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羅南道(麗水市)

向日庵(文化財資料第40號)是韓國境內4大觀音廟中的一座,百濟義慈王4年由新羅的元曉大師創建,當時稱為圓通庵。高麗光宗9年(958年)允弼大師將此改稱為金鰲庵,朝鮮肅宗41年(1715年)仁默大師又更名向日庵。此處在圓通寶殿、三聖閣、觀音殿、龍王殿、鐘閣、海水觀音像復原、新建後,才具備了廟宇的樣貌。2009年12月20日因火災毀損的大雄殿(圓通寶殿)、宗務所(靈龜庵)、鐘閣,於2012年5月6日復原完成並舉行落成儀式。從村莊到向日庵的山路頗為陡峭,路段中間過了售票處後有可以繞道的階梯與平地。抵達庵附近,需從兩塊像房屋那麼大、如同石門般的岩石中穿過,巨石所在位置就等於其他寺廟的不二門。Impo村入口處有樹齡500年左右的冬柏樹,向日庵後面的金鰲山有王冠石、經典石、學士帽石、扇子石等。因南海水平線上的日出景緻非常壯觀而被稱為向日庵,周圍的石頭模樣像龜殼般而又被稱做靈龜庵。雖然位於海邊,但一點也沒有鹽份與黏呼呼的感覺,從向日庵前廣場到遙遠的水平線間,視野良好的南海風光與涼爽舒暢感無法言語。12月31日至1月1日舉辦向日庵日出節,為了前來觀賞日出美景的觀光客們甚多。前來的路上有防竹浦等海水浴場眾多,附近還有突山公園、無膝沙洲戰績地、天鵝渡冬棲息地、興國寺等。向日庵內有7座石頭洞窟或石頭裂縫,聽說通過了所有的石窟就可以許一個願望。為了許願,觀光客會從大雄殿和龍王殿間的藥水池旁之石頭和觀音殿後方的大石上丟錢幣,或是把錢幣放在像是烏龜形狀的石頭雕像之背或是頭上。


京畿道(漣川郡) , DMZ・板門店

上升OP是為了觀測敵軍動態的最前線觀測所。由飛龍部隊看守,24小時不間斷維持警戒任務。在觀測所周邊的非武裝地帶至今棲息著許多老鷹、山羊、野鹿等平常難以見到的動植物。在這裡透過望遠鏡可以一窺北韓軍人的一舉一動,定時還可以聽到北韓對南韓的喊話廣播。 事實上1號地道正位在非武裝地帶,無法提供參觀。因此在最接近的觀測所-上升OP製作的同樣規模的模型範本。1號地道發現於1974年11月15日,為北韓南侵的地道。


全羅北道(完州郡)

傳言這座寺廟是西元604年由瑞巖大師所創建。另有傳言,依據極樂殿重修記這本傳說故事,新羅末期崔龍角騎著馬在全國各地遊山玩水,到鳳山南邊時,抓著紫藤的藤蔓爬上山頂,在山頂某一草叢內發散著祥瑞的光芒。隨著光芒走去,有三隻鳳凰在那飛舞,於是他就在此搭建了圍鳳寺(威鳳寺)。威鳳寺現有建築物是主殿的普光明殿與極樂殿、觀音殿、羅漢殿、三聖閣、威鳳禪院、羅月堂、一柱門,還有寮舍房。現有建築物中的普光明殿是寶物第608號,內部中央安置有坐著的佛像-釋迦如來坐像,左右另有好幾尊站立佛像。


首爾(中區) , 乙支路・忠武路・南山

這間宅院是朝鮮純宗的岳父──海豐府院君尹澤榮,在女兒純貞皇后於1906年被冊封為皇太子妃,住進昌德宮時所建。建材是紅松,取自被拆除的慶雲宮(德壽宮前身)。海豐府院君尹澤容齋室原位於東大門區祭基洞224號,而後則遷至南山谷韓屋村內並加以修復。宅院的平面結構是韓國少見的「元」字模樣,一字形的祠堂位在元字的第一筆,也就是整個宅院最裡端、最高的地方,剩下的「兀」字型相較之下是南端較矮的地方。元字的第二筆是裡屋與舍廊房,三、四筆是東西相對應的行廊房。原本被燒毀的祠堂在1960年被修復,祠堂前,有兩個用石磚堆疊起的花階。「兀」字型的中央自然而然形成中庭,而各自面對東西的行廊房,對面砌了圍牆,圍牆連接到大門,來去的人們在院子裡來來往往。裡院可透過西行廊側的中門進入,舍廊院則在東側行廊的末端,並連接到大門。屋頂呈歇山頂,整體以磚瓦鋪成,舍廊房飛簷為雙層屋簷,其他為單層屋簷。行廊房的屋頂是以三樑架構構成的懸山頂。宅院的整體氛圍比起家居用,更偏向讀書辦公用的齋室,因此形成大廳在中間,裡屋跟舍廊房在兩旁的特殊構造。


全羅南道(莞島郡)

朝鮮中期文臣兼詩人的孤山尹善道(1587~1671),於丙子胡亂時聽聞君王投降的消息,難忍鬱憤而決 意離開本土,前往濟州島。卻在途經甫吉島時,為此地自然風光所感動,而避居於此。 甫吉島為尹善道自仁祖15年(1637)51歲起,13年間磨練心志與文筆,創作出《漁父四時詞》與其他優秀的詩歌文學之處,他為島上岩石與山峰所題的名字,仍妥善保留至今。 整座園林有尹善道自樂書齋對面的小溪引水挖出蓮池,建成的「曲水堂」,以及於曲水堂對面山腹上開鑿而成的「洞天石室」,還有位於溪谷東北方的「洗然亭」,為尹善道在此讀書、遊船,與自然為友之處。 因此甫吉島可謂處處流露東洋的自然觀念與性理學思想,將自然美景與人工造景完美融合,使人能與自然合為一體,並感歎尹善道之慧眼的名勝古跡。


慶尙南道(陜川郡)

從伽倻山國立公園入口處到海印寺4公里長的溪谷稱爲紅流洞溪谷。之所以得此名,是因爲這裏的楓葉紅得連溪水都被映紅了。據說崔致遠(號孤雲 857-?)先生曾在此居住。崔致遠是新羅(BC57-AD935)人,曾在唐朝留學,回國後爲國效力,但痛慨于國政紊亂,遂來此隱居,與詩共度餘生。 紅流洞溪谷中主要的文化遺産有籠山亭、落花潭、噴玉瀑布等19處名勝。其中以籠山亭的景色爲最佳,據說崔致遠曾在此讀書、下圍棋。籠山亭的對面有一塊岩石,上有崔先生的親筆手書。溪谷北面的龍門瀑布高7米,水流如白色的錦緞垂下,與周圍的奇岩怪石共同組成一處和諧的絕妙景致。 紅流洞溪谷堪稱是伽倻山的第一景,一年四季的景色各不相同。春天金達萊和山踟躅花怒放,夏天溪谷中的千年老松與闊葉林鬱鬱葱葱,清澈的流水沿溪穀歡快地流淌。秋天周轉的松樹林和闊葉林與楓樹相得益彰,更襯托出楓葉紅似二月花之美。在紅楓林的映照下,溪水也似乎被染成紅色,令人再次深感到紅流洞溪谷得名之趣。


慶尙北道(靑松郡)

位於慶尚北道青松郡真寶面新村里的青松野松美術館是青松郡設立的美術館,開館於2005年4月29日。以獲贈的美術作品成立了這座美術館,包含青松出身的韓國畫家野松李元佐所藏的韓國畫及陶藝作品350件、國內外知名畫家與雕刻家們的作品50餘件,還有美術相關書1萬多本等。改建廢校的新村國小,建造了大中小展示室、美術圖書館、美術教育場,做為常設與企劃展場,並舉辦美術教育講座等。


慶尙南道(山淸郡)

仇衡王陵市為伽倻第10代君王的石墓,為金庾信的祖父──仇衡王的陵墓。而又被稱做仇亥或是讓王的仇衡王,是於西元521年成為伽倻的君王,直至西元532年,伽倻領土被新羅法興王佔領時,只維持了11年的政權。仇衡王陵是由石頭所建,而因為與仇衡王陵相似的石塔分布在安東與義城地區,故其亦被稱為石塔。另外,根據在『東國輿地勝覽』、『山陰縣山川條』裡,出現了「在郡縣40里的山中的石造陵墓,據說有4個面的陵墓皆是位高權重的亡者的陵墓」,以及其在王山寺所流傳下的『王山寺記』中的的紀錄,這座石塔才被認定為仇衡王陵。與一般陵墓不同,仇衡王陵位於斜坡的中央,並由高7.15公尺的階梯式石塔所組成。從正面看去,其共有7層石階;背面則是利用斜坡本身建造而成,與在平地所建的金字塔仍有差異。石墓的最頂端建造成橢圓形,中央則有寫著「駕洛國王陵」的石碑以及近期所設立的石雕此外,於朝鮮正祖17年(西元1793年)時,在王山寺中發現了裝有仇衡王與王妃的肖像畫、衣服 、弓箭的木盒。為了將其完好保存,還建造了「德讓殿」的殿閣。直至今日,仍會在春秋兩季進行祭祀。


慶尙北道(靑松郡)

建於朝鮮後期的棲碧古宅位於中坪里平山申氏集姓村,是申漢昌從宗家分家時建造的5間規模建築,英祖15年(1739)由第4代孫申致龜擴建。引用申致龜先生的號而將古宅稱做棲碧古宅,正面6間、側面4間的ㅁ字型建築,依照著朝鮮後期士大夫嘉屋的形式建造。此處於1993年11月30日被指定為慶尚北道民俗資料第101號。


全羅北道(茂朱郡)

有湖南第一樓美譽的寒風樓,與全州的寒碧堂、南原的廣寒樓並稱「三寒」。寒風樓確切的建築年代已不可考,但於壬辰倭亂(1592)時遭日軍焚毁。宣祖32年(1599),時任茂朱縣監的林懽因喜愛寒風樓的兄長林悌入夢相求而重建此樓。1783年,由當時的茂朱縣監林重遠重新修繕。寒風樓為歇山頂的雙層樓閣,規模下層正面3間、側面4間,上層正面三間,側面2間。目前僅開放於附近參觀,禁止登樓,周邊另設有近鄰公園與運動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