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爾(龍山區) , 梨泰院・龍山

挑戰韓國料理世界化的“哈南豬家”烤肉,精選自親環境方式飼育的豬肉。送上餐桌前,先使用來自印尼海岸樹木制成的木炭將肉進行初步燒烤,提升豬肉的美味與口感。除了烤肉外,在Dining Bar同時可品嘗到來自世界各地的紅酒、威士忌、雞尾酒等酒類,讓顧客享受最頂級的韓式烤肉。  


首爾(蘆原區) , 首爾東部

首爾周邊有許多名山,其中水落山(海拔638m)是四季秀麗,無倫何時都適合參訪的一座名山。位於首爾與京畿議政府市、南揚州市交界處的水落山,擁有豐富的金、銀、玉等天然礦物,山中保留有新羅時代的興國寺、朝鮮時代的內院寺、石林寺、蕢山亭等明勝。另外,山的南面屹立著佛岩山,西邊有道峰山。 在水落山眾多的登山路線中,深受首爾市民喜愛的是從4號線的堂嶺站開始,沿著山路往上,途經鶴林寺、龍窟庵的路線。水落山與佛岩山相連的山脊,每逢春季,山躑躅競相綻放,美艷非凡。而距離市中心近,交通相對便利,也是水落山遊客絡繹不絕的原因之一。


首爾(中區)

傳統義大利餐廳&Bar的Peninsula,以義大利中部托斯卡尼的地方料理為依據,再用現代高級感重釋,能品嘗到義大利料理的山珍海味。還能享用以季節特選食材及有機小麥製作的各種義大利麵、披薩等傳統義大利式料理,以及500多種的酒類收藏,並提供專業品酒師選出與料理相配的紅酒,體驗Peninsula幻想般搭配。


首爾(江西區) , 首爾西部

鄉校是主導整個朝鮮時代韓國教育文化的重要文化遺產,是供奉和祭奠儒家大儒孔子及其他聖賢學者之處,在當時也擔負地方教育的使命,是如同今日的國高中一般的教育機關。陽川鄉校是首爾現存唯一的鄉校,建立於朝鮮太宗12年(1411年),並於1981年完成古蹟維護工程,將年久失修之處重新修復,內部共有大成殿、明倫堂、典祀廳、東齋、西齋、內三門、外三門等建築。目前這裡每年都於春秋兩季舉辦祭孔大典(釋奠大祭),還以當地居民與中小學生為對象,開辦教授漢字、書法與四君子水墨畫等課程,致力於推廣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及傳統文化的再獻。* 建築規模 – 大成殿 54㎡、明倫堂 77.91㎡、典祀廳 11.52㎡內三門 11.97㎡、外三門 18.63㎡、東齋 29.52㎡、西齋 29.52㎡* 建立時期 – 朝鮮太宗12年(1411年)


首爾(冠岳區)

1976年開業至今, 如今已是這一帶規模最大的辣炒韓式糯米腸店家了。被許多地方報導過, 因此人潮絡繹不絕。白糯米腸比調味糯米腸還受歡迎。天冷的冬天, 熱騰騰的糯米腸湯飯也十分受歡迎。不過這家的量比起別家來要少一些。


首爾(瑞草區) , 江南・三成(COEX)

加勒比海龍蝦是一間龍蝦料理專賣店,不論是生龍蝦、奶油龍蝦、香辣龍蝦、清蒸、焗烤應有盡有。亦根據季節提供蒸螃蟹跟生鮑魚,並有10餘個國家、上100種紅酒可供選擇。


首爾(恩平區)

北漢山於1983年被指定為國立公園,總面積(含道峰山)達80,669㎢。北漢山山頂的白雲臺(836.5m)、仁壽峰(810.5m)、萬景臺(799.5m)分別位於中,東,南三方,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因此在朝鮮時代這裡被稱作三角山。此外,北漢山在歷史中曾被稱為三峰山、花山、負兒岳等。而現在北漢山的名字推測源自於朝鮮肅宗年間北漢山城建立之後。


首爾(龍山區) , 梨泰院・龍山

國立韓文博物館將韓國的代表性文化遺產-韓文的歷史與價值做展示,並提供體驗、學習的機會。建築樓地板面積為1萬1,322㎡,地下1樓與地上3樓備有戶外學習空間、展示活動的草皮廣場與休憩區。1樓有韓文世界(圖書館),2樓為固定展示室與美麗世界(韓文文化商品店·品茶店)。3樓為企劃展示室、兒童專用韓文遊戲區、外國人專用韓文學習區等。


首爾(瑞草區) , 江南・三成(COEX)

在「Mom's Cookie」這家特色咖啡館裡,可以和朋友們聊天並享用點心,也能製作專屬的糖霜餅乾後帶回家享用。在家烤餅乾必須耗費大量時間與金錢,但在這裡,只要利用店家事先準備好的材料便能輕鬆製作,因此不時能看到一群好友們在製作送人的禮物,或著情侶、親子在共享製作樂趣的畫面。此外,不僅販售各種口味的手工餅乾,更有人氣十足的冰淇淋布朗尼。


首爾(城北區) , 大學路・城北洞

貞陵是朝鮮太祖繼妃神德王后康氏的墳墓。作為朝鮮開國君主的太祖,在尚未建國前,依據高麗的風俗,在鄉里與首爾兩地各有一位夫人,在故鄉之妻為韓氏,而在首爾之妻為康氏。韓氏為太祖誕下六子二女,且在太祖登基前去世,而為太祖誕下李芳蕃與芳碩兩兄弟與一女的康氏,在太祖登基後被扶正並封為顯妃,幼子芳碩也被封為世子,因而埋下了日後王位爭奪的導火線。太祖5年(1396年),康氏因病去世,太祖哀痛不已,將她追封為王后,並下旨修建貞陵。但在時隔不久的太祖7年(1398年),第五子李芳遠(後來的朝鮮第3代王太宗)因長期不滿最年幼的芳碩被封為世子,發動政變殺死所有康氏所出的王子,史稱第一次王子之亂。備受打擊的太祖無心政事,將王位讓給次子芳果(第2代王定宗),從此以太上王的身分退居殿後,並常到貞陵悼念康氏並供佛。後來因陵域過大,曾引起當時最高行政機關議政府朝臣的非難。太祖過世後,對貞陵的薄待變得更為露骨,當初因世子之爭對康氏懷恨在心的太宗,甚至下旨將原位於今日貞洞一帶的貞陵,移葬到現在城北洞的位置。因太宗之故而遭到破壞與忽視的貞陵,雖然顯得比其他王陵簡陋,但整體結構與其他王陵相同。過了紅箭門後即為祭祀用的丁字閣,旁邊也有放著石碑的碑閣,後面是王陵,有文官石像、石馬、石羊、石虎各一對護衛在旁。但與別的王陵不同的是,一般王陵從紅箭門到丁字閣的路都是直的,而貞陵的路則是彎曲的。在非常重視形式的當時,路修成不同於別的王陵的彎路,可見貞陵在當時曾慘遭破壞。如今除了基石外,多數建築、石雕皆為第18代王顯宗時期所復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