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畿道(華城市) , 水原

* 隆陵隆陵是朝鮮第22代王正祖的父親莊祖(思悼世子,1735-1762)與其妃子獻敬王后(1735-1815)洪氏的合葬陵墓。莊祖是朝鮮第21代王英祖的次子,1736年(英祖12年)被冊封為王世子。雖然在各個方面都展現出王世子優秀過人的一面,但1762年被父親英祖關在米缸內致死。莊祖的陵墓原本是在京畿道楊州郡拜峰山,其子正祖即位後將陵墓遷至華城的華山,命名為顯隆園。而後推尊其為莊祖,再遷至現在的位置,更名為隆陵。 獻敬王后即惠慶宮洪氏,1744年被冊封為世子嬪。送走橫死非命的丈夫後,於1795年花甲之年,在姪子洪守榮的請求下,寫下了以思悼世子的慘變為中心的自傳性回憶錄-《閑中錄》。其極具歷史價值,而後《閑中錄》與《仁顯王后傳》被稱為宮廷文化的雙璧。位在京畿道華城市安寧洞的隆陵,由於是世子的墓,所以也設有刻著牡丹與蓮花花紋的屛風石,另外上、下階的空間設計是依照王陵的形式所建設。上階配置有陵寢、 魂遊石、望柱石,下層則是文人石、武人石、石馬。* 健陵健陵是正祖(1752-1800,在位期間1776-1800)與其妃子孝懿王后(1753-1821)金氏的長眠之地。 依照正祖的遺言將其安葬在離父親陵墓隆陵不遠的地方。正祖是莊祖與獻敬王后(惠慶宮洪氏)的二子,於1959年(英祖35年)8歲的時候冊封為王世孫。在黨爭的漩渦裡登上王位的正祖,在位24年間實施蕩平策重整國政,並設立國家圖書館-奎章閣,為學術研究留下相當大的功績。其妃子孝懿王后是金時默的女兒,1762年10歲的時候被冊封為世孫嬪。1776年正祖即位,其亦成為王妃。生平生活簡素,1821年(純祖21年)在昌慶宮的慈慶殿辭世,享年69歲,沒有留下任何子嗣。健陵雖然也是合葬陵,卻沒有完全跟著隆陵建設, 但除了沒有屛風石,而以欄干石代替的差異之外,其他建設方式幾乎和隆陵相同。這也反映出當時在建設是有考慮到健陵必須比父親陵墓儉素的孝道禮節。健陵與隆陵一起被指定為史蹟。


京畿道(高陽市) , 一山

西三陵位於京畿道高陽市德陽區,由禧陵、孝陵、睿陵三個陵所組成。禧陵是朝鮮第11代王中宗的繼妃章敬王后的陵墓,陵的形式是僅由欄杆石(陵周圍由像是欄杆的石頭包圍,欄杆的每一個柱子都雕刻著蓮花紋路)圍繞的單陵。孝陵為朝鮮第12代王仁宗的王妃仁聖王后朴氏的陵寢,孝陵是將王陵與王妃的陵墓以欄杆連結的雙陵形式。陵墓以屏風石(為了保護陵墓,而在陵墓上方四面豎立像屏風的長四方型寬大石頭)包圍,兩邊轉角石上刻有雲朵,正面刻著十二支神像。睿陵是朝鮮第25代王哲宗的王妃哲仁王后的陵墓,兩個並排的陵寢以欄杆連結的雙陵形式。


慶尙北道(慶州市)

良洞村位於雪蒼山主峰相連的山脊與溪谷間,村內由多間傳統韓屋、草家屋及連綿一片的茂盛樹林所組成。此外在200年前名門世家榮耀先祖們的生活面貌仍流傳至今,古屋也保存約54戶左右,能一眼看盡朝鮮時代中期各種韓屋具有的傳統構造。行前需事先掌握村內地理位置、探訪路線及簡單了解文化財地理位置,方便旅遊也能順便了解韓國文化。2010年7月31日安東河回村與慶州良洞村合併為韓國歷史村一同列入UNESCO世界文化遺產。兩村暨石窟庵、佛國寺、海印寺藏經版殿、宗廟、昌德宮、水原華城、慶州歷史遺址區、支石墓遺址、濟州火山島嶼熔岩洞窟、朝鮮王陵之後,成為第10個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韓國古蹟。良洞村有多個韓國重要文化財產:▶國寶1件-通鑑續編(283號),▶寶物4件-無笙堂(411號)、香壇(412號)、觀稼亭(442號)及孫昭影幀(1216號)▶重要民俗資料12件-書百堂(23號)、樂善堂(73號)、沙湖堂(74號)、賞春軒(75號)、謹庵古宅(76號)、杜谷古宅(77號)、守拙堂(78號)、二香亭(79號)、水雲亭(80號)、心水亭(81號)、安樂亭(82號)及講學堂(83號)▶慶尚北道指定文化財7件▶有形文化財-敵愾功臣論賞錄券(13號)、孫昭先生分財記(14號)▶紀念物-良洞香樹(8號)▶民俗資料-對聖軒(34號)▶文化財資料-孫宗老旌忠碑閣(261號)▶鄉土文化財-慶山書堂、杜谷影堂


忠清南道(公州市)

宋山里古墳群武寧王陵(在位462-523)是百濟(234-678)時期的代表性遺跡。古墳群裡的10多座墳墓,是百濟年間將都城定於公州的歷代君王的陵寢,至今已經發掘出1號到7號共7座墳墓。古墳群裡最值得一看的就是6號墓裡的壁畫,它是世界上唯一用石磚堆疊而成的壁畫。整個墳墓長4公尺,寬2.5公尺,南北呈長形隧道狀,頂部則是橢圓形的屋頂。東西牆上各畫有3條,北邊的牆上畫有1條吞吐著火焰的小龍。牆上只有作畫的部分被塗上了泥土,上面畫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的四神圖。廣爲人知的武寧王陵為7號墓,是合葬百濟第25代君王武寧王與其王妃的地方。武寧王陵是當時解決5、6號墓的浸水問題時無意中發現並挖掘出來的,獨具特色。同6號墓一樣,武寧王陵也是用石磚堆疊起來的,裡面有不少國寶級遺物,是研究百濟文化的重要資料。至今已從王陵中挖掘出108種2906件文物,其中被指定爲國寶的就有12件。現在這些文物都於國立公州博物館展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王與王妃的金冠和金冠上的裝飾品,以及金耳環、金項鍊、青銅鏡、枕頭等。爲了保護珍貴的文化財,武寧王陵被永久關閉,只在古墳群的地下開闢一個模型展示館供遊客參觀。


仁川(江華郡)

支石墓是史前時代石墓的一種,英文稱之為都爾門(Dolmen)。支石墓是以石頭製成的紀念文物,與埃及金字塔、英國巨石陣等類似。全世界支石墓分布最多的東北亞地區,又以韓國擁有約30,000餘個間距最近的支石墓而聞名。 江華支石墓群遺跡以仁川廣域市江華郡富近里地區為中心,四周分佈了大大小小120多個支石墓。這個地區所發現使用長7.1m、高2.6m巨大石頭的北方式支石墓,是研究史前時代非常重要的資料。這裡的支石墓分布在海拔100-200m的地方,比起其他支石墓的平均高度要來得高,為此處特徵。 江華支石墓與高敞、和順支石墓遺跡於2000年11月29日一同登記為UNESCO指定的世界文化遺產,建議於太陽西下時前往最為恰當。


慶尙南道(陜川郡)

大藏經板是韓國第32號國寶,保存在慶尚南道陝川郡伽倻面緇仁里的海印寺內的4處藏經板庫裡。多達8萬餘片的經板上記錄了8萬4千煩惱的經文,因而被稱為八萬大藏經。八萬大藏經於西元1237年(高麗高宗24年)起的16年間製作而成,以彙集民心,用佛祖的力量戰勝蒙古軍。作為世界最古老的大藏經板,八萬大藏經的保存地海印寺藏經板殿於2007年6月被指定為UNESCO世界文化遺產,其價值得到肯定。


京畿道(驪州市)

位於京畿道驪州郡的世宗大王陵是朝鮮時代(1392-1910) 第4代王世宗及其王妃昭憲王后合葬的陵墓。王陵四周被石欄杆環繞,前有長明燈照亮(石制燈),另設有石虎、石羊、石馬等守護王陵。王陵內,除陳列同世宗大王業績相關聯的各種遺物和資料的世宗殿外,還有世宗大王銅像和舉辦祭祀典禮的丁字閣。王陵入口處是自擊漏(設有自動報時裝置的水錶)、觀天臺、測雨器等按原件複製的科學器具。* 英陵英陵為朝鮮第4代王─ 世宗(1397-1450,在位期間1418-1450)和其王妃昭憲王后(1395-1446)的陵墓,是朝鮮王陵中最早出現的合葬陵。世宗為1397年(太祖6年)朝鮮第3代王─ 太宗和元敬王后生下的第一個兒子,並於22歲登上王位,為朝鮮第4代王。世宗大王直到54歲過世前,在位32年間創造訓民正音,以及蓋建集賢殿,培養國家人才、提高民族文化水準。透過儒教治國和文化的興盛,帶給朝鮮時代不僅在政治、經濟、社會或是文化方面都有很大的影響。.位於京畿道驪州郡陵西面的英陵,原本在1446年昭憲王后死後建陵在光州瑞江。右邊的石室原為了世宗大王的陵寢而預先蓋好,世宗大王於1450年駕崩後,將予合葬。但之後以風水不好的理由搬移到現今的位置。而原本位於光州的石物(搭建陵墓的石頭),於1973年挖掘後,移到首爾清涼里的永徽園北方安置,並成立世宗大王紀念館。* 寧陵寧陵為第17代孝宗(1619-1659,在位期間1649-1659)和其王妃仁宣王后(1618-1674)的陵墓。一開始原位於健元陵西邊的位置,因屏風石(保護陵寢安置於上方如屏風般的四角狀石頭)出現縫隙,於是在1673年(顯宗14年),移至世宗大王陵(英陵)東邊的位置。寧陵的王和王妃墓,不像英陵般放置於左右兩側,而是以上下方式安置的方式,相當特別。根據風水地理而建的雙陵,是朝鮮王陵中的先驅。孝宗為第16代王仁祖與仁烈王后所生的第二個兒子,於1649年即位後,進行軍隊制度改編、強化軍事訓練等,為了征伐清朝而樹立北伐計畫。除此之外,孝宗設立大同法(各地區以米取代特產進行納稅的制度)、以「常平通寶」為貨幣進行流通買賣等的經濟施策。


京畿道(高陽市) , 一山

位於京畿道高陽市龍頭洞的西五陵是由敬陵(追尊王德宗與其妃昭惠王后)、昌陵(朝鮮8代睿宗與其第一位繼妃安順王后)、洪陵(21代君王英祖的王妃貞聖王后)、翼陵(肅宗的王妃仁敬王后的單陵)、明陵(19代肅宗與其第一位繼妃仁顯王后、第二位繼妃仁元王后)共5個陵組成。西五陵為繼東九陵後,朝鮮王朝王室的大型家族陵墓。朝鮮時代王室根據品級區別稱呼,王與王妃的墳墓稱為「陵」,王的親父母、王世子、妃子的陵墓稱為「園」、大君、公主等的墳墓稱為「墓」。此處除了5個陵以外,還有朝鮮王朝的第一個「園」,13代明宗的長子順懷世子與世子妃恭懷嬪尹氏的墓地-順昌園、綏慶園(21代英祖的後宮暎嬪李氏的墳墓)、永懷園(16代仁祖長子昭顯世子其妃愍懷嬪姜氏的墳墓)。而原位於京畿道廣州市,19代肅宗的後宮,景宗的母親張禧嬪的大嬪墓,也於1969年被遷移至此。


京畿道(九里市) , 安城

東九陵是建立朝鮮王朝的太祖李成桂1408年辭世後,以太宗之名,在坡州、高陽等地物色陵地,最後由當時檢校參判議政府事金仁貴推薦,領議政府事河崙決定陵地所在。東九陵的形成歷經朝鮮王朝前期,1855年(哲宗6年)以後追尊王翼宗的王陵綏陵完成後,方總稱為東九陵,在這之前稱為東五陵、東七陵。東九陵包含太祖李成貴的王陵健元陵、顯陵(5代文宗和其妃顯德王后)、穆陵(14代宣祖和其妃懿仁王后、繼妃仁穆王后)、徽陵(16代仁祖的繼妃莊烈王后)、崇陵(18代顯宗和其妃明聖王后)、惠陵(20代景宗的妃端懿王后)、元陵(21代英祖和其繼妃貞純王后)、綏陵(23代純祖的太子追尊王翼宗和其妃神貞王后)、景陵(24代憲宗和其妃孝顯王后、繼妃孝定王后)等,共9個陵墓。東九陵位於九里市仁倉洞,於1970年5月26日列為史蹟第193號。在此可看見東九陵陵制的變化和朝鮮王朝500年的浮沉,為重要的文化遺產。由於陵域地區有茂密的森林和貫穿陵域的流水,景色宜人,吸引不少遊客前往。九里市的文化活動多在東九陵舉辦。


京畿道(坡州市) , 坡州(heyri村)

坡州三陵由恭陵、順陵、永陵三個陵墓組成。恭陵是朝鮮第8代王睿宗的世子嬪章順王后(1445-1461)韓氏的陵墓。因以世子嬪的身分去世,陵墓修繕得較為簡樸,連陵墓前的望柱石都被省略。順陵是朝鮮第9代王成宗的王妃恭惠王后(1456-1474)韓氏的陵墓,整體構造與恭陵相似,因這座陵墓是王妃的墓,所以相比恭陵來,多了一些石像。恭惠王后是韓明澮的第4個女兒,與章順王后是親姊妹,姊妹兩人都成為王妃,這也是在朝鮮王朝歷史上是僅有的例子。永陵是英祖的長子追尊王真宗(1719-1728)和他的妃子孝純王后(1715-1751)趙氏的陵墓。真宗在七歲的時候被封為王世子,1728年在昌慶宮的進修堂夭折。孝純王后13歲時被封為世子嬪,在1751年37歲時去世,生前未育有兒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