釜山廣域市(東莱區)

東萊邑城址包含自東將臺所在的忠烈祠後山,經馬鞍山再到西將臺所在的東萊鄉校後山的丘陵地,以及如今東萊區市街中心平地的部分地區,是典型的平山城建築,兼具山城與平地城優點的代表邑城。整個邑城據估最早約建於高麗末期至朝鮮初期。西元1592年(朝鮮宣祖25年)壬辰倭亂當時,在東萊府使宋象賢公的率領下,軍民上下一心在此對抗倭軍,使東萊邑城成為壬辰倭亂初期最大的激戰地。而後邑城被荒置多年,直到1731年(英祖7年)東萊府使鄭彥燮考量東萊作為國家門戶的重要性,才擴建了邑城,使邑城比壬辰倭亂時的城更具規模,成為如今留存的東萊邑城之前身。 東萊邑城原本有東門、西門、南門、北門、人生門與暗門,各個城門上設有門樓,東門為志喜樓,西門為心成樓,南門為無憂樓,暗門為隱一樓。其中最重要的南門還設有翼城,前方有洗兵門,後方有朱鳥門,形成雙層的構造。西門、暗門、北門為了保護城門,特別設了半月型的甕城。此外,還有設於城內高處以觀察敵情或指揮戰鬥用的東西將臺,以及望樓與15個堡樓。但在日據時代,以市區規劃之名,硬是拆除了從西門到南門位於平地上的城牆,連南門到東門的城牆也被拆掉變成民宅。如今只剩下以馬鞍山為中心一帶的山地還留有舊時的城牆。 2000年以後,透過考古調查確認了壬辰倭亂當時的城郭痕跡(朝鮮前期邑城)、壬辰倭亂後砌成的平地城郭痕跡、朝鮮末期修築的城郭,為東萊邑城整體的確切範圍、規模等相關研究提供了寶貴的線索。而釜山市也針對毁損、荒廢或留存的城址,持續進行考古發掘調查與修復工程。


江原道(鐵原郡)

位於鐵原郡北防邊境的白馬高地,為6.25動亂(韓戰)時最腥風血雨的戰場。1952年10月6日中共軍發動大攻勢,並且維持了10天的血戰,雙方共投下了30萬發的炸彈,白馬高地的最高指揮也換了24次之多。在這場戰亂中,中共軍共計有1萬4千多名的死傷者,2個師團被完全殲滅。韓國國軍的第9軍團也因白馬高地的大捷而被命名為白馬師團。 當時因為雙方的砲擊,而使得山失去了原本的形體,但因山原本的形狀就如同白馬躺臥的型態,故此地便被稱為白馬高地。


忠清南道(泰安郡)

位於泰安30公里處的安眠島是韓國第六大島嶼,1970年開通由泰安郡至安眠島的大橋(全長為200公尺),使得島嶼與陸地相接。安眠島原本是半島與南面相連,在朝鲜仁祖時期三南地區為了税穀漕運的便利把現在的安眠邑倉基里和南面的申溫里之間分割開,也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孤立島嶼--安眠島。安眠島海岸沿線共有14個海水浴場,以及可以舒適享受森林浴的天然休養林,另外安眠島欒樹群落地更被指定為第138號天然紀念物。


全羅北道(任實郡)

全羅北道的任實是韓國最早的起士村,在這空氣清新的大自然中,提供了農村生活體驗和製作起士的體驗活動。由於在此可以品嘗道韓國原產的起士,因此相當受到外國觀光客的歡迎。特別是這裡距離有名的全州韓屋村只有30分鐘的車程,因此有很多外國觀光客在旅遊起士村時,都會選擇投宿在韓屋村。體驗活動除了週一公休之外,全年正常運行,唯必須參觀前3天以電話諮詢預約。在全州客運站搭乘市外公車抵達任實起士村約需30~40分鐘全州客運站諮詢電話) +82-62-281-2739(英日中)任實起士村諮詢電話) +82-63-1330(英日中)


江原道(鐵原郡)

急流泛舟是6~8人同乘一條船順流而下,一路上可以欣賞自然美景,是相當受歡迎的冒險運動。另外,泛舟可以透過水上的訓練來加強自信心,並且培養果斷心、團體合作心、判斷力與耐力,激勵挑戰的意志,並透過與大自然的交流,可以消除日常生活的緊張壓力。 韓國的漢灘江、內麟川、東江3處是泛舟的好場所。漢灘江是韓國代表的泛舟地點,從90年代初就有很多的泛舟愛好人士來此泛舟。就算是走遍全國泛舟路線的人,也會因為忘不了漢灘江的魅力而再次來前來。有著'韓國的大峽谷'稱號的漢灘江一點都名不虛傳,擁有完美的泛舟路線,最近在上游承日橋往蓴潭溪谷一躍而下的高空彈跳也相當受到歡迎。


慶尙南道(統營市)


京畿道(利川市)

位在京畿道利川市官庫洞的「雪峰公園」,是雪峰山和雪峰湖相輝映的利川代表性公園。平日許多人會沿著湖水週邊運動及散步。雪峰公園擁有許多奇岩怪石、礦泉水地、雪峰山城、映月庵等。除此之外,這裡也是舉辦世界陶瓷美術展和利川陶瓷節、麗川稻米文化節的所在地。可說是自然和人文都相當豐富的地方。


釜山廣域市(南區)

1982年公開徵求設計、1983年10月動工,1988年大劇場第一區工程竣工開館後,1993年時完成了總佔地面積48,424㎡、平面建坪44,009㎡的大中小三棟大規模多用途文化藝術設施的10年大工程。開館已22個年頭的2010年4月,為了提供舒適的文化空間及有格調的公演,進行了大劇場的整修工程,並於2010年10月完工重新開幕。建築樣式導入韓國傳統家屋的特性,大劇場為正堂,而中、小劇場則為舍廊房。沒有特殊的外牆與大門,只有像傳統草屋的籬笆,提高與民眾的親近感。大樑形態的列柱上有著屋簷與飛簷的建築物構造展現了傳統美的氣質,屋頂的混凝土平面上裝飾著傳統屋瓦與紋樣,外部牆面上使用花崗岩,擁有莊重雅致的造型美。* 開館日 : 1988年9月3日


江原道(原州市)

於1984年被指定為國立公園的雉岳山以最高峰1288公尺高的毘盧峰為中心,延伸至三峰、香爐峰、南臺峰、天地峰等超過1,000公尺的群峰環繞南北,從主峰毘盧峰至南台峰延展開來,山脊稜線更長達14公里,總面積為182.09平方公里。雉岳山自古以來就是以高聳、陡峭、危險而著稱的東方名山,山勢雄偉清境幽深。雉岳山曾稱為赤岳山,因一位遊客從蛇口救出一隻雉雞後,雉雞捨生報恩救其脫險的故事而改名爲雉岳山。在與此傳說有關的上院寺南側有城隍林,西側有世尊臺、萬景臺、門岩和子岩,還可見戰亂史中提及到的領願山城、海尾山城及金頭山城。主峰毘盧峰附近有耘谷、棲有元天錫靈魂的石逕寺和立石臺、神仙臺、太尊臺、老姑沼,後方還有細簾瀑布、矛岩、鬥狗峰等自然美景。毘盧峰頂的3座石塔是雉岳山的名物,龜龍寺是新羅時代文武王在位期間,由義湘大師所修建的古寺,寺內有大雄殿、九龍瀑布、龜岩、虎岩和龍岩等遺蹟。雉岳山上寺廟眾多,保存至今的包括龜龍寺在內共有8座。龜龍溪谷內有許多高齡數百年的古松樹木至今還妥善保存。雉岳山主稜線以西山勢陡峭,東側則較為和緩。


江原道(襄陽郡) , 江陵

從南雪嶽的五色藥水上3km支點的地方是龍沼瀑布和12瀑布分歧的三岔路,從這裡到12瀑布為止的溪谷就是鑄錢谷。傳說以前在這偏僻谷深的地方製造僞幣,因此叫做鑄錢谷。周圍有仙女湯、12瀑布、龍沼瀑布等景點,更增添他的韻緻。由於有第2五色藥水井,因此解決了登山時的口渴問題,此外山路平坦,非常適合男女老少一起登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