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清南道(禮山郡)

德山道立公園的德山是德崇山的簡稱。公園內擁有元曉峰、石門峰,及號稱湖西小金剛的德崇山、獬豸岩瀑布與清澈迷人的溪谷等。公園內建有修德寺,寺內全是女性僧人。修德寺的大雄殿與榮州的浮石無量壽殿、安東鳳停寺的極樂殿等,為韓國現存歷史最悠久的高麗時代木雕建築。 修德寺大雄殿於1936年進行為期4年的整修,由當時殿內大樑上的墨書發現,修德寺為高麗忠烈王34年(1308年)時期所建造。 被指定為國寶49號的大雄殿,可從高麗時代建築的風格中,見到百濟特有線條設計。建築物採前三旁四隔間的單層"人"字型設計,讓整座殿宇更顯莊重。


京畿道(加平郡)


京畿道(金浦市)

因為金浦就位於江華的入口,故有許多外地人會經過這裡。只要來金浦看看,相信各位遊客將會對金浦完全改觀。金浦的上方為與漢江相連的祖江,西邊則是連接至西海。長久的歷史在金浦留下了許多的遺跡、遺物、傳說、故事,以及有名的景點。金浦國際雕刻公園位於全世界唯一的民族分裂的現場──月串面地區,並且以統一為主題展出了30件的雕刻作品(國外14件、韓國16件)。在佔地70,000平方公尺的公園裡,每件雕刻作品都與周邊的樹木花草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和諧的畫面。 金浦國際雕刻公園與附近的休閒運動公園、滑雪場、青年修煉院等設施,將會形成一個綜合觀光城鎮,是最適合在週末與家人以及戀人一同前往的好去處。* 腹地面積 : 70,000平方公尺


全羅南道(和順郡)

神秘的千佛山多塔峰雲住寺以千佛千塔聞名世間,蘊含著韓國佛教深遠意涵的雲住寺,是擁有不同於韓國其他寺廟形態的佛寺。雲住寺佛像位在千佛山各山谷大大小小的石群地上,以毘盧遮那佛祖為主佛,幾個幾個為一群的排列。不僅大小不同,每尊佛像的臉部表情也都不同。細長的臉型上只以單純的線條修飾眼、口與高挺的鼻子,單純的法衣下襬令人印象深刻。民間稱呼這些佛祖為爺爺佛、奶奶佛、老公佛、老婆佛、兒子佛、女兒佛、小孩佛,而這些佛像的表情也就像我們鄰居的臉般樸素親近。這樣的佛像排列與佛像製作技法,是只有雲住寺佛像才擁有的特殊價值,其他地方難以找到這種類型。另外,雲住寺的石塔也各自顯現出不同的面貌與個性,蓮花花瓣寬大扁平刻在底下的圓形屋蓋石石塔、缽盂型石塔、與扶餘定林寺5層時塔相似的百濟系列石塔、與甘浦感恩寺址石塔相似的新羅系列石塔,以及樣式像芬皇寺址磚塔般,塔身石上有著特殊菱形交叉紋樣的毛典系列新羅式石塔等。這些做為雲住寺石塔材料的石頭,其材質較易破碎,反而比起堅硬花崗岩材質的大理石,要來的容易讓有著高超技巧的石匠或弟子們將平時無法發揮的技巧表現得淋漓盡致。用這些石材製作的石塔,經歷悠久歲月的風霜流傳至今,其雕刻者可以說是擁有最高的技術也不為過。


忠清南道(論山市)

灌燭市位於論山市內約3公里處,般若山的山麓上。傳說中國的智安大師,在看到寺內的石造彌勒菩薩立像後,覺得神像好像燭火似地發出光芒,所以便將此寺稱為“灌燭寺”。石造彌勒菩薩立像不但是韓國境內最大的石佛像,還有一段神奇的傳說。聽說從前有一位婦人,在山上採野菜時,突然聽一陣嬰兒的哭聲。沿著哭聲尋去,不但找不到嬰兒,反而看到一顆大石頭從土裡冒出來。當地政府聽到這個消息後,便將這顆大石頭刻成佛像,也就是現在我們看到的“石造彌勒菩薩立像”。


江原道(江陵市)

注文津港是港內水面積約21萬平方公尺的沿岸港口,過去主要輸入魷魚、明太魚、秋刀魚、煤炭、柴油等,輸出矽砂,是東海岸繁忙的漁業基地之一。1917年,這裡作為往返釜山與元山之間汽船的中停港,首度有客輪、貨船進港。江原道中部地區沒有特別發達的港口,燈塔的設立時間較其他地區來得晚,而1918年3月20日(朝鮮總督府告示61號)建立的注文津燈塔,為江原道的第一座燈塔。注文津燈塔為白色圓形磚造建築,最大直徑3公尺、高10公尺,外壁以白色石灰漆成。這樣的燈塔樣式屬於韓國早期的燈塔樣式,在建築史上有極高價值。燈塔的燈光每15秒閃爍一次,遠在37公里外的海上也清晰可見。燈塔曾於韓戰時遭到毁損,於1951年被復原。 * 首度點燈日 – 1918年3月20日 * 構造 – 白色圓形磚造建築(10m) * 燈質 – 白閃光15秒1閃(FlW15s) * 特徵 – 江原道最古老的燈塔,也是東海沿岸首度設立無線電通訊局的燈塔


忠清南道(泰安郡)

橫跨將整個泰安半島南部圈的島嶼與島嶼間連成為一線的安眠島大橋後,再疾駛10多分鐘左右的時間即可見安眠海岸的標示方向路牌。車子繼續向前方行駛穿越松樹叢林後,就能抵達寬闊遼廣的白沙灘安眠海岸。週邊山崖地勢及海水白沙所結合而成的美麗景觀實在是叫人驚艷。另外在往返目的地途中也可以前去紗帽岩等眾多觀光景點參觀遊玩,或者是遇到海水退潮時也可以到海邊試試看能不能抓到豐富新鮮的漁獲上岸。


忠淸北道(永同郡)

寧國寺位於忠清北道最南端,與忠清南道交界的天台山(海拔714.7m),原本此地隸屬於沃川郡陽山面,後於1906年劃分入永同郡。1914年郡面統合,將陽南一所面與部分南二面統合為陽山面,直至今日。天台山南部有條68號地方道路,東西向連接錦山郡濟原與永同柯谷,為沿著錦江興建而成的道路,因此道路兩旁景色秀麗。此條道路與沿著虎灘川興建而成的501號地方道路相通,從68號地方道路切入501號地方道路,可看到寧國寺與天台山的路牌,於此左轉即抵達天台山下的停車場。從停車場沿著溪谷旁的登山步道行走,可達天台山。溪谷流經岩石絕壁間,沿途有珍珠瀑布、三端瀑布、三神岩等,風光明媚,而懸崖絕壁上可見來訪過此地的文人墨客刻留下的文字。沿著登山步道步行,會看到遼闊的盆地,而寧國寺即坐落於盆地西南方朝東的山麓上,盆地邊緣有兩條溪谷匯流形成三端瀑布,瀑布水湍湍下流形成溪谷,而沿著溪谷有通往寧國寺的道路。寧國寺位於忠清北道永同郡陽山面樓橋里天台山深山內,周邊景色秀麗。興建年代已無從考證,推算為新羅末年宣宗時期所建,高麗中葉成為繼承大覺國師義天天台宗的圓覺國師下山處後開始繁榮起來,持續至朝鮮時代前期,後因朝鮮的抑佛政策,勢力逐漸減弱,但仍延續著名剎的命脈,但20世紀初期勢力萎縮到短暫廢寺的程度。1934年由朱奉祖師重建,使其命脈延續至今。目前寧國寺內的寶物有圓覺國師碑與寧國寺浮屠、大雄殿前的寧國寺三層石塔與望塔峰的三層石塔。此外包含大雄殿在內,石鐘型浮屠與圓球型浮屠等被列入地方有形文化財名單之中。現存建築物除大雄殿以外,還有寮舍與山神閣、樓閣,附屬尼庵則有桂月庵。


慶尙北道(聞慶市)


全羅南道(長興郡)

天冠寺位於全羅南道長興郡的天冠山,確切的創建年代難已考證,但相傳是新羅時代(BC 57∼AD 935年)通靈和尙所建。天冠寺從前叫做華嚴寺,曾有89個庵子及1,000多名的僧侶在此修行,在廢寺後於1963年重建極樂寶殿、寮舍與鐘閣等,並改稱天冠寺。 現在天冠寺雖然因年代久遠顯得有些老舊,但在充滿神秘之美的天冠寺有被指定為寶物第795號的3層石塔、全羅南道有形文化財第134號天冠寺石燈與5層石塔(全南有形文化財第135號)、塔山寺地石燈(文化財資料196號)等許多文化遺跡。 寺剎所在的天冠山,不但有許多奇岩怪石,春天的紅色冬柏樹、秋天覆蓋整座山的芒草原都相當有名。另外多島海的風景也吸引了很多觀光客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