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清南道(舒川郡)

*可體驗製作苧麻的月嶺苧麻村 太陽西下時,漫步於環繞村落的小散步道路,夜漸深,月亮高掛,此時才了解為何此村落稱為月嶺苧麻村。村落皆為平地,沒有任何阻礙,可盡情沐浴在月光中,彷彿在這塊土地上就只有月亮與自己一般。村落外觀雖只是個平凡的農村,但是村落卻傳承著媽媽輩們一代代的好手藝,延續韓山苧麻的悠久傳統。 村落內規劃有以苧麻為主題的各種體驗街,村內有許多編織苧麻的技能保有者,可體驗珍貴的韓國傳統苧麻。旅客們可參與割苧麻、編織苧麻等苧麻製作過程,還可品嘗添加苧麻的年糕、茶飲等小吃,營養價值極高。 *珍藏千年歷史的苧麻 苧麻擁有千年歷史,其由來傳說也非常神祕。百濟時代的某位老人托夢在乾芝山山麓發現苧麻,開啟了苧麻的歷史。自三國時代發展的自然纖維苧麻被形容為蜻蜓的翅膀,是非常纖細的衣料。高麗時代韓山苧麻曾作為貢品送往明朝,朝鮮時代也曾作為進貢君王的貢品。 *月嶺苧麻村的苧麻體驗與韓菓製作 月嶺苧麻村村內有許多編織苧麻的技能保有者,可體驗珍貴的韓國傳統苧麻。在三處苧麻體驗區內可參加割採苧麻、編織苧麻等苧麻製作過程。親自試穿由苧麻匠人所製作的苧麻服飾,可感受與現代大量生產的成衣布料有多大的差異。此外還有天然染色等與苧麻相關的各種豐富體驗活動,小朋友們可製作苧麻毽子與手機吊飾,而媽媽們則可品嚐苧麻年糕與比牛奶鈣質更豐富的苧麻茶、苧麻煎餅、苧麻麵包等。 月嶺苧麻村另一個有趣的體驗活動即是製作韓菓,韓菓製作與編織苧麻類似,也非常耗手工與精神,因為使用此村落的特產品─穀物。將短時間內油炸的雜穀與蜂蜜攪拌,等到適當變硬後用推桿擀平,再切割成塊。除了製作韓菓的樂趣外,還有品嚐成果的樂趣,是最佳的傳統體驗活動。


京畿道(城南市) , 龍仁


忠淸北道(永同郡)

寧國寺位於忠清北道最南端,與忠清南道交界的天台山(海拔714.7m),原本此地隸屬於沃川郡陽山面,後於1906年劃分入永同郡。1914年郡面統合,將陽南一所面與部分南二面統合為陽山面,直至今日。天台山南部有條68號地方道路,東西向連接錦山郡濟原與永同柯谷,為沿著錦江興建而成的道路,因此道路兩旁景色秀麗。此條道路與沿著虎灘川興建而成的501號地方道路相通,從68號地方道路切入501號地方道路,可看到寧國寺與天台山的路牌,於此左轉即抵達天台山下的停車場。從停車場沿著溪谷旁的登山步道行走,可達天台山。溪谷流經岩石絕壁間,沿途有珍珠瀑布、三端瀑布、三神岩等,風光明媚,而懸崖絕壁上可見來訪過此地的文人墨客刻留下的文字。沿著登山步道步行,會看到遼闊的盆地,而寧國寺即坐落於盆地西南方朝東的山麓上,盆地邊緣有兩條溪谷匯流形成三端瀑布,瀑布水湍湍下流形成溪谷,而沿著溪谷有通往寧國寺的道路。寧國寺位於忠清北道永同郡陽山面樓橋里天台山深山內,周邊景色秀麗。興建年代已無從考證,推算為新羅末年宣宗時期所建,高麗中葉成為繼承大覺國師義天天台宗的圓覺國師下山處後開始繁榮起來,持續至朝鮮時代前期,後因朝鮮的抑佛政策,勢力逐漸減弱,但仍延續著名剎的命脈,但20世紀初期勢力萎縮到短暫廢寺的程度。1934年由朱奉祖師重建,使其命脈延續至今。目前寧國寺內的寶物有圓覺國師碑與寧國寺浮屠、大雄殿前的寧國寺三層石塔與望塔峰的三層石塔。此外包含大雄殿在內,石鐘型浮屠與圓球型浮屠等被列入地方有形文化財名單之中。現存建築物除大雄殿以外,還有寮舍與山神閣、樓閣,附屬尼庵則有桂月庵。


江原道(東海市)

在以日出聞名的湫岩燭臺岩所在的湫岩海邊,2019年6月新設了長72m的海上吊橋,也是韓國唯一的海上吊橋。


京畿道(加平郡) , 九裏

1943年被指定為韓國國民觀光勝地的清平湖畔,是加平美麗景觀的代表名勝,還可以嘗到辣魚湯、海鮮湯、山菜定食等鄉土飲食。


京畿道(漣川郡) , DMZ・板門店

上升OP是為了觀測敵軍動態的最前線觀測所。由飛龍部隊看守,24小時不間斷維持警戒任務。在觀測所周邊的非武裝地帶至今棲息著許多老鷹、山羊、野鹿等平常難以見到的動植物。在這裡透過望遠鏡可以一窺北韓軍人的一舉一動,定時還可以聽到北韓對南韓的喊話廣播。 事實上1號地道正位在非武裝地帶,無法提供參觀。因此在最接近的觀測所-上升OP製作的同樣規模的模型範本。1號地道發現於1974年11月15日,為北韓南侵的地道。


忠淸北道(槐山郡)

雙谷溪谷指起自雙谷村長10.5公里的溪谷。相傳退溪李滉、宋江、鄭徹等朝鮮時代的著名儒學家和文人對雙谷溪谷情有獨鍾,曾在此生活過。溪谷爲寶賠山、君子山、飛鶴山環繞,清澈的溪水穿過松林、流過岩壁,景色非常優美。


慶尙北道(尙州市)

 能見到各種文化財的寺廟-龍華寺(尚州)龍華寺是位於咸昌邑曾村里的寺廟,有關是誰在何時建造了龍華寺,至今尚無法得知正確資訊。如果根據傳說,此處為新羅文武王時期,義湘祖師初次創建詳安寺的遺跡地。朝鮮後期編輯的『咸昌邑誌』紀錄著此寺, ‘司倉後方賢塔洞有著為新羅古剎的大寺廟,內有石造彌勒像兩座’。 內容所說的兩個石造彌勒像正是供奉在藥師殿內的佛像、石造如來坐像,亦或是另外的石佛立像,都是被指定為寶物的佛像。除此之外,雖然沒有傳下來的紀錄,但寺內有石塔、石燈、柱礎石等好幾種歷史悠久的石材,可以知道這裡是有著久遠歷史的寺廟。位於龍華寺的各種文物龍華寺法堂內供奉著石佛立像寶物第118號與石佛坐像第120號各一具,寺內還有石塔及石塔材、光背片、長臺石等眾多原本散落於附近村莊的石造建築部材,現在都已經聚集在寺內。石塔在法堂重建時移至東側偏房,而法堂內的兩尊石佛原本位在北邊台地。現在的寶物第118號石佛立像原本有刻著好幾個立像的石板,石板上一定有光背,但表面因磨損嚴重,雕刻的火焰紋已看不清楚﹔整體磨損嚴重,細膩的雕刻部分雖然已無從得知,但仍然可看出其造型之精緻、手法之優秀﹔依據其圓滿美麗的面向、端正的兩測肩膀與胸線,還有柔和雙臂與表情都在在顯露出與新羅時代石像相同的印象,因次判定為8世紀後期的作品。寺廟將寶物第120號的石佛坐像作為主尊供奉,雖無光背但擁有底座,底座由上、中、下臺的石與長石組成;雕刻著八個角的下臺石上有著覆瓣蓮花文、中臺石上沒有什麼裝飾、上臺石由圓型組成,側面央緣雕刻以單瓣的八角花瓣,各面又再配置一個花瓣,共有十六個花瓣,各花瓣內又再裝飾著花瓣。佛像是由許多雲母石混合的花崗石組成的如來像,正面磨損嚴重,擁有豐富印象與圓滿、兩測肩膀端正,可推測為新羅時期作品。另外以著重於兩側手與腳的雕刻、衣紋不鮮明的點來看,可推斷為新羅後半9世紀的作品。 


慶尙北道(靑松郡)

位於慶尚北道青松郡真寶面新村里的青松野松美術館是青松郡設立的美術館,開館於2005年4月29日。以獲贈的美術作品成立了這座美術館,包含青松出身的韓國畫家野松李元佐所藏的韓國畫及陶藝作品350件、國內外知名畫家與雕刻家們的作品50餘件,還有美術相關書1萬多本等。改建廢校的新村國小,建造了大中小展示室、美術圖書館、美術教育場,做為常設與企劃展場,並舉辦美術教育講座等。


慶尙南道(河東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