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尙南道(金海市)

金海文化殿堂是可以享受高格調表演藝術的公演場。Maru廳(1,464席)透過收納式orchestra shell(音響反射板),讓內部多出另一個專用演奏廳空間的多功能劇場。不僅讓音樂感極大化,並用二重回轉式舞台等多變系統包容各式表演主題。另外舒適多樣化主題的實驗劇場Nuri廳(540席)擁有現代四角黑盒子形式,透過收納式觀眾席、可變式吸音牆、天花板音響反射板等,成為可表演話劇、獨唱獨奏演奏會與民俗劇等各種不同類型表演藝術的試驗劇場。另外還有可演出各種體裁舞台表演的開放式戶外劇場 - Aedureum廣場,以及Yoonseul美術館、影像多媒體中心、市民運動中心、Aram學習區等與咖啡、餐廳等便利設施。 * 開館日 : 2007年11月25日


京畿道(坡州市) , 坡州(heyri村)

位於坡州的長陵是文化保存管理上不公開的文化財,為朝鮮第16代王仁祖(1595-1649,在位期間1623-1649)與其王妃仁烈王后(1594-1635)的陵寢。仁祖是光海君時期經由仁祖反正(1623年)登上王位,歷經丁卯胡亂(1627年)與丙子胡亂(1636年)等考驗,於1649年在昌德宮大造殿離開人世。


首爾(廣津區) , 首爾東部

高句麗遺蹟寶庫“峨嵯山”位在首爾和九里市交界的峨嵯山,為海拔287m的小山,因山勢平緩,是九里和鄰近市民們經常利用的山行步道。約40分鐘左右上登山路後,就可一覽漢江和首爾市景。今日的烽火山、忘憂里共同墓地區和龍馬峰等範圍內,推測在朝鮮時代當時,統稱為峨嵯山。這一帶在三國時代形成的20餘座堡壘,經發掘調查發現關於高句麗軍事遺蹟的重要性,並於2004年指定為國家指定文化財。* 峨嵯山石質古墳 - 久尾川村西邊的岩石山在海拔125m處的石墓。磐石(寬而平坦的岩石)上以大石建造的墓相當特異,2個長石豎立著,一邊用來擋住入口,上方用板石蓋住。* 大聖庵 - 新羅647年建的寺剎,原名為梵窟寺。1921年開始才改為大聖庵,今日的大聖庵為1992年遭祝融之災後,重新蓋建的建築。* 溫達石塔 - 峨嵯山溫達石塔是位於藥水旁的石塔。目前只剩下石塔部分遺蹟。當時石塔的規模已無法查證,推斷為高麗時代的石塔。


仁川(中區) , 仁川市區

仁川港客輪站由位於仁川港的國際客輪站與沿岸客輪站所組成,其中國際客輪站分為第1國際客輪站與第2國際客輪站兩處,而沿岸客輪站則主要前往各島嶼地區與濟州島。


慶尙南道(晋州市)


全羅南道(求禮郡)

華嚴寺位於求禮邑東邊5.4km之處,是坐落於韓國民族靈山智異山山腰處的千年古寺。544年(百濟聖王22年)緣起祖師所建造,寺廟的名稱取自華嚴經的華嚴二字。起初只有海會堂與大雄像寂光殿,其後643年(善德女王12年)慈藏律師擴建,875年(新羅憲康王)道詵國師再次擴建。壬辰倭亂遭逢火災,1630年(仁祖8年)碧巖禪師重新修建,7年後仁祖14年(1636年)完成。寺廟內包含覺皇殿在內,國寶4件、寶物5件、天然紀念物1件、地方文化財2件等多項文化財與20餘棟的附屬建築。其中覺皇殿被指定為國寶第67號,為相當有名的建築物,亦為現今當中韓國國內最大規模的木造建築,其雄壯的外觀令人驚歎不已。覺皇殿前的石燈高6.3m、直徑2.8m為韓國最大,是統一新羅時代表現佛教中興期的作品,被指定為國寶第12號。覺皇殿外邊位於名為孝岱的小坡上有四獅子三層石塔,為創建華嚴寺的緣起祖師幫母親祈求冥福而設立的塔,其特殊的美工與精緻的雕刻技術堪稱名作,為國寶第35號。覺皇殿內部後邊的靈山會掛佛幀於1997年被指定為國寶第301號。華嚴寺內寶物中,大雄殿兩旁的五層石塔其出色的造型性與精緻的雕刻技術,被指定為國寶第132號與133號。另外大雄殿以優越的藝術性被指定為寶物299號,以國立公園智異山為背景,調和出自然美景。另外從河東到華嚴寺的19號國道路邊種有櫻花樹,每到4月櫻花盛開,為極佳的兜風路線,附近還有蟾津江梅花村、故蘇城郡立公園、智異山國立公園、雙溪寺等景點,吸引旅客前往旅遊參觀。* 文化財華嚴寺覺皇殿前石燈(國寶第12號)、華嚴寺四獅子三層石塔(國寶第35號)、華嚴寺覺皇殿(國寶第67號)、華嚴寺靈山會掛佛幀(國寶第301號)、華嚴寺東西五層石塔(寶物第132號、133號)、華嚴寺大雄殿(寶物第299號)、華嚴寺圓通殿前獅子塔(寶物第300號)、華嚴寺華嚴石經(寶物第1040號)、華嚴寺的櫻花樹(天然紀念物第38號)、華嚴寺普濟樓(全羅南道有形文化財第49號)、華嚴寺九層岩石燈(全羅南道有形文化財第132號)


慶尙南道(巨濟市)


京畿道(高陽市)

築建於德陽山山頂的幸州山城(史跡第56號)為壬辰倭亂當時,由包含義勇軍與僧人的兩千三百名士兵大敗三萬倭軍的地點,史上稱為幸州大捷,為壬辰倭亂三大捷之一。宣祖25年(1592)爆發壬辰倭亂當時,身為全羅道巡察史的權慄將軍在此擊退三萬倭軍,並乘勝追擊,佈陣於水原禿山城,奪回了首爾,屢建佳績使他官拜京畿、忠清、全羅三道的總指揮官。宣祖26年(1593)2月11日,僧將處英率領包括僧軍共萬餘名的兵將進攻幸州山城。在這場戰役中,首度運用了「丟擲灰袋」的戰術。女人們將長裙剪短並縫製成圍裙後穿上,再用圍裙裝盛石頭,藉以幫助作戰。這也是幸州裙的由來典故。正確的築城時間與目的並無法得知,但因為在城中挖掘出大量的百濟時代磚瓦片與土器等遺物,因而推論其為百濟時代所建。幸州山城內設有恭奉權慄將軍肖像的忠壯祠,原本在幸州渡口內村中設有正面三間、側面一間的幸州紀功祠,但卻在6.25事變時燒毀。日後在大規模的幸州山城淨化工程時期重新建造,同時加蓋涼亭與大門,確定了腹地。1602年建立的幸州大捷碑存留於碑閣內,並有1963年樹立的大捷碑,碑上的文字則是朴正熙前總統的真跡。日後隨著自由路的開通與新幸州大橋竣工,使得交通越顯便利,每到假日便吸引了眾多遊客前往。* 幸州大捷祭每年3月14日於幸州山城舉辦祭典,以紀念擊敗倭軍,讓國家免於危機並建立卓越功勞的忠壯公權慄都元帥所率領的幸州大捷,活動除了祭禮之外,還有各種文化活動。幸州大捷祭中最重要的活動為紀念幸州大捷的祭禮。活動在恭奉權慄都元帥肖像的忠壯祠進行,有各界人士參與。儀式依序為由高陽市長擔任初獻官,為招喚將軍靈魂點香並將酒倒在母土上的將神禮、奉獻將軍神位的獻牌、享用祭祀酒與祭物的飲福禮,以及望燎禮、辭神禮(向守護祠堂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行禮)等。在解放前原為春秋兩季各舉辦一次,現在則是在每年陽曆3月14日進行;舉辦地點原本為位於幸州渡口附近的幸州紀功祠,但因6.25戰爭被燒毀後,便在1970年改於復原完成的忠壯祠舉辦。


忠淸北道(丹陽郡)

丹陽市外巴士客運站為位於忠清北道丹陽郡丹陽邑別谷里的丹陽郡巴士客運站。附近有丹陽溫泉、古藪洞窟、島潭三峯、石門、泉洞洞窟、多里安觀光地、玉筍峰、龜潭峰、舍人岩等丹陽知名觀光景點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