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尙北道(浦項市)

1907年9月9日,日本水產實業專門大學實習船─快應丸於大浦前海觸礁,發生了4名船員死亡的事故,成為了建設虎尾岬燈塔的契機。燈塔由法國設計師所設計,中國技術者施工完成。1908年4月11日動工,並於同年的11月19日完工,12月20日進行點燈。燈塔完工時原命名為冬外串燈塔,1934年改為長鬐甲燈塔,又於1995年變為長鬐串燈塔,最後於2002年2月改為現今的虎尾岬燈塔。 虎尾岬燈塔位於韓國地圖類似老虎尾巴的迎日灣,是為八角形的磚造無鋼筋建築,僅以石材支撐;內部為6層建築,燈塔最高為26.4公尺。燈塔內部的天花板都繪有代表大韓帝國的李花文,出入門與窗戶皆採用古希臘神殿的拱型建築樣式。另外上端的圓形屋頂並連接八角形的外牆,越往下端漸寬。 燈塔所照射初的光線可遠達35公里,其在1982年8月被指定為慶北地方文化財,附近更設有燈塔博物館。 * 初次點燈日 – 1908年12月20日 * 構造 – 八角形磚造建築 (26.4m) * 燈光種類 – 纖白光(Fl W 12s)


江原道(春川市) , 原州

春川站於1939年7月25日,作為一般車站開始營運。1999年為其通車60週年,每日平均有5,200多名的旅客會利用春川站。因為當地觀光資源豐富,故一年當中在春川的各個觀光景點會舉行冰雪節、漫畫節、國際默劇節、蕎麥麵節等各式各樣的活動。


全羅南道(麗水市)

麗水沿岸客輪站位在全羅南道麗水市,設立於1982年12月21日。 2007年5月經過整建之後,多了如: 等待室及停車場等設施。


全羅南道(麗水市)

孫良源牧師殉教紀念館位於全羅南道麗水市栗村面,其原稱為愛養院。愛養教會附設的愛養院曾是痲瘋病患者的療養院,而在愛養院愛養教會擔任神職的孫良源牧師曾發起了口號運動與信仰運動,並在1940拒絕參拜神社後,被拘禁於麗水警察局。之後,孫良源牧師於韓國戰爭時被北韓軍人所槍殺。於是為了紀念孫良源牧師,便在1994年3月27日設立孫良源牧師殉教紀念館。 紀念館的1樓的展示室中,展示了孫良源牧師的照片與遺物,以及基督教相關的照片、書法作品等。2樓的展示室則展示了孫良源牧師在獄中所寫的書信以及古書。


全羅北道(淳昌郡)

位於全羅北道淳昌邑白山里傳統辣椒醬民俗村前的純昌醬類體驗館,是為了傳承淳昌醬類傳統的味道與風味,並將醬類事業拓展至國際化所進行研究、普及、與宣傳而設立的體驗館。 在淳昌醬類體驗館可以直接製作並帶走屬於韓國國家代表辣椒醬的純昌傳統辣椒醬,這裡還提供可以用淳昌傳統辣椒醬製作美味料理及試吃的體驗空間。 具備了料理體驗場、晚會學習場等傳統醬類體驗所需多樣化設施,不只是韓國國內,也讓外國人能夠同時體驗醬類文化與觀光兩者兼具的體驗館。


江原道(春川市) , 原州

位於首爾北方80km、春川西南方10km處的登仙瀑布(溪谷),因地處京春國道邊100m溪谷內,而成為首爾、京畿、仁川地區市民們週末踏青與1日小旅遊的好去處。


慶尙北道(鬱陵郡)

道洞燈臺為道洞港北邊的一燈臺,又稱為「杏南燈臺」,可以欣賞到苧洞港與前海的美麗景觀。欲前往燈臺可沿著道洞港海邊旁的海岸散步道路,或是利用鬱陵郡廳後方的杏南山路前往。從道洞港前往道洞燈臺的1.4km長海岸散部道路,風景堪稱絕品,往返約需1小時30分左右。 天氣晴朗時燈台上往左邊望去,可看見獨島,往北邊則可看見苧洞港的美麗風景與燭臺岩,鬱陵島的象徵聖人峰也觀測得到。道洞燈臺為神秘之島鬱陵島船隻的方向燈,2006年末重新裝潢,蛻變為擁有小型公園與展示室的文化空間。 諮詢) 鬱陵旅遊諮詢 +82-54-790-6454(韓英)


江原道(襄陽郡)

被美麗的瀉湖-Mae湖所包圍的南涯里共有三處海灘,其中最北邊的南涯海邊規模最大,白沙灘長2km、寬100m、平均水深1~2m,地勢平緩,沙子質地柔軟。在Mae湖的水岸兩邊長著漂亮的蘆葦,每到秋天,曬著日光透射出金色光芒的蘆葦們總美地像一幅畫,吸引遊客來訪。因與南涯港相近,總能吃到新鮮美味的海鮮,且南涯港還是東海日出三大名勝地之一。Mae湖附近有天然紀念物第229號-白鷺•蒼鷺的繁殖地。


忠清南道(唐津市)

「松山」位於忠清道最好的土地「內浦」的正中央,意指著松樹茂密的像許許多多的小山丘一樣。1821年8月21日韓國史上第一位神父,聖 金大建‧安德烈神父在此出生。一直到7歲以前,金神父都住在這裡。後來為了躲避己亥迫害,才隨著祖父金泰鉉遷移到龍仁的韓德洞(現風螺村)。「松山」被稱為聖地的原因不只有這樣,金大建神父的曾祖父金振侯(1814年殉教),曾祖母金韓賢(1816年殉教),父親金濟俊(1839年殉教),還有包含金大建神父(1846年殉教)在內,共4代的殉教者住在這個地方。金大建神父在風螺村裡,被挑選為神學生,並到澳門留學。1845年在上海金家港的教堂內,接受培雷歐主教的受封,成為神父,並在同年10月回到韓國。回到韓國後的金神父,就在龍仁一帶傳教。1846年9月,26歲的金神父以國家重大罪犯的罪名,在新龍山附近殉教。1984年5月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訪問韓國時,追封其為聖人。在松山聖地的松樹樹影下,有一個類似金神父銅像的紀念塔,而金神父的遺骸就在這座可以容納160個人的「靜思堂」裡。


仁川(江華郡) , 江華島

甲串墩是高麗於1232年~1270年將都城搬遷到江華島後,和蒙古發生戰爭時重要的戰略要地。這裡一共配置八門大砲,並以大砲為基準修建了小規模的炮樓。 在三國時代,江華被稱為甲比古次,而現今的甲串墩的名字也是當時從古代流傳下來的,其由來為高麗時期蒙古軍侵略此地時,因最後沒有成功,所以當地便流傳著「如果把我們的士兵的鎧甲拿來填海,你們就可以越過來了。」的一句話。1977年時,在將過去的遺址進行保護重修後,現在對外開放觀光遊覽。現今甲串墩臺內的大砲,便是朝鮮時代用來禦敵的大砲。*面積-3,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