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州道(濟州市) , 中文旅游区

濟州偶來小路第16條路線始於高內浦口,途經南頭烽火台、舊岩碼頭、水山峰圍路、水山田路、三別抄最後一個將軍抗蒙精神的所在之地缸坡頭裡遊園地、古城叢林之路、青花村後最終達到光令1裡事務所,全程15.7km。途中包括部分上坡路,在經過新嚴碼頭後設有台階,中途還會遇到叢林,故而不適合推嬰兒車或輪椅的遊客前往。


京畿道(驪州市) , 楊平

神勒寺是憲宗在1858年依照祖母純元王后的發願,命令戶曹判書金炳冀大舉修建的寺廟,從那時候開始原本英陵願剎的意義漸漸淡薄,而又被改稱為神勒寺。神勒寺在近現代歷史上並不怎麼有名氣,但在1925年的時候涅槃堂擴建到了14柱寬的規模,在1929年姜性仁法師擔任住持的時候時,在金仁柱的捐獻下修建了冥府殿。 神勒寺是坐落在驪州邑東北方約2.5公里的南漢江上游鳳尾山山麓,是座歷史悠久的傳統古剎。相傳是新羅時代元曉大師所創建,他具有神奇的力量,能阻擋龍馬,因此而得名。寺廟以篆刻印極樂殿為中心,並有歷史最悠久的祖師堂,和由磚砌成的塼塔,高麗未期的大藏閣記碑和梵鐘閣等歷史遺跡。特別是建於江邊絕壁上的江月軒,是神勒寺最著名的地方,坐在這可眺望南韓山和周圍的風景,相當適合情侶相聚、約會。這裡保有8件指定文化財,這裡一帶在1977年被指定為觀光地。* 主要文化財1) 神勒寺祖師堂(寶物第180號)2) 神勒寺多層石塔(寶物第225號)3) 神勒寺多層磚塔(寶物第226號)4) 神勒寺菩提尊者石鐘(寶物第228號)5) 神勒寺菩提尊者石鐘碑(寶物第229號)6) 神勒寺大藏閣記碑(寶物第230號)7) 神勒寺菩提尊者石鐘前石燈(寶物第231號)8) 神勒寺極樂寶殿(京畿道有形文化財第128號)


江原道(鐵原郡)

鐵之三角地是指金化、平康和鐵原連成的區域。這一地區在6.25戰爭時戰鬥最爲酷烈,傷亡慘重。白馬高地戰役、五聖山戰役等都是在這個三角地帶進行的。1953年停戰後,曾一度禁止一般人出入,1989年11月起對外開放,成爲瞭解6.25慘狀的活教材。曾被北韓軍作爲南侵中部戰線大本營的“鐵三角地”的地形不利於我軍進攻,有利於敵軍防禦。在戰迹地,立有“鐵馬賓士”的木牌,還有傾覆的火車殘骸和勞動黨舍2號地道。在通過對當地居民強制募捐,動員當地勞力建成的地上三層的蘇聯式建築——勞動黨舍內,許多進行過反共活動的人被拷問並殘忍的殺害。今天,在黨舍後面的防空洞裏還發現了人骨、實彈和鐵絲網等。此地位於首爾以北108公里處,被用於進行安保教育。由於有候鳥頻頻駐足的泉水,而成爲觀鳥的好去處。


全羅北道(金堤市)

位於母岳山道立公園入口的金山寺創建於百濟法王元年(599),776年由真表律師重新改建才有了大伽藍的風貌。寺院境内有被指定為國寶第62號的彌勒殿及10多個文化財,之外還有很多附屬的建築物,是湖南第一大的寺院。木造的彌勒殿是韓國唯一擁有三層法堂且上下内部相通的殿堂。每到春天從山的入口到金山寺一路盛開的櫻花,吸引了許多遊客前來造訪。在冬天也可以看到很多信徒來到彌勒殿拜菩薩像或圍著殿堂念經拜佛的樣子。彌勒殿的彌勒佛像是世界最大的室內立佛,三尊佛中央的彌勒佛像11.82m,左、右佛像8.8m。1999年開山1400週年紀念時建造的1400週年紀年館內有各式各樣的文化活動。* 主要文化財彌勒殿(國寶62號)、露柱(寶物22號)、石蓮臺(寶物23號)、慧德王師真應塔碑(寶物24號)、金山寺五層石塔(寶物25號)、金山寺方等戒檀(寶物26號)、金山寺六角多層石塔(寶物27號)、金山寺幢竿支柱(寶物28號)、深源庵北崗三層石塔(寶物29號)、金山寺大藏殿(寶物827號)、金山寺石燈(寶物828號)


濟州道(濟州市)

佔地196公頃的漢拏生態林為隸屬山林廳的國有土地,緊鄰5.16道路邊海拔600公尺的高地一帶。此生態林從1970年代初期到1995年為止,皆租借給個人作為飼養馬匹的放牧地。使用暖帶、溫帶、寒帶等多種類植物來搭配設計出與濟州植物寶庫相稱的生態林,並設有嚴加管理的岬角荊棘臺、天然林等各種自然資源保護區。生態道路、展望臺、育苗場、主題散步小徑、基因保存組織培養室等基本設施齊全,另有楓樹林、櫻花樹林、冷杉樹林、杜鵑花樹林等13個不同主題的主題林及生態林,園區中央建置一整體縮小版的岩石園,使生態林區擁有與真正自然森林更相似的面貌。


全羅北道(金堤市)

位於全羅北道金堤市扶梁面龍城里的趙廷來阿里郎文學館,於2003年5月16日正式開館,是能透過作家趙廷來的大河小說《阿里郎》,進一步了解金堤歷史之處。 在1樓的第1展示室可以看到被堆得高高的,作家耗時整整五年親筆寫下的《阿里郎》小說原稿;第2展示室則展出作家趙廷來老師的取材手冊、筆記以及日常生活用品;而在第3展覽室,則可認識到身為作家的趙廷來老師的另一面,感受其日常生活。此外,於金堤碧骨堤,還設有阿里郎文學碑。


全羅北道(益山市)


仁川(南洞區) , 仁川市區

蘇萊濕地生態公園位於仁川廣域市南洞區論峴洞,整個公園佔地面積350萬平方米。其中,以廢棄鹽田為中心的66萬平方米的空間開園於1999年6月。這裡的生態展示館是在鹽田倉庫的基礎上改建而成的,館內展示著百脈根、海棠花等鹽生植物的照片以及制鹽場景、蘇萊浦口的照片。2001年4月,濕地公園進行了生態學習空間擴張工程,分別建造了公園諮詢館、生物壁畫館、自然能源體驗館、仁川第21宣傳館、仁川環境NGO活動情況館。在展示館附近的自然學習場中為遊客準備了與生態公園植物及鹽田相關的教育影像,設有桌椅、屏幕齊全的教室。生態公園以小學生為對像,分別在每年的6~7月、9~10月每週開放五天,為學生提供20分鐘的學習時間。鹽田學習場是將廢棄鹽田進行複原後建成的,佔地面積4萬平方米。這裡每天可以產鹽400~1,200kg,可直接觀察到生產食鹽的過程,看到形如圍棋棋盤般的鹽田和工人們用水車抽取海水的工作場景。特別是在取鹽時間(通常為下午4點)前往的話,還可直接參與下鏟鹽體驗活動。在鹽田學習場旁邊設有可赤腳進入捕捉螃蟹、挖採貝殼的泥灘體驗場。其週邊則是棲息著金魚、鯉魚的淡水蓮池。自1999年6月開園以來,這裡一直深受首都圈市民的喜愛,公園距高速路口僅有五分鐘的車程,在公園入口處立有標著“首都圈海洋生態公園-海洋探索自然學習場”的樹門。


江原道(三陟市)

大耳里洞窟地區有幻仙窟、觀音窟、梯岩風穴...等6個洞窟,已被指定為天然紀念物第178號。之中的幻仙窟於1996年開始開發內部石灰洞窟,開放給一般人進入參觀。不只是洞窟,周圍還有德項山、燭臺峰、地角山等秀麗的山岳環繞,更有橡木皮屋、瓦屋、磨坊等豐富的民俗資料,附近一帶亦被指定為大耳里郡立公園,設立了許多便利設施。幻仙窟總面積6.2km,位在海拔500m的山腰處,為東洋最大的石灰洞窟,拱門型的洞口寬14m、高10m,有大量的洞窟水流出。在幻仙窟內部可以看到在韓國的其他石灰洞窟所看不到的華麗鍾乳石及經過許多階段所形成的生成物,可以觀察洞窟的生成、成長、退化過程。尤其是中央廣場的玉座臺與洞窟入口的萬里長城、香菇型鍾乳瀑布都是世界獨一無二的。另外幻仙窟內10多個的大大小小洞窟湖水與6個的瀑布,讓人好像探訪地下溪谷一般。幻仙窟的地上幾乎都是由鐘乳石所組成,而直徑40m的巨大中央廣場可以容納數萬人的白沙地。幻仙窟的主要通路直徑都在15m以上,比起其他洞窟更加壯觀。幻仙窟全年氣溫都維持在11℃,由天花板及壁面滲出的水滴相當明顯,且不易滴落。幻仙窟內棲息有蝙蝠、馬陸等24種洞窟生物,在開放區域中也可以經常看到。* 規模:總長6.2㎞ / 開放區域1.6㎞/ 入口寬14m / 高10m,內部20~100m / 高20~30m* 氣溫:10℃ ~ 15℃* 幻仙窟由來的傳說很久以前,在大耳里村燭臺岩附近有個瀑布,有一個美麗的女人經常來此洗澡。有一天村民們來這裡,突然附近雷聲大作,落下許多巨石把女人的行蹤隱藏了起來。村民認為那女人是仙女轉世,就把降下許多巨石的地方命名為幻仙窟,並開始祭祀,祈求村落的平安。女人消失之後,燭臺岩附近瀑布的水開始乾枯,而從幻仙窟開始流出大量的水,形成仙女瀑布。天上落下的石頭現在還保存在通往幻仙窟的入口,在岩石上建了山神堂。另外還有一名法師為了悟道進入幻仙窟,但沒有人看到他出來,人們也認為法師也是仙人轉世,因此把法師的柺杖插在山神堂前,據說現在的欕樹就是那枝柺杖所變的。幻仙窟內法師所使用的暖炕與灶都還在裡頭。


忠清南道(公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