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畿道(南楊州市) , 議政府

Arachnopia生態樹木園設立於1985年09月01日,內部設有蜘蛛博物館。Arachnopia生態樹木園是以基礎科學和國際發展為中心,提供青少年及兒童的學習體驗的空間。


忠淸北道(報恩郡)

俗離山Maltijae為位於忠北報恩地區往俗離山方向約8km支點的俗離山關門,意指非常迂迴陡峭的山路。據說以前朝鮮(1392~1910)世祖時,在登上俗離山的時候,由於坡度過於傾斜,於是改騎乘馬匹渡過山嶺,於是取名為‘馬替嶺(Maltijae)’。即位於此地的俗離山Maltijae自然休養林內壯才貯水池與休養林相調和,以美麗的景致聞名。在充滿各種樹木種類的森林裡散步,體驗享受自然,堪稱休養的最佳場所。 主要設施有散步道路與登山道路、戲水池、炊煮場等,住宿設施則有林中之家16區。透過網站線上即可預約。 網址) http://www.huyang.go.kr (韓)* 林中之家住宿費用(入住時間15:00 / 退房時間 翌日13:00) 4人 – 旺季(7.1~8.31) 與週末 55,000韓元 / 淡季 32,000韓元 7人 – 旺季(7.1~8.31) 與週末 85,000韓元 / 淡季 50,000韓元 11人 – 旺季(7.1~8.31) 與週末 110,000韓元 / 淡季 70,000韓元 14人 – 旺季(7.1~8.31) 與週末 150,000韓元 / 淡季 90,000韓元


江原道(麟蹄郡) , 江陵

內麟川是韓國唯一流向爲北的江河,它橫斷了洪川和麟蹄兩地。「內麟川」是由洪川郡內面的「內」字和麟蹄郡麒麟面的「麟」字組合而成。在奇岩怪石和沙灘、礫石上,處處可見清澈見底的溪水順著溪谷流下。內麟川溪谷從五臺山溪谷和合江大橋附近開始,綿延57公里。由於流域過於廣闊,因此很難具體說哪一處爲內麟川,一般所說的內麟川相當於內麟川的下游一帶。內麟川的上流一般又細分爲美山溪谷或沙沼溪谷等,但一直到現在因交通不便,鮮見遊人遊覽。合流入內麟川的芳泰川上流有鎮東溪谷,北面有點鳳山、芳泰山、芳東藥水、芳泰山自然修養林等。此外,內麟川的中游有黃牛遊園地和西里遊園地,下游有琵阿西溪谷。麟蹄邑古沙里一帶被稱爲琵阿西,琵阿西江從縣裏到昭陽湖之間是最令遊客留戀忘返的景致。內麟川水流附近山川密布。寬廣的樹林與山岩相得益彰,是露營、戲水和垂釣的好去處,適合全家人共同前往休憩。 


全羅南道(長城郡)

白羊寺位於內藏山國立公園內,據說是由百濟武王(632年)所建。白羊寺後方是石灰岩白色山脈,左右兩旁溪流潺潺涓流,環境十分憂靜,隨四季的變化,展現不同的風情。秋天的楓葉尤其美麗。被指定為地方文化財的大雄殿、極樂殿、天王門保存於其中。沿著林木步道進入白羊寺,首先映入眼簾的即是雙溪樓,倚山傍水的景觀,宛如一幅畫。* 文化財白羊寺大雄殿(全羅南道有形文化財第43號)、白羊寺四天王門(全羅南道有形文化財第44號)、極樂寶殿(全羅南道有形文化財第32號)、逍遙大師浮屠(寶物第346號)、榧子樹(天然紀念物153號)


全羅南道(靈岩郡)

靈岩郡位於全羅南道的西海岸,東邊和長興郡接壤,西邊是西海岸的窄灣,南邊是海南郡和康津郡,北邊則是與羅洲市相連。整體面積為565.9平方米,總人口為58,813名(2015年1月為準)。區域內共有2邑9面121個法定裡,郡廳所在地為靈岩郡東武裡。


京畿道(坡州市) , 坡州(heyri村)

為了紀念6.25戰爭(韓戰)當時參戰的護國將兵,並祈願有一天南北韓能夠統一,1973年6月坡州邑建立了樓地板面積12,558坪的統一公園。統一公園位在休戰會談當時聯合國軍基地,即現在的汶山站附近,公園裡頭設有當時為了報導戰況而因公殉職的美國、法國、英國、菲律賓等18位戰地記者追慕碑。此外,亦有當時戰死沙場的10勇士-忠勇塔、反共游擊隊-慰靈塔等紀念塔與紀念像。公園成立的最大宗旨之一,就是將這些英勇犧牲者的勇敢與成就持續流傳下去。  


京畿道(議政府市) , 骊州

議政府藝術殿堂為具備大小型劇場、國際會議場、展場的複合文化空間。


江原道(三陟市) , 束草・雪岳山

從三陟港入口到新千年道路的海釣路線,因海邊與道路相接,在道路邊停妥車輛後,即可馬上進行海釣活動。(L=4.2㎞)


京畿道(富川市) , 富川

位於富川市遠美區春衣洞的富川植物園佔地面積27.127㎡,分為地上2層,地下2層,展有眾多珍貴稀有的植物,是一處植物的樂園。整個植物園以富川的像徵物桃花為原型而建,是一座大型的玻璃溫室,內有趣味植物館、水生植物館、亞熱帶植物館、多肉植物館、自生植物館等五大主題植物館以及栽有310種9,975株植物的中央庭園。其週圍是茂密的叢林,為市民提供了學習和了解自然的機會。富川植物園與其附近的自然生態博物館、兒童動物園共同為市民打造了一處絕佳的文化休閒空間。


江原道(三陟市) , 束草・雪岳山

* 陟州東海碑 陟州東海碑的碑文由三陟府使許穆所題寫,其石碑高170cm、寬76cm、厚度23cm。於顯宗3年(1662)建立的陟州東海碑亦稱退潮碑,石碑的用途就如其名,為了阻擋潮流而建立。之後在肅宗34年(1708)因風浪的關係,石碑遭到毀損。並於35年由另一位府使重新豎立。36年由三陟府使在別處立碑後,於1969年12月6日正式移建至目前的位置。目前此石碑被指定為江原道有形文化財第38號,石碑的正面刻有「陟州東海碑」;後方則為「東海石碑」字樣。 * 平水土讚碑 平水土讚碑的碑文則為當時任職三陟府使的許穆所題寫。此碑文為許穆取中國衡山碑的大禹手篆77字中的48字而來。內容以君王的恩惠和授領,描寫自身的治績之文。顯宗元年(1661)刻於木板上,並將其保管至邑司內。在240餘年後,光武8年(1904)勅使康洪大和三陟郡守鄭雲晳等人奉王令,石刻後建立。其石碑高145cm、寬72cm、厚22cm,石碑的正面刻有「禹篆閣」之字。 * 名稱 - 三陟陟州東海碑和平水土讚碑 * 分類 - 石碑 * 數量 - 1具 * 時代 - 朝鮮時代 * 所有者 - 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