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尙北道(浦項市)

浦項因為鄰近新羅時代千年之都慶州,至今仍舊保留許多古代遺留下來的歷史遺跡,另外在當時倭寇侵略出沒之處建造為數眾多的城牆作為保禦安全,其中一部份現在還維持著原本的風貌。如果把韓半島看作是一隻老虎的形狀,就會發現東海區域一帶像是老虎尾巴向上翹起的部分。 虎尾岬的迎日廣場是作為迎接新千年所舉辦的韓民族迎日慶典活動場地,佔地面積達一萬餘坪,內有多個紀念雕塑盃、聖火台、延烏郎細鳥女像、公演場等建築。廣場入口處的道路旁有鋪滿整片油菜花的花園,只要到每年的4月5月都會開滿黃澄澄的油菜花。廣場中最為引人注目的就是一座紀念雕塑物-相生之手,整座採用青銅材質,象徵著大海與陸地間和諧共處之意。此外,還有從邊山半島帶來的20世紀最後一道曙光,與位於換日線的斐濟島交互輝映的虎尾岬連成迎接新千年的第一縷陽光,以及點燃各項種國際大會聖火的聖火台等景點。


慶尙北道(鬱陵郡)

獨島博物館是於1995年為紀念韓國光復50週年而建立。陳列館長李鐘學在國內外搜集的珍貴資料和各機關團體捐贈的資料。獨島博物館展示的主題從三國時代一直到現在獨島的發展史為主。第一展示館展示的是清日戰爭(中日甲午戰爭)之前,獨島為韓國領士的資料及地圖,第二展示館展示的是清日戰爭後,日本方面關於獨島的相關資料。第三展示館則重現韓國戰爭當時,鬱陵島上的居民展開的保衛獨島運動。遊客還可在露天展示館內觀看鬱陵島上的自然石和植物。


慶尙北道(安東市)

* 妥善保存韓國固有美味的安東河回大醬村* 純以黃土建成的河回大醬村,位於安東市豐川面河回里,河回村與屏山書院的交叉路口。因河回假面與朝鮮時代學者西厓柳成龍先生而馳名的此處,為妥善延續韓國大醬濃郁而香醇的固有美味,至今仍持續不懈地努力。而這裡也是將在此出生並度過大半輩子的鄭燕熙奶奶(音譯)的大醬手藝,原汁原味完整保存的村落。 * 在河回大醬村品味傳統大醬的滋味* 在村莊入口,3,000餘個大醬缸與豐山融合成壯觀的風景,河回大醬村主要製作秘傳600年的安東班家大醬,村內擁有能貯藏100噸黃豆的黃土貯藏室、能煮約100kg黃豆的十個大鐵鍋、能將豆醬餅懸掛風乾的大型玻璃乾燥室,使豆醬餅得以發酵熟成,之後將其用以製作大醬、醬油、辣椒醬。自把韓國產的黃豆熬成糊狀開始算起,約需2∼3個月的乾燥過程,方能製作大醬。 整個生產工廠由入口的宣傳展示館、製造場、第1與第2乾燥場、辦公室所構成。進入宣傳展示館,可以看見大醬、清麴醬、清麴粉、醬油、辣椒醬的試吃區,而展示場簡潔的陳設,則能使參訪者對所有產品一目了然。考量到通風與日照量,於一天能得到最多日曬的乾燥場,是十分特別的建築。同時,活用傳統的大鐵鍋與暖炕房,來使豆醬餅發酵熟成的製造場,則是韓國國內獨一無二,妥善保有傳統技法之處。


慶尙北道(慶州市)

新羅千年王朝的古都-慶州!位於此處的慶州觀光飯店,保有上天所賜的恩惠,因而可一眼望盡寬廣雄偉的普門湖,此光景能一一感受古代新羅的香氣。值得一提的是,普門湖一帶被指定為溫泉地區或是觀光特區,更可生動的進行歷史文化體驗。千年古都慶州處處皆由文化遺跡所環繞,因此慶州一帶與南山周邊便有如露天博物館,充滿世界文化遺產。 慶州觀光飯店生動的表現韓國情趣與現代化感官效果的飯店氛圍,並且由各專業部門組成及營運,使顧客的旅程能夠更加安心又安全。從慶州站搭乘公車(普門園區方向)只需20分鐘即可到達。安樂舒適的客房設計,更趨於現代化的感官效果,為了更進一步貼近及滿足顧客的喜好,竭誠竭力提供各式各樣的主題房型。高品質裝潢設計及不同層次的服務,使顧客的感動更上一層。此外,提供宴會廳、面會室、野外舞臺、知名炸雞店及普門散步道等其他附屬設施。


慶尙北道(浦項市)

九龍浦為位於浦項南部26公里處的漁港,是東海岸補魷魚船隻的根據地。全年在外海的防波堤邊,都可以釣到黑毛、海鯽、石斑魚等魚類,9~10月更盛產鰤魚,過了鰤魚產季後還有土魠魚等豐富漁產。


慶尙北道(安東市)

芙蓉臺位在太白山脈的尾端,為高64m的懸崖上並可以一眼眺望安東河回村的地方。芙蓉臺這個名稱源自於中國古史,芙蓉也就是蓮花的意思。因為河回村的樣貌就如同蓮花般而來,加上這裡為眺望河回村視野最好的地方因而稱為芙蓉臺。在最早以前有著“河回北方的山丘”之意而被稱為“北崖”。而芙蓉臺下方為玉淵精舍和花川書院,洛東江蜿蜒曲折地流過。


慶尙北道(聞慶市)

聞慶以傳承900年傳統的陶藝故鄉而聞名,每年舉辦以茶碗為主題的「聞慶傳統茶碗節」。韓國傳統茶碗表面乍看之下貌似粗糙單調,不過越看越能發現其樸素簡實的美感,值得細細品味。另外,慶典中亦設有傳統茶道體驗及各式各樣陶瓷器體驗活動等。


慶尙北道(慶州市)

位於慶州南山山麓的慶尚北道山林環境研究院,正朝當地居民的休憩空間與自然學習勝地發展,擁有鄉土珍稀樹木、天然紀念物與野生花,各種植物在此融合成美麗的景致。


慶尙北道(榮州市)

從慶北榮州市豐基邑往浮石寺方向,在路的右手邊可看到紹修書院,為韓國最早的賜額書院(所謂賜額是指君王賜贈匾額之意)。書院是培養、教育先賢的朝鮮私立教育機關,內有祭奉先賢遺像並舉行祭祀的祠堂、研究學問的講學堂,以及學生們寄宿的齋堂。紹修書院於1543年(中宗36年)豐基郡守周世鵬將其敬仰的晦軒安珦的祠堂建蓋於宿水寺址而開始,初期的名字為白雲洞書院,退溪李滉赴任豐基郡守之後,要求國家合法的認證,因此獲賜明宗親筆所寫的紹修書院匾額,蘊含「已經頹廢不振的儒學再次延續」之意。在紹修書院之後,各地建立了許多這類的賜額書院。當時官學逐漸散亂,而對性理學的社會風氣逐漸成熟,追隨退溪李滉、栗谷李珥等大學者的帶領。紹修書院於創立後350餘年期間,有壬辰倭亂時以慶尚道右兵士身分,死守晉州城戰死的金成一、宣祖時擔任左議政的鄭琢等多數曾師從退溪的門生,以及4,000多名儒生曾在此修學。這裡的史料展示館展示著記錄安珦傳記的《晦軒先生實記》、記錄歷屆擔任書院院長等職責官員人士的《院任記名錄》、記錄在此修學儒生名字的《入院錄》、登記來訪書院人士的《尋院錄》等160餘件藏書。紹修書院一開始入學的學生僅有10名,獲得賜贈匾額後,增加為30名。入學資格為通過初試或者鑽研學問的儒生。但是若不鑽研學問,分心於科舉考試上,或是違反淳風美俗的話,便強制退院。走進書院入口處,可看到平均樹齡為300~500年以上松樹群落組成的「學者樹」,呈現出儒生剛正不阿的氣勢。書院前500年的老銀杏樹默默見證了書院的歷史。環繞書院的竹溪水發源自小白山國望峰,為浸潤榮州玉土的洛東江源流。書院旁竹溪川邊有庚子岩與書院院生們作詩、討論學問的景濂亭、醉涵臺。站在紹修書院的出入口,正門有掛著白雲洞匾額的講學堂,左側有文成公廟、典祀廳,講學堂後方有日新齋與直方齋,右側有學求齋與至樂齋。書院後方還有史料展示館與忠孝教育館。


慶尙北道(慶州市)

原原本本將口感粗操但肉質柔軟的黃太魚古樸美味呈現出來,可以感受到屬於韓國的鄉土風味,夜晚時分還能欣賞歌聲婉轉悅耳的LIVE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