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尙北道(蔚珍郡)


忠清南道(錦山郡)

南二自然休養林是適合休閒與家族同遊的滯留型觀光地,濃密的闊葉天然林、純淨無污染的清澈溪水、奇岩絕壁與瀑布等自然景觀秀麗。附近有祖先曾經生活過的百濟時代城址文化財「栢嶺城址」、保存6.25時激戰傷痕的「六百高地戰勝塔」等讓人看到就能再次回顧歷史的景點,能夠同時欣賞自然景觀並追尋歷史軌跡。擁有能登上包圍著休養林仙冶峰(729m)的步道,在山頂上能一眼看遍大芚山的奇岩絕壁。* 準備物品 - 帳棚、簡單的野餐工具


忠清南道(論山市)

地藏精舍是1980年6月住持德山昌法法師在鷄龍山進行1,000日的祈求之後,在魯城面禾谷里的舊寺址上禮佛開始。初期的地藏庵大雄殿約10餘坪,大約是現在大雄殿供奉佛祖的上端部,之後用來重建現在的大雄殿。1990年為了向青少年佈教,而建立了講堂,現在該建築作為禪齋兒童之家的課後教室使用。 地藏精舍除了是祈福修行道場,也是納骨奉安道場,修行佛道、實踐佛法的地方。


慶尙南道(昌原市)

昌原中央站於2010年12月15日開始營業,為地上2層樓建築物(1樓: 站務室、旅客便利設施 / 2樓: 值班室等)。


京畿道(利川市)

利川山茱萸村是橫跨道立里與京沙里一帶,山茱萸大規模生長的生態群落。村內特別鋪設了散步道,方便遊客在此漫步,欣賞村落房舍與山茱萸花相映成趣的美景。


全羅南道(谷城郡)

泰安寺位於桐裏山下,新羅景德王元年(742年)由神僧3人所創建。高麗太祖時,慧徹大師重新修建,增加了132間建築物,將泰安寺擴建成一座大規模的廟宇,也是桐裏山派的中心道場。目前寺內珍藏有慧徹大師的舍利塔(寶物273號)、廣慈禪師塔(寶物274號)等4種寶物。另外建在桐裏山溪谷的凌波閣(地方有形文化財第82號),也是非常值得一看的景點。凌波閣在6.25韓戰時全毀,經過後來的修建,才以全新的樣貌出現在世人眼前。距離寺廟入口約1.8公里的凌波閣,就落在清新的溪谷和濃鬱的樹蔭之中。秋天時滿山火紅的楓葉,也是散步的絕佳場所。


慶尙南道(山淸郡)

大源寺位於智異山的東麓天王峰的山腰,其前身平原寺是新羅時期第24代王眞興王9年(西元548年)時,由烟起祖師所創建的寺院。而在閉院1千多年之後,於朝鮮王朝肅宗11年時,再度由雲卷先師率領門徒在平原寺的舊址建立了大原庵,並且開設了禪佛刊經道場,之後此地遂成為嶺南的講堂。 於朝鮮王朝高宗27年時,惠欣先師的佛庵倒塌後,便重新擴建寺院。於是在其西邊增設了祖師影堂;在東邊則增設了方丈住所以及講堂,並且改稱為大源寺。在大源寺經常會有高僧前來說法,全國的修行僧們都會聚集到此地聽法。1914年1月12日晚間,大源寺因大火而被燒毀。之後由眾多僧人於1917年再度重建了12棟、184間的殿、樓、堂、閣、 寮舍寨等建物。而之後,大源寺又因麗水順天事件、韓國戰爭等事件成為了被閒置的廢墟。直至1955年9月,法一比丘尼被任命為住持之後,再度建設了大雄殿、舍利殿、天光殿、圓通寶殿、鳳翔樓、梵鐘閣、冥府殿等,並從1986年保存至今。另外,在大源寺附近亦有以前的儒生修學的居然亭和君子亭。*大源寺溪谷從大源寺入口綿延至停車場的大源寺溪谷,大約長2公里。大源寺溪谷不僅山勢高竣、溪水清澈,岩石間所流淌的溪水以及奇岩更是難得的風景。另外,此地還有千年龍升天的所在──龍沼、駕洛國最後一任仇衡王餵食牛馬的 牛幕谷。*主要文化財大源寺多層石塔 寶物第1112號、 三壯寺遺址三層石 慶尚道 有形文化財第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