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高山甕器村以韓國最大的傳統民俗甕器村而聞名,在這裡可以直接看見傳統甕器製造的過程。整個村子以甕器作為裝飾,是極具特色風格的村莊。特別是每到下雪嚴冬,每戶人家燒窯的景致更是讓人感受到舊時村莊鄰居們和睦安樂共處的氣氛。另外還有新羅土器重現展,因此也成為學生進行校外教學的重要行程之一。 外高山里甕器村位於14號國道旁,與東海南部線鐵路相連,交通相當便利。自1957年起開始製造甕器,至今一年甕器的生產量可高達2億韓元,扣除夏天淡季時期外,銷售量維持增加狀態。甕器村目前為全韓國最大的甕器生產地,1970年代起,傳統甕器工廠一一進駐此地,目前約有9家生產業者營業中。在甕器會館裡透過專業講師的協助,可以親自體驗動手做甕器的樂趣。 傳統製作方法為桶窯(窯洞裡面放桶子,桶子裡放甕的方式),以低溫漸漸調高溫度的方式來燒窯,大約需等待8~10日左右的時間。近年來積極改良,也將燃料由木材、瓦斯等多種燃料混合使用,不僅使得甕器可通風良好,放入甕中的內容物也不容易變質。將甕器拿來當米缸使用時,甕內不但不會生米蟲,而且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新鮮的好米。負責檢驗原料的人員需具備高水準技術,可作為開闢窯洞的地形條件比其他地區更為優越,另外與其他同業者聚集在同一地區生產,也成為市場的優勢條件。使用傳統土及含有生物的陶土,堅固而古樸的方式更沒有造成環境污染的問題。


忠清南道(泰安郡)

位於泰安30公里處的安眠島是韓國第六大島嶼,1970年開通由泰安郡至安眠島的大橋(全長為200公尺),使得島嶼與陸地相接。安眠島原本是半島與南面相連,在朝鲜仁祖時期三南地區為了税穀漕運的便利把現在的安眠邑倉基里和南面的申溫里之間分割開,也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孤立島嶼--安眠島。安眠島海岸沿線共有14個海水浴場,以及可以舒適享受森林浴的天然休養林,另外安眠島欒樹群落地更被指定為第138號天然紀念物。


全羅南道(麗水市)

突山公園坐落於可以觀望突山大橋的位置,87,000餘坪大的腹地上於1987年竣工。公園內設有2004年sbs連續劇“選擇”的外景場,因此吸引了許多觀光客前來遊覽。外景場有一部分改造成傳統茶屋,可以邊欣賞突山大橋的風景邊喝杯茶,相當有氣氛。在公園內的View Point處可觀望突山大橋的日落和夜景。另外麗水市跨中央洞和鍾和洞的海洋公園之夜景、將軍島夜景等景致也相當美麗。


釜山廣域市(金井區)

金井山是歷史上出名的護國山,山上有韓國代表性的護國寺廟-梵魚寺,以及三國時代建成的金井山城(史蹟第215號)。雖不是一座高山,但到處都有茂密的樹林和乾淨的泉水、奇岩怪石等,是釜山引以為傲的名山。 整座山共有14處山泉飲用處、2,300餘種植物、600餘種動物,可說是動植物的樂園。以外還有東萊溫泉、金剛公園、梵魚寺、國清寺、金井山城、山城村等著名景點。


全羅北道(茂朱郡)

白蓮寺位於德裕山中心九川洞溪谷上游處,據說是新羅神文王時,白蓮禪師在隱居之地白蓮盛開處所建,為茂朱九千洞14座寺廟中唯一保存下來的。經過位於白蓮寺入口處的拱橋‘白蓮橋’與一柱門後,可看到石造階梯(白蓮寺階梯:地方紀念物第42號),其上有大雄殿。除此以外的文化財還有梅月堂浮屠與靜觀堂浮屠,製作於高麗時期的三尊石佛極為著名,白蓮寺培養出無數的高僧。


全羅南道(潭陽郡)

瀟灑園是一座具有韓國傳統風貌的民間庭院。朝鮮時代,恩師趙光祖(1482∼1519)死於黨派之爭後,梁山甫(1503∼1557)便自仕途隱退而修建了這座庭院。瀟灑園被簇擁於竹林中,彌漫著先人喜好的安賓樂道之風。 瀟灑園内以小溪為中心,左右的山坡上種著桃樹等各種樹木。牆下清澈的溪水繞岩而行,溪流上則懸架著一座獨木橋,更為這幽雅的景色增添風采。人工瀑布泄流而下,和四周的自然景觀和諧的交融在一起,盡顯山水的秀麗。瀟灑園距公路約150公尺左右,由一條竹林道連接,自公路往內,山谷和瀟灑園在竹林道的右側。


慶尙南道(巨濟市)

韓國戰爭中修建起來的巨濟俘虜收容所是戰爭當時收容規模最大的地方,曾關押過2萬名中國志願軍和15萬名北韓人民軍。1953年簽訂停戰協定後,收容所也隨之廢棄,僅留下部分建築殘骸。目前的收容所遺址公園建於1997年,內設陳列館,展示著戰爭中使用過的坦克、軍用汽車等物資及重現俘虜生活面貌的種種遺物。觀覽整個公園需1小時左右。


濟州道(西歸浦市) , 旧济州

從濟州特別自治道西歸浦市大靜邑摹瑟浦港處出發,向南行走5.5公里,所達之處便是「加波島」了。荷蘭人Hamel漂流到此,並向西方介紹後而聞名。每年5月份會在此舉行青麥慶典,摹瑟港也開通了每天2班的定期航船。


慶尙北道(聞慶市)

古道博物館收藏了道路的歷史及山嶺的文化 。聞慶是韓國文化地理的寶庫,古道的博物館。代表著朝鮮時代歷史與文化的疏通路,同時也是朝鮮八道山路代名詞的「聞慶鳥嶺(名勝地32號)」、韓國最早(西元156年開拓)的「天嶺」、山路中的元老,車馬無法行走的「兎遷」(名勝第31號)、曾經是嶺南大道上轉運站的幽谷站等都在聞慶境內。這些古道遺跡留下的不僅是名字,這些古道都還保留至今,仍有許多人前來探訪。古道博物館正是為了突顯聞慶的歷史文化而設立,將當初以鄉土文化史為中心所建立的聞慶鳥嶺博物館重新裝修,於2009年從新開館,現在在這裡可以看到韓國更多古道的文化歷史。


慶尙北道(慶州市)

在王陵往東南方看,可以看到在素樸的松林中有座小碑閣,碑閣旁邊的水井就是蘿井。 <三國史記>與<三國遺事>中記載著新羅始祖朴赫居世在這口井出生的傳說。西元前69年的某一天,高墟村長蘇伐公看到一匹白馬跪在井邊,他覺得很奇怪便往前查看,但白馬卻消失了,只剩下一顆巨大的蛋,而這顆蛋生出了一個男嬰。當他13歲的那年(西元前57年),6部村長推舉他為王,國號為徐羅伐。這口井至今都還保留在此處,朝鮮純祖3年(1803)設立了記錄始祖王來歷的遺跡碑(高2.25m, 寬45㎝ 厚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