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清南道(禮山郡)

參觀禮山的華岩寺可以感受到秋史金正喜先生的魅力。朝鮮後期代表文人秋史,出生於禮山,距華岩寺不遠的地方,建有秋史古宅及其生出的家,房屋風格古色古香,別具一格。 位於海拔較低的烏石山上的華岩寺,是一座與秋史有著很深淵源的寺廟。因為這座寺廟是金正喜先生的曾祖父金漢荩所重建。作為英祖驸馬的金漢荩,與英祖的二女兒,莊祖的妹妹和順翁主結婚,死後二人合葬於龍山腳下的鹦鹉峰,將生前與這座寺廟的因緣,一直延續下去。 現在的華岩寺,即便近看,也因其入口處擠滿了整潔乾淨的寮舍而失去了原有的寺廟感覺。古色古香而又歷史悠久的寮舍,彰顯了秋史的風採,且隨處可見秋史的遺物。 最近比丘尼高僧在此修道,更為這個位於市郊的古寺帶來一份安詳。建議熱愛秋史的朋友,不妨來訪一次。 * 歷史 關於這座寺廟的由來不得而知,唯一可以考證的是在三國時代,便有了此寺。在寺廟的後方,有屏風岩,相傳古寺曾在屏風岩的下方。隨時間的流逝,寺廟漸漸消失,只留下一個小小的塔,後挪移到現在的位置。 關於華岩寺的歷史文獻幾乎沒有,因此具體緣由不得而知。但目前在遺物展示館所藏的<華岩寺重修記>中,有關於寺廟的記錄,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此重建記記述了1848年(憲宗14)金命喜(1788~?)建寺,在金相喜使用後曹錫臣重建。金命喜是著名的書法家及碑銘研究家,乃秋史金正喜的弟弟,滿腹經綸,學術略有建樹。根據這部文獻,雖然不知此寺廟最初是何時修建的,但在1752年慶州人金漢荩(1720~1758)為管理其父金興慶(1667~1750)的廟宇,將其重建。在華岩寺西北部約20m處,有一塊近100余坪的腹地,據廟中僧侶所言,是華岩寺的原址。 原來寺廟建於屏風岩之前,閉寺後僅剩下一塔,在和順翁主與月城尉金漢荩重建後,英祖給其命名為華岩寺。即在英祖壬申年,其驸馬月城尉金漢荩將寺廟重建。雖然名字是英祖賜予的,但牌匾則是月城尉親筆寫的。 月城尉在重建此寺的95年後,憲宗丙午年,寺廟再次受到損壞,以致僧侶無法寄居,於是金秋史一家再次出資重建,便有了現在我們所見的華岩寺。


全羅南道(麗水市)


濟州道(濟州市)

Snoopy Garden House 是感情真摯、個性十足的 Peanuts 朋友們在相互了解、共感的過程中獲得安慰、傳遞信息並成長的空間。 Snoopy Garden House的主題空間盛滿了Peanuts相關的日常故事及以 'Peanuts, Nature & Life'為理念的、與我的實際日常相連接的空間。 在5個主題區間和和史努比咖啡廳,Peanuts Store 度過休閒時光,讓Peanuts為現在的我帶來治愈和安慰。


全羅南道(光陽市)


()

野花學習園是栽種國小、國中、高中教科書中出現的教材植物與蔚山周邊野生的野生花,進行讓學生了解韓國花美麗與珍貴的大自然教育,學習園為學習教科植物的研修場所,亦是市民們的休憩空間。 * 規模 - 26,116㎡ * 植物 : 草花類、樹木類、作物類,共800多種 * 蓮花 : 水生植物、水棲昆蟲


全羅北道(完州郡)

過了完州郡大雅水壩湖畔,進入山川里,越過村莊前的橋約200m的分叉路就是大雅樹木園了。150公頃的樹木園內約有30餘萬棵茂密的觀賞用樹木,景色優美宜人。園內有泉水、休息區、展望臺、山林資料室與林間教室等,是個幽靜的休憩區域。  


江原道(旌善郡)

高麗末期侍奉高麗王朝的7位儒臣,隱居於旌善。某天創作了一首思念國王與故鄉的律詩,地方的儒生聽到後,將詩講解給聽不懂的人並流傳出來,繼而成為地方上充滿感情的口傳歌謠。旌善阿里郎是江原道無形文化財第1號,為了保存、培養並繼承發展鄉土固有文化,於2001年10月7日建立了旌善阿里郎傳授館。


全羅南道(木浦市)

木浦近代歷史館1館是木浦歷史最悠久的西洋建築,建於1900年,前身為木浦日本領事館。 1897年10月木浦港開港,1898年10月日本決定在木浦設立領事館。領事館建立之前,日本主要向朝鮮政府(1897年高宗稱帝成立大韓帝國,故稱政府)商借萬戶廳(1895年廢鎮的木浦鎮)使用,並曾於儒達山高地上興建臨時建築暫時遷址,而後才回到如今大義洞的現址,建造了木浦日本領事館與警察局、郵局等附屬設施。日本領事向朝鮮政府的務安監理署申請16,028平方公尺的腹地,最後獲准於9,483平方公尺的腹地興建領事館。依據日本人留下的紀錄,整個工程於1900年1月動工,同年12月竣工。 之後這棟建築曾作為木浦理事廳、木浦府廳舍使用,光復後自1947年起則作為木浦市廳使用。1974年,這裡被稱為(舊)木浦日本領事館,1990年1月開始供木浦文化院使用,直到木浦文化院遷址。重新整修後,2014年作為木浦近代歷史館1館正式開館,開放遊客參觀。


京畿道(議政府市)

議政府站為京元線的火車站,位於佳陵站與回龍站之間,亦為通往高陽市陵谷站的郊外線之終點站(郊外線已於2004年停駛)。隨著鐵路電氣化,首都圈地鐵1號線通車至逍遙山,如今議政府站僅作為地鐵站使用。


忠清南道(扶餘郡)

* 百濟首都防禦的軍事要地,扶餘羅城 * 全長84㎞的扶餘羅城,是為了保護百濟首都泗沘而建成的城郭。以扶蘇山城為中心,利用東西兩側的自然地形,將扶餘市區以外郭圍繞。與位於平壤的羅城並列韓國最古老的羅城之一,約於百濟自熊津(今 公州)遷都至泗沘(今 扶餘)的西元538年築成,城牆至扶蘇山城東側開始,一直延伸至錦江邊,由於以泥土堆築而成,城郭幾已不存,如今只剩青山城東側的20m、石木里至東門橋、筆書峰至鹽倉里留下少許痕跡。 城的外牆呈強烈傾斜,內牆較為平緩,城牆上舖設的道路更寬可讓馬在此奔馳,哨站處處可見,足以想見當年盛景與城牆防守之嚴。在最高的筆書峰山頂,更留有作為傳訊用的烽火臺遺跡。城內包含百濟王宮,還有官廳、民家、寺院、商家與防禦設施的遺址。錦江流經羅城南側與西側,羅城更曾開鑿水路作為護城河之用,成為守護都城的雙重屏障。 * 扶餘羅城的意義 * 羅城是為了守護百濟首都而建造的外郭城。據推測,建築時間約在百濟聖王(西元523∼554年)時期。而羅城也與同為外郭防禦設施的扶餘青山城、青馬山城,共同被視為保護首都的重要外城。 [文化財現況] * 史蹟第58號(1963年1月21日) * 面積 - 697,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