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廣域市(東區)

 尤庵史蹟公園為朝鮮後期的大儒學家-尤庵宋時烈先生(1607~1689年)篤學的地方。從1991年到1997年,總計共1萬6千餘坪的藏板閣、遺物館及書院等建築被翻修重現,1998年4月17日全新史蹟公園就此誕生。這裡不僅是保存著先生晚年教授弟子學問的南澗精舍、建築美麗獨特的的杞菊亭、宋時烈文集的宋子大全板等重要歷史價值文化遺產,另外公園內每一處都整修良好,也是居民們休憩娛樂的好地方。史蹟公園內最裡面左側就是被指定為大田市有形文化遺產第4號的南澗精舍和杞菊亭,參觀完南澗精舍可以前往左邊的遺物館,裡面擺有尤庵先生前遺物及了解先生人生的經歷介紹,在遺物館前的影璧門中間可以遠晀再現朝鮮時代書院形態的明正門景觀。再往書院方向裡走,右側就是代表訓練自己學會隱忍痛苦的忍含閣、左側是有著所有事情都要明確處理,人類心靈要清淨之意的明淑閣、正面則是指內心要正直的以直堂,以及審決齋和堅牢齋等建築物,最高處也有修建後遷徙來的南澗精舍。從明正門出來後,右側有美麗如畫一般的蓮花池和德布樓,德布樓加上寂靜的蓮花池更添加一層優雅的清新感,讓人陶醉於美景中忍不住發出驚嘆。另外史蹟公園每逢春秋都會進行祭享尤庵先生的奉行儀式,目的是緬懷這位在朝鮮後期堅持宣揚儒教思想的尤庵宋時烈先生,以及建立這座尤庵史蹟公園提供給後人感受到大學者尤庵先生的篤學精神和氣息。 


首爾(城北區) , 大學路・城北洞

貞陵是朝鮮太祖繼妃神德王后康氏的墳墓。作為朝鮮開國君主的太祖,在尚未建國前,依據高麗的風俗,在鄉里與首爾兩地各有一位夫人,在故鄉之妻為韓氏,而在首爾之妻為康氏。韓氏為太祖誕下六子二女,且在太祖登基前去世,而為太祖誕下李芳蕃與芳碩兩兄弟與一女的康氏,在太祖登基後被扶正並封為顯妃,幼子芳碩也被封為世子,因而埋下了日後王位爭奪的導火線。太祖5年(1396年),康氏因病去世,太祖哀痛不已,將她追封為王后,並下旨修建貞陵。但在時隔不久的太祖7年(1398年),第五子李芳遠(後來的朝鮮第3代王太宗)因長期不滿最年幼的芳碩被封為世子,發動政變殺死所有康氏所出的王子,史稱第一次王子之亂。備受打擊的太祖無心政事,將王位讓給次子芳果(第2代王定宗),從此以太上王的身分退居殿後,並常到貞陵悼念康氏並供佛。後來因陵域過大,曾引起當時最高行政機關議政府朝臣的非難。太祖過世後,對貞陵的薄待變得更為露骨,當初因世子之爭對康氏懷恨在心的太宗,甚至下旨將原位於今日貞洞一帶的貞陵,移葬到現在城北洞的位置。因太宗之故而遭到破壞與忽視的貞陵,雖然顯得比其他王陵簡陋,但整體結構與其他王陵相同。過了紅箭門後即為祭祀用的丁字閣,旁邊也有放著石碑的碑閣,後面是王陵,有文官石像、石馬、石羊、石虎各一對護衛在旁。但與別的王陵不同的是,一般王陵從紅箭門到丁字閣的路都是直的,而貞陵的路則是彎曲的。在非常重視形式的當時,路修成不同於別的王陵的彎路,可見貞陵在當時曾慘遭破壞。如今除了基石外,多數建築、石雕皆為第18代王顯宗時期所復原。


大田廣域市(儒城區)

鶴下洞意為鶴鳥飛下來的地方,自古以來流傳著神仙或是道人來到此地居住的故事。進入慈光寺,映入眼簾的是尤庵宋時烈先生在這蓋建書堂,教導晚生培養國家人材的吉地。週邊的300年松木環繞著書堂,表示歡迎之意。左側有個寫著星田影堂地字樣的石碑,星田代表著以前在這裡觀察星象相當清楚的地方之意。這裡因宋時烈先生在這裡建書堂教導晚生,因此在這裡設立石碑作為紀念。寺內還有個水池,裡面種植蓮花及鲤魚。靜坐在池邊的白椅上,放眼望去的是左邊的鐘閣、右邊的法堂,正面有個位在籬笆後面的井水和淋浴間、洗手間。踏上鐘閣2樓,擺著寺內的四物,即法鼓、雲板、木魚、梵鐘。話說敲法鼓是為了普渡四角禽獸。木魚則是由原木以魚的模樣做成,敲木魚時,代表活在水中的各種生物皆可得到救濟。魚在休息時是不闔眼睛的,因此也象徵修行者的勤勞精神。接下來是雲板,輕輕敲擊雲板是為了那些遊走在虛空中之物,可以減輕他們的孤寂和痛苦。最後則是早上28次、傍晚33次敲擊梵鐘,希望我們人們的心靈可以從佛陀身上得到救贖。三樓則是雄壯的法堂建築。雙手合十進入後,正中間寫著祖師殿字樣。* 沿革 – 1969年12月20日由tan-ho大宗師在儒城鶴下里創建。關於慈光寺 -東南方近龍溪洞、西方鷄山洞、北方伏龍洞。百濟時代為眞峴縣、新羅時為鎭嶺縣,到了高麗時為杞城府,朝鮮初期為鎭岑縣,1895年屬於鎭岑郡北面。 星田村是當時宋時烈、任憲晦等的學者們居住過的地方,東學運動當時,聽說曾聚集在這裡因而沒有受到激戰。[慈光寺指南]1樓祖師殿 – 供奉慈光寺的創建者像。2樓大雄殿 – 供奉佛陀、佛法和佛第子門守護的神衆壇。3樓寂光殿 – 供奉清靜法身毘盧疵那佛像本尊佛,左側為釋迦牟尼佛,右側為盧舍那佛。歡迎以這三尊佛為中心朝拜。


慶尙南道(金海市)

解釋伽倻的建立與發展歷史最好的遺蹟-大成洞古墳群 大成洞遺蹟位於伽倻時代<建國說話>記載中,以龜旨峰和金海貝塚而著名的會峴里貝塚中,也鄰近東部的金首露王陵,就是公設運動場正北邊後方標高22.6公尺高地上的以王陵為中心所形成的。此遺蹟是在1990年至1992年由鏡城大學博物館經過三次的發掘調查,判定出大成洞古墳群是金官伽倻王及領導者的共同墓地。立地條件良好的丘陵是依陵線高低分別為王陵,再來是相對應的領導者墓陵,而在傾斜面上的則形成為地位較低者的墳墓。 鏡城大學博物館三次的遺蹟挖掘分別是在1990年6月~7月及1990年9月~1991年4月等兩階段的發掘調查。第一階段挖掘出4世紀末~5世紀初金官伽倻王的陵墓2基,而第二階段則是發掘調查出3世紀後期~5世紀前期所形成的多個王侯墓及37基的各種墳墓。這些也是能將韓國古代史中被列為長久空白的第4世紀後半段歷史重新架構起來的重要寶貴資料。 大成洞古墳群的歷史性意義 被發掘調查出的古墳共以136基為主,包括木棺墓、木槨墓、甕棺墓、石槨墓、橫穴和橫口式石室墓,其中又以木槨墓的墓祭最為主要。古稜依陵線高低所形成的大型木槨墓,以埋葬主體的大小和附葬的遺物品材質及數量來斷定是否為第3世紀後期到第5世紀前期金官伽倻領導者們的古墳。尤其是可透過此遺蹟裡大型木槨墓來調查重要的幾項歷史事實,第一項是以第3世紀末為起點,首次以馬匹來作為殉葬的工具,並以拗彎武器來附葬的習俗及騎馬用鐵製甲冑、北方遊牧民族墓祭、馬具類、陶質土器及鄂爾多斯縣銅復等北方遊牧民族的風俗和大量的遺物來反映出土的真實性。第二項則為利用挖掘出的筒形銅器、巴形銅器及各種碧玉製石製品等出土資料來探考古代與日本之間的交涉實況。透過這些考古資料可以用來闡明大成洞古墳群為首居一指的伽倻時代建國、發展、政治及社會組織構造的重要歷史遺蹟地。


忠清南道(扶餘郡)

 *百濟武王的蓮花 - 薯童公園和宮南池* 宮南池(史蹟第135號)是百濟武王以對善花公主的愛意而建造。位於王宮的南側別宮裡,是韓國最早的人工蓮花池,並依據《三國史記》的記載名叫宮南池。根據三國史記的記載,武王35年(634)間,在宮城南方開挖水池,從大約20餘里遠的地方引水灌入,周圍種植柳樹,水池的中間模仿建了座中國傳說中的三神山的方丈仙山。目前大家所看到的蓮花池是在1965~67年間重新修建復原,規模是原本自然溼地的1/3左右。事實上,百濟王宮附近建造蓮花池的傳統已在漢城時代開始就有了。只是漢城時代的王宮附近還未挖掘出蓮花池遺蹟,因此並無實體的證據可供確認。比起熊津時代的王宮─公山城,蓮花池於考古當時與倍推測為王宮址的建物址一併被挖掘出來。公山城挖掘出的蓮花池,是底部較為窄小,越往上漸漸變寬的圓形蓮花池。直徑約7.3公尺,底部直徑4.8公尺,深3公尺的大小。由此可推測,百濟時代有在王宮附近建造蓮花池的傳統,具有久遠的背景。但漢城時代和熊津時代的蓮花池,只能推斷,與宮南池三神山的存在一樣已不可考。* 宮南池的意義 *宮南池的故事裡出現的武王,推斷是名為薯童(武王別名)之人,在這個地方建造別宮,宮南池推測是與百濟王有密切關係的別宮蓮花池。 宮南池不僅是研究百濟的庭園時的重要指標,另外《日本書紀》裡記載,宮南池的造景技術對日本也有一定的影響。 


慶尙北道(慶州市)

新羅文化館是位於大陵苑和瞻星臺之間約佔300坪的空間,提供具有慶州特色的文化體驗,像是製作文化財模型巧克力、製作金冠、製作風箏以及國樂體驗等各種傳統體驗。


大田廣域市(儒城區)

大田歷史博物館是為市民打造的文化空間。2012年10月16日正式開館,內部設有固定展示室、獲贈古物室、企劃展示室、都市宣傳館。固定展示室以大田儒學家的生活與文化為主軸,展示大田的文化財等。 獲贈古物室則展示大田市民捐贈的古物。企劃展示室每年舉辦1~2次特展,提供訪客不一樣的主題展示。除上述以外,還有多種體驗與學習項目、遊戲空間、課程、表演等。 * 開館日 : 2012年10月16日


忠清南道(公州市)

雞龍山國立公園忠清南道第一名山,地跨大田市、公州市、論山市。1968年被指定爲國立公園,海拔845.1米,山勢雄偉而優美。之所以叫雞龍山,是因爲山脊形似一條頂著雞冠的龍。從風水角度來看,此山地理位置非常好;從巫俗信仰的角度看,還有一些神秘的傳說。雞龍山的主峰天皇峰(845.1米)、三佛峰、神仙峰、觀音峰等十五座山峰。山上有奇岩怪石,西面有龍門瀑布、東面的隱仙瀑布、南面的雌龍墜、雄龍墜瀑布,許多名勝點綴其間,頗爲聞名。春天裡通向東鶴寺的路儼然成了一條櫻花隧道,夏日裡東鶴寺的山谷更是新綠叢叢,風景優美。秋日裡甲寺與龍門瀑布周圍的楓葉融爲一體。冬天三佛峰的雪景更是壯觀。雞龍山有美麗的瀑布、珍稀動植物,還有關於太古時期的神秘的傳說及遺迹。有東面東鶴寺、西面的甲寺、西南方的新元寺、東南方的龍華寺。山谷中的水池和瀑布更是絕妙景致。


濟州道(西歸浦市) , 旧济州

位於濟州島西南部聳立在平野地上的山房山,是個視野良好的鐘狀型火山。 熔岩圓頂丘南側峭壁高150~300公尺,發育出大小不一的風化穴、崖椎。在海拔150公尺處,長約10公尺、寬高約5公尺稱作山房窟的一個海蝕洞窟,面向海邊且相當具有特色的景觀是瀛洲十景之一。山房山入口左側為山房寺,右側有普門寺寂滅寶宮,在這兩個寺院之間順著石階走上去還有個山房窟寺。山房山前方路邊設有煙臺,煙臺的作用在於政治軍事上,利用火炬和煙傳達急訊的一種通信方式。煙臺跟烽火臺基本上沒有太大的差異,但煙臺主要設置在丘陵或海邊地區;烽火臺則設在山頂上,白天以煙當作信號;晚上則以點火炬來作區分。 學者們推測,在朝鮮世宗19年(1437)間,是為了防止倭寇入侵而設置煙臺,但歷經1950年韓國戰爭而逐漸消失,現今只留下煙台的基石部分而已。山房山因山勢相當高又近海,可觀賞山頂被雲層環繞等優美景觀,另外各山面的山麓間可觀賞到截然不同的氣候特徵。因這樣特別的氣候賦予火山草木獨特的特徵,以植物學的觀點來說也是一個很重要的保育地。山頂上楠木、肉桂、木薑子等常綠樹林鬱鬱蔥蔥,特別在岩壁上的淮楊木等稀有自生植物被指定為天然紀念物182∼5號,在山房山調查出的維管束植物有79科186屬201種3變種31亞種,共有255種。* 標高395.2m/比高345m/周長3,780m/面積988,332㎡/底徑1,314m


京畿道(廣州郡) , 盆唐

為守護漢陽的四大要塞之一,南漢山城道立公園守護漢陽城廓的四大要塞分別為北部開城、南部水原、西部江華、東部廣州,東邊的廣州即為南漢山城。坐落於首爾往東南方24公里處陷落至城南市往東北方6公里處,總長11.76公里(本城9.05公里/外城2.71公里),高度為7.3公尺。2000餘年前原為高句麗東明王的兒子,百濟始祖溫祚的王城,經歷羅唐戰爭後文武王13年(673年)所堆砌的漢山州,也被紀錄下來稱作晝長城。後代活用此山城並積極翻修加固,終於在朝鮮時代光海君(1621年)在位時得以完成最終修建。登上城內的最高峰日長山,遠至仁川的夕陽,近到首爾及京畿道一帶的景色遊客皆可以盡收眼底。 整座城廓週邊山勢高聳峻險,中間則低平易守。城內居住舒適方便,可說是山城的有利條件。城分爲內外城,周長9.05公里,高3~7.5公尺,東西呈長方形狀。城內曾建有皇帝避難時的行宮及各種設施,但不幸未能妥善保存下來。南漢山城四季景色怡人是首爾近郊著名的散步及兜風旅遊景點,春天有茂密的洋槐、夏天是由蒼鬱的山林將整座山包圍環繞起來,一到秋天楓葉映紅青山,吸引更多的遊客前來觀賞。* 南漢山城道立公園主要文化財1) 南漢山城(城廓)/國家史蹟第57號、南漢山城行宮/國家史蹟第480號2) 守禦將臺/京畿道有形文化財第1號建築山城時,東西南北四方各豎立4座禦將臺,也是現今僅存的一座。沿著城廓可以監視敵方,為兩層樓的木造建築3) 崇烈殿/京畿道有形文化財第2號供奉百濟始祖溫祚王的祠堂,正祖19年(1795年)掛上崇烈殿匾額4) 清涼堂/京畿道有形文化財第3號建築山城時,為被算計而冤死的李晦所建立之祠堂5) 顯節寺/京畿道有形文化財第4號丙子胡亂時,為至始至終不願降服的幾位烈士所設立之祠堂6) 長慶寺/京畿道文化財資料第15號為維護保守南漢山城的9座寺剎中之一,可以窺探蓋建當時的模樣,保留的相當完整7) 枕戈亭/京畿道有形文化財5號8) 演武館/京畿道有形文化財6號9) 池水堂/京畿道有形文化財第14號10) 望願寺/京畿道紀念物第111號11) 開元寺/京畿道紀念物第11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