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羅南道(靈岩郡)

位於全羅南道靈巖郡月出山山麓下雅靜的鳩林,相傳百濟王仁博士和道岬國師皆是在這裡誕生,同時也是韓國陶器文化的重心地。 靈巖陶器博物館就是位在保有2200年歷史及傳統的鳩林村入口處,翻新裝潢完工的陶器文化中心建築於2008年4月正式開幕,博物館內的常設展覽室依時代分別展示靈巖郡出土之陶器、甕棺、統一新羅時代鳩林陶器及朝鮮時代靈巖的陶窯址出土物,讓遊客可以一次了解各個時代的靈巖陶器歷史。不僅是能夠直接前往體驗製陶的工作室,還有專門販售以靈巖黃土來製作的生活用品陶器和茶具作品等的靈巖陶器商場。 特別的是一踏進博物館視線馬上就會被入口處的擺置-韓國最早被挖掘出土的施釉陶器所吸引住,它是僅次於梨花女子大學博物館第二個依據挖掘調查被發現而聞名於學界的施釉陶器(第338號史蹟)。另外博物館內還有陶器體驗工作室、裝飾擺放以陶土燒窯而成的桌椅、甕缸等手工精巧作品的庭院,以及每年都會舉辦以黃土和陶器為主題的多樣化企劃特別展示會。 博物館週邊有王仁博士遺蹟地、道岬寺、月出山國立公園等眾多的文化遺蹟,每逢春天櫻花盛開飛舞在鳩林村一帶的櫻花道上,並且會在這裡展開一年一度的"王仁文化慶典"。


江原道(高城郡)

統一展望臺位於休戰線與南方分界線交界處的海拔70m高地,是韓國能就近欣賞金剛山美景之處。站在這裡,金剛山的九仙峰與海金剛近在咫尺,天氣晴朗時,還能看到玉女峰、彩霞峰、日出峰等。展望臺腳下休戰線的鐵柵欄間彼此對峙的前線哨站,也讓人感受到南北韓之間的劍拔弩張。作為高城的代表觀光景點,每年有超過150萬以上的遊客造訪的此處,為了那些思念留在北方的家園與家族的失鄉人與祈願統一的民眾,設置了聖母像、彌勒佛像等宗教附屬設施,也有裝甲車、坦克、飛機等作為安保教育用的展示品。此外,在展望臺也可看到化金剛山陸路旅遊為可能,於2004年12月通車的東海線南北連結道路。(金剛山旅遊於2008年7月起暫時中斷)


釜山廣域市(水營區)

幫忙青少年舉辦的活動的釜山廣域市金蓮青少年修煉院 釜山廣域市金蓮青少年修煉院是釜山市政府直接營運管理的青少年修煉院。其位置就在位於釜山中心的金蓮山上,週邊有著秀麗的自然風景,也可作為一般市民的休憩空間。 修煉院裡的主要設施為青少年露營場、生活館、大講堂、體力鍛鍊場等青少年修煉設施,還有散步道路和紫藤花步道,讓來此的遊客可以同時達到教育與休閒的目的。  擁有多項活動項目的修煉院 金蓮山青少年修煉院爲了鍛鍊青少年的身心,特地準備了各式各樣的活動項目。首先,隨著暑假與寒假的開始,爲了讓青少年們可以度過一個有意義的假期,修煉院不僅會在冬、夏兩季舉辦家族露營活動,還有青少年的比文大會、小學生寫生大賽、金蓮山音樂慶典等節目,爲青少年提供了一個具有綜合功能的會館。


()

外高山甕器村以韓國最大的傳統民俗甕器村而聞名,在這裡可以直接看見傳統甕器製造的過程。整個村子以甕器作為裝飾,是極具特色風格的村莊。特別是每到下雪嚴冬,每戶人家燒窯的景致更是讓人感受到舊時村莊鄰居們和睦安樂共處的氣氛。另外還有新羅土器重現展,因此也成為學生進行校外教學的重要行程之一。 外高山里甕器村位於14號國道旁,與東海南部線鐵路相連,交通相當便利。自1957年起開始製造甕器,至今一年甕器的生產量可高達2億韓元,扣除夏天淡季時期外,銷售量維持增加狀態。甕器村目前為全韓國最大的甕器生產地,1970年代起,傳統甕器工廠一一進駐此地,目前約有9家生產業者營業中。在甕器會館裡透過專業講師的協助,可以親自體驗動手做甕器的樂趣。 傳統製作方法為桶窯(窯洞裡面放桶子,桶子裡放甕的方式),以低溫漸漸調高溫度的方式來燒窯,大約需等待8~10日左右的時間。近年來積極改良,也將燃料由木材、瓦斯等多種燃料混合使用,不僅使得甕器可通風良好,放入甕中的內容物也不容易變質。將甕器拿來當米缸使用時,甕內不但不會生米蟲,而且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新鮮的好米。負責檢驗原料的人員需具備高水準技術,可作為開闢窯洞的地形條件比其他地區更為優越,另外與其他同業者聚集在同一地區生產,也成為市場的優勢條件。使用傳統土及含有生物的陶土,堅固而古樸的方式更沒有造成環境污染的問題。


濟州道(濟州市) , 中文旅游区

濟州偶來第15路線是從翰林港飛揚島渡輪碼頭出發,為經過平繡浦口、聖老洞農產品集合場、惠鄰教會、納邑小學、錦山公園入口、百日紅路入口、高內峰下的下加里岔路,最後再到高內浦口的一條長達19公里徒步專道。一開始從翰林港出發,展現在眼前的是絶妙的景色,路途中除了海岸道路,還會經過村莊小路、林道、山路等各種充滿濟州魅力的風景。另外,第15路線與其他路線比起來,相對而言較長,路勢雖不陡,但途中會經過低矮山岳以及林道。


忠淸北道(丹陽郡)

1977年12月被指定為忠清北道紀念物第19號的泉洞洞窟位於丹陽郡泉洞里村落後山山腰,總長470m的天然石灰洞窟。約4億5,000前年形成,以擁有美麗花盤洞窟聞名的泉洞洞窟內,鐘乳石、石筍、石柱、鐘乳冠等像森林般茂密,形成壯觀的景象,各種洞窟堆積物櫛比鱗次,堪稱‘洞窟的標本室’。雖然規模小,且為單一空洞的洞窟,但無數洞窟的地形極為發達,其色彩也非常華麗、美麗,令人聯想到極樂世界。因此與位於丹陽郡古藪里,被指定為第256號天然紀念物的古藪洞窟一起獲得韓國最美麗石灰岩洞窟的肯定。


濟州道(濟州市) , 中文旅游区

濟州偶來小路第16條路線始於高內浦口,途經南頭烽火台、舊岩碼頭、水山峰圍路、水山田路、三別抄最後一個將軍抗蒙精神的所在之地缸坡頭裡遊園地、古城叢林之路、青花村後最終達到光令1裡事務所,全程15.7km。途中包括部分上坡路,在經過新嚴碼頭後設有台階,中途還會遇到叢林,故而不適合推嬰兒車或輪椅的遊客前往。


慶尙南道(昌原市)

昌原龍池路239街一帶是備受昌原年輕人喜愛的新興景點。被稱為昌原林蔭洞的此處,風格獨具的咖啡廳、藝廊與工房林立,街道兩旁是夾道的水杉樹,以及由住宅改建的各式建築,相當適合漫步閒逛,或在有露臺的咖啡廳小歇片刻,享受悠閒的午茶時光。


慶尙南道(陜川郡)

伽倻山於1966年6月24日被列為史蹟與名勝第5號,1972年10月13日被列為國立公園第9號。伽倻山國立公園整體面積佔地76.256㎢,位於慶尚南道與慶尚北道交界處,海拔1,430M的最高峰象王峰(又名牛頭峰)高高耸立,山勢巍峨。伽倻山自古以來即以海東十勝地、朝鮮八景之一馳名,新羅時期曾為華嚴宗主道場,如今供奉八萬大藏經的海印寺也位於此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