁爐等,打造出現代美術與1900年初期西洋古典式建築交流、對話的展覽空間。 被列為史跡第254號的舊比利時領事館竣工於1905年,當時位於首爾的會賢洞。由於市區再開發工程之故,於1983年遷至現址重新修復。1970年商業銀行(今 友利銀行)買下整棟建築的產權,而後於2004年5月,免費租借給首爾特別市作為文化藝術支援工程的一環,將這裡重新打造為公共美術館。 舊比利時領事館建築總面積佔地1,569.58㎡,為地下1層樓、地上2層樓,擁有屋頂閣樓的洋樓。地下1樓為美術教育區,1樓與2樓則為展覽室與辦公空間,建築外部則是由草坪與樹木妝點而成的戶外雕刻公園。首爾市立美術館南首爾分館以企劃特展為主,也針對兒童與青少年推出兒童美術教室與寒暑假美術特別講座等美術教育課程,持續為推動首爾的美術教育奉獻心力。


首爾(鍾路區) , 仁寺洞・鍾路

晚秋,漫步在前往佛寺的古道上多少有些氣氛。首爾市內,走過可以感受到離鄉背井之人思鄉之情的以北五道廳,順著靜謐的住宅區向上,比一般山路更加幽靜的秋天小徑即映入眼簾。雖然是連一輛車都無法進入的窄路,但這條利用自然地勢,沿著溪谷穿行的小徑,讓人在不經意之間感受到秋的韻味。金仙即佛陀的伽藍之意,登上山路,中途休息兩三次後,便可遠遠看到形如舞鶴般的仙氣由一白色洞窟中湧出,而這些仙氣也讓人推測此處即為過去新羅之聖地-木精窟。這裡更是隱藏著朝鮮正祖時期純祖誕生逸事之處。在崇儒抑佛的朝鮮時代,寺院幾經浮沉,但藉由龍坡僧人與聾山僧人的祈禱,聾山僧人更坐化轉世至綏嬪朴氏腹中,讓苦無嗣子的正祖獲得皇嗣,即日後的純祖,使得金仙寺延續千年命脈至今。而作為過去祈福道場的木精窟,也因其靈驗,有許多為親身體驗的佛家弟子於早餐飯後在此禮拜,登上山路,真誠地為自己的家族祈福。


首爾(瑞草區)

韓電藝術中心表演場為結合藝廊、電力博物館等的複合式文化空間,在此可進行各式各樣文化體驗,大劇場內常會舉辦音樂劇、歌劇、古典樂、大眾音樂等各種體裁的藝術公演。* 開館日 : 2001年4月30日


首爾(江東區) , 首爾東部

位於岩寺洞漢江邊,臨近岩寺洞先史遺址的岩寺生態公園,是拆除原有的水泥人工堤岸與自行車道,轉變為由蘆荻群落地、野生花、散步路等所構成的自然堤岸生態公園。附近還有高德生態公園、自行車主題公園等,深受市民喜愛,是漢江邊的新興旅遊勝地。


首爾(松坡區) , 蠶室(樂天世界)

位在漢江支流邊上的百濟土城,為利用自然地形建造的泥土堆疊城牆。北邊城牆做成壇的地方,發現曾建築木柵的痕跡,可得知過去曾使用木製柵欄做為防禦設施。位於奧林匹克公園內的"夢村土城",建於百濟籌畫建立古代國家根據地的漢城時代,即西元3~4世紀時期建造的居城之一,推測是河南慰禮城。被列為史蹟第297號,利用從南漢山延伸下來的丘陵地,建築構造為外城與內城重疊交錯的城牆。城內保存展示有夢村土城內挖掘的百濟文物(三足土器、長頸甕、蛋型缸、圓筒狀器皿托盤等生活用具),而房屋地基與儲藏洞穴等都依照挖掘當時的樣貌展示。


首爾(麻浦區) , 汝矣島・永登浦・麻浦

Alternative space Loop為非營利性藝廊,是一個專門展示年輕作家作品並協助各種有關展覽方面資訊的空間。1990年代末以租借畫廊為主流的同時,Alternative space Loop提供經濟上較困難的新人展示作品的機會,因此Alternative space在韓國開始萌芽。1999年2月在上水洞開張至2005年移至西橋洞之後,Alternative space Loop是弘益大學前在同一個位置經營最久的藝廊。地下1樓和地上1樓最主要提供新人作家的展示,2樓則提供可休憩的小咖啡店。咖啡店從基本的茶店,延伸到沙龍、派對、討論會、研討會、圖書館等的文化共存空間,以新的文化空間形式讓藝術自然而然地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中。Alternative space Loop開館之後,每年舉辦數十回的展示和公演,參加多樣國際交流活動,更在2002年受邀參加光州美術展(Biennale)。 


首爾(冠岳區)

首爾大學美術館在經過多年的準備後,從首爾大學博物館現代美術部中獨立出來,成為韓國首個大學美術館。美術館由三星集團出資建立,荷蘭世界建築師 Rem Koolhaas設計而成,擁有展示室、大講堂、講習室、教育設施等,是為一處體現獨特的建築美的文化空間。其站在大學美術館的特殊立場,將重點放在教育項目上,欲使美術館成為校內成員及地區居民都可以親近美術的文化教育場所。首爾大學美術館展示了各種不同的媒體,從國內外近現代美術到建築、圖書資料等皆有,而通過首爾大學美術館的獨特設施,打造出了音樂、文學、電影、戲劇等相互融合的復合文化空間。


首爾(中區)

圜丘壇是為了祭天而設的祭天壇,亦被稱為圜壇。其作用為提倡儒教治國的韓國及中國等地,舉行儒教祭天儀式的地方。 韓國首次的祭天活動是在高麗成宗2年(西元983年)的正月,其後遭受反覆地實施與廢除,直至朝鮮初期才明文禁止舉行祭天儀式。世祖2年(西元1456年)曾短暫地將祭天儀式制度化,並於1457年設立了圜丘壇。世祖10年(西元1464年)實施了在位期間最後一次祭祀儀式。圜丘壇再次被設立是在高宗34年(西元1897年),當時朝鮮將國號改為大韓帝國,由高宗出任國家的皇帝。至今在圜丘壇舊址上還留有建築-皇穹宇和3個石鼓。皇穹宇是在圜丘壇建成兩年之後,於1899年完工的。皇穹宇旁邊為祭天時使用的樂器象徵—3個石鼓。欲前往圜丘壇的訪客可至朝鮮飯店南北方的庭園,庭院中還留有皇穹宇建築。 * 面積 - 8,66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