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畿道(南楊州市) , 議政府

洪裕陵是洪陵與裕陵的合稱,兩個陵墓在同一個區域,中間只隔了一座小山丘。洪陵是朝鮮第26代高宗(1852-1919,在位1863-1907)與明成皇后(1851-1895)閔氏的陵墓。洪陵原本指明成皇后的陵墓,位於首爾清涼里,但在高宗過逝後,就被遷葬至現址,成為高宗與明成皇后之陵墓。高宗是興宣大院君李昰應的第二個兒子,以12歲稚齡即登上王位。高宗在1897年稱帝,宣布建立大韓帝國,但在日本不斷施與壓力下,與日本簽下了乙巳條約,外交權被日本奪去。1919年高宗在德壽宮逝世,享年67歲。明成皇后是驪城府院君閔致祿的女兒,1866年(高宗3年)當上王妃。1873年高宗親政後,掌握政治實權。日本對其親俄政策感到不滿,便派遣刺客將其殺害。裕陵是朝鮮的最後一個王陵,也是第一個皇陵。朝鮮第27代純宗(1874-1926,在位期間1907-1910)與其妃純明孝皇后(1872-1904)閔氏、繼妃純貞孝皇后(1894-1966)尹氏合葬於此,是朝鮮唯一的同封三室陵。純宗是高宗與明成皇后的第二個兒子,朝鮮的最後一個王,更是試圖在王朝風雨飄搖時對抗日本,捍衛民族主權,在歷史上充滿悲劇色彩的王。純明孝皇后在純宗即位之前,剛開始是以世子嬪的身分被安葬在兒童大公園附近的龍馬山山麓,純宗死後才被遷到此處合葬。純貞孝皇后於12歲時成為純宗的繼妃,1910年日本欲奪取朝鮮國權,強迫朝鮮簽定韓日合併條約,相傳當時曾將玉璽偷藏在裙底下以阻止簽約。最後國權被奪,大韓帝國沒落,但純貞孝皇后始終沒有失去她溫和的性情與氣節,是大韓帝國最後一個皇后。洪陵與裕陵有和歷代朝鮮王陵不同之處。朝鮮的國名改稱大韓帝國之後,王陵也改稱為皇帝陵,因此陵墓是仿照明太祖的孝陵所建。在洪裕陵可以看到在其他王陵看不到的麒麟、大象、獅子、海駝等石像。洪陵的石像是以傳統方式製作,裕陵的石像比洪陵的更加栩栩如生,製作手法高超。


仁川(江華郡)

支石墓是史前時代石墓的一種,英文稱之為都爾門(Dolmen)。支石墓是以石頭製成的紀念文物,與埃及金字塔、英國巨石陣等類似。全世界支石墓分布最多的東北亞地區,又以韓國擁有約30,000餘個間距最近的支石墓而聞名。 江華支石墓群遺跡以仁川廣域市江華郡富近里地區為中心,四周分佈了大大小小120多個支石墓。這個地區所發現使用長7.1m、高2.6m巨大石頭的北方式支石墓,是研究史前時代非常重要的資料。這裡的支石墓分布在海拔100-200m的地方,比起其他支石墓的平均高度要來得高,為此處特徵。 江華支石墓與高敞、和順支石墓遺跡於2000年11月29日一同登記為UNESCO指定的世界文化遺產,建議於太陽西下時前往最為恰當。


慶尙北道(慶州市)

良洞村位於雪蒼山主峰相連的山脊與溪谷間,村內由多間傳統韓屋、草家屋及連綿一片的茂盛樹林所組成。此外在200年前名門世家榮耀先祖們的生活面貌仍流傳至今,古屋也保存約54戶左右,能一眼看盡朝鮮時代中期各種韓屋具有的傳統構造。行前需事先掌握村內地理位置、探訪路線及簡單了解文化財地理位置,方便旅遊也能順便了解韓國文化。2010年7月31日安東河回村與慶州良洞村合併為韓國歷史村一同列入UNESCO世界文化遺產。兩村暨石窟庵、佛國寺、海印寺藏經版殿、宗廟、昌德宮、水原華城、慶州歷史遺址區、支石墓遺址、濟州火山島嶼熔岩洞窟、朝鮮王陵之後,成為第10個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韓國古蹟。良洞村有多個韓國重要文化財產:▶國寶1件-通鑑續編(283號),▶寶物4件-無笙堂(411號)、香壇(412號)、觀稼亭(442號)及孫昭影幀(1216號)▶重要民俗資料12件-書百堂(23號)、樂善堂(73號)、沙湖堂(74號)、賞春軒(75號)、謹庵古宅(76號)、杜谷古宅(77號)、守拙堂(78號)、二香亭(79號)、水雲亭(80號)、心水亭(81號)、安樂亭(82號)及講學堂(83號)▶慶尚北道指定文化財7件▶有形文化財-敵愾功臣論賞錄券(13號)、孫昭先生分財記(14號)▶紀念物-良洞香樹(8號)▶民俗資料-對聖軒(34號)▶文化財資料-孫宗老旌忠碑閣(261號)▶鄉土文化財-慶山書堂、杜谷影堂


京畿道(高陽市) , 一山

西三陵位於京畿道高陽市德陽區,由禧陵、孝陵、睿陵三個陵所組成。禧陵是朝鮮第11代王中宗的繼妃章敬王后的陵墓,陵的形式是僅由欄杆石(陵周圍由像是欄杆的石頭包圍,欄杆的每一個柱子都雕刻著蓮花紋路)圍繞的單陵。孝陵為朝鮮第12代王仁宗的王妃仁聖王后朴氏的陵寢,孝陵是將王陵與王妃的陵墓以欄杆連結的雙陵形式。陵墓以屏風石(為了保護陵墓,而在陵墓上方四面豎立像屏風的長四方型寬大石頭)包圍,兩邊轉角石上刻有雲朵,正面刻著十二支神像。睿陵是朝鮮第25代王哲宗的王妃哲仁王后的陵墓,兩個並排的陵寢以欄杆連結的雙陵形式。


忠清南道(公州市)

宋山里古墳群武寧王陵(在位462-523)是百濟(234-678)時期的代表性遺跡。古墳群裡的10多座墳墓,是百濟年間將都城定於公州的歷代君王的陵寢,至今已經發掘出1號到7號共7座墳墓。古墳群裡最值得一看的就是6號墓裡的壁畫,它是世界上唯一用石磚堆疊而成的壁畫。整個墳墓長4公尺,寬2.5公尺,南北呈長形隧道狀,頂部則是橢圓形的屋頂。東西牆上各畫有3條,北邊的牆上畫有1條吞吐著火焰的小龍。牆上只有作畫的部分被塗上了泥土,上面畫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的四神圖。廣爲人知的武寧王陵為7號墓,是合葬百濟第25代君王武寧王與其王妃的地方。武寧王陵是當時解決5、6號墓的浸水問題時無意中發現並挖掘出來的,獨具特色。同6號墓一樣,武寧王陵也是用石磚堆疊起來的,裡面有不少國寶級遺物,是研究百濟文化的重要資料。至今已從王陵中挖掘出108種2906件文物,其中被指定爲國寶的就有12件。現在這些文物都於國立公州博物館展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王與王妃的金冠和金冠上的裝飾品,以及金耳環、金項鍊、青銅鏡、枕頭等。爲了保護珍貴的文化財,武寧王陵被永久關閉,只在古墳群的地下開闢一個模型展示館供遊客參觀。


京畿道(驪州市)

位於京畿道驪州郡的世宗大王陵是朝鮮時代(1392-1910) 第4代王世宗及其王妃昭憲王后合葬的陵墓。王陵四周被石欄杆環繞,前有長明燈照亮(石制燈),另設有石虎、石羊、石馬等守護王陵。王陵內,除陳列同世宗大王業績相關聯的各種遺物和資料的世宗殿外,還有世宗大王銅像和舉辦祭祀典禮的丁字閣。王陵入口處是自擊漏(設有自動報時裝置的水錶)、觀天臺、測雨器等按原件複製的科學器具。* 英陵英陵為朝鮮第4代王─ 世宗(1397-1450,在位期間1418-1450)和其王妃昭憲王后(1395-1446)的陵墓,是朝鮮王陵中最早出現的合葬陵。世宗為1397年(太祖6年)朝鮮第3代王─ 太宗和元敬王后生下的第一個兒子,並於22歲登上王位,為朝鮮第4代王。世宗大王直到54歲過世前,在位32年間創造訓民正音,以及蓋建集賢殿,培養國家人才、提高民族文化水準。透過儒教治國和文化的興盛,帶給朝鮮時代不僅在政治、經濟、社會或是文化方面都有很大的影響。.位於京畿道驪州郡陵西面的英陵,原本在1446年昭憲王后死後建陵在光州瑞江。右邊的石室原為了世宗大王的陵寢而預先蓋好,世宗大王於1450年駕崩後,將予合葬。但之後以風水不好的理由搬移到現今的位置。而原本位於光州的石物(搭建陵墓的石頭),於1973年挖掘後,移到首爾清涼里的永徽園北方安置,並成立世宗大王紀念館。* 寧陵寧陵為第17代孝宗(1619-1659,在位期間1649-1659)和其王妃仁宣王后(1618-1674)的陵墓。一開始原位於健元陵西邊的位置,因屏風石(保護陵寢安置於上方如屏風般的四角狀石頭)出現縫隙,於是在1673年(顯宗14年),移至世宗大王陵(英陵)東邊的位置。寧陵的王和王妃墓,不像英陵般放置於左右兩側,而是以上下方式安置的方式,相當特別。根據風水地理而建的雙陵,是朝鮮王陵中的先驅。孝宗為第16代王仁祖與仁烈王后所生的第二個兒子,於1649年即位後,進行軍隊制度改編、強化軍事訓練等,為了征伐清朝而樹立北伐計畫。除此之外,孝宗設立大同法(各地區以米取代特產進行納稅的制度)、以「常平通寶」為貨幣進行流通買賣等的經濟施策。


慶尙南道(陜川郡)

大藏經板是韓國第32號國寶,保存在慶尚南道陝川郡伽倻面緇仁里的海印寺內的4處藏經板庫裡。多達8萬餘片的經板上記錄了8萬4千煩惱的經文,因而被稱為八萬大藏經。八萬大藏經於西元1237年(高麗高宗24年)起的16年間製作而成,以彙集民心,用佛祖的力量戰勝蒙古軍。作為世界最古老的大藏經板,八萬大藏經的保存地海印寺藏經板殿於2007年6月被指定為UNESCO世界文化遺產,其價值得到肯定。


京畿道(高陽市) , 一山

位於京畿道高陽市龍頭洞的西五陵是由敬陵(追尊王德宗與其妃昭惠王后)、昌陵(朝鮮8代睿宗與其第一位繼妃安順王后)、洪陵(21代君王英祖的王妃貞聖王后)、翼陵(肅宗的王妃仁敬王后的單陵)、明陵(19代肅宗與其第一位繼妃仁顯王后、第二位繼妃仁元王后)共5個陵組成。西五陵為繼東九陵後,朝鮮王朝王室的大型家族陵墓。朝鮮時代王室根據品級區別稱呼,王與王妃的墳墓稱為「陵」,王的親父母、王世子、妃子的陵墓稱為「園」、大君、公主等的墳墓稱為「墓」。此處除了5個陵以外,還有朝鮮王朝的第一個「園」,13代明宗的長子順懷世子與世子妃恭懷嬪尹氏的墓地-順昌園、綏慶園(21代英祖的後宮暎嬪李氏的墳墓)、永懷園(16代仁祖長子昭顯世子其妃愍懷嬪姜氏的墳墓)。而原位於京畿道廣州市,19代肅宗的後宮,景宗的母親張禧嬪的大嬪墓,也於1969年被遷移至此。


京畿道(九里市) , 安城

東九陵是建立朝鮮王朝的太祖李成桂1408年辭世後,以太宗之名,在坡州、高陽等地物色陵地,最後由當時檢校參判議政府事金仁貴推薦,領議政府事河崙決定陵地所在。東九陵的形成歷經朝鮮王朝前期,1855年(哲宗6年)以後追尊王翼宗的王陵綏陵完成後,方總稱為東九陵,在這之前稱為東五陵、東七陵。東九陵包含太祖李成貴的王陵健元陵、顯陵(5代文宗和其妃顯德王后)、穆陵(14代宣祖和其妃懿仁王后、繼妃仁穆王后)、徽陵(16代仁祖的繼妃莊烈王后)、崇陵(18代顯宗和其妃明聖王后)、惠陵(20代景宗的妃端懿王后)、元陵(21代英祖和其繼妃貞純王后)、綏陵(23代純祖的太子追尊王翼宗和其妃神貞王后)、景陵(24代憲宗和其妃孝顯王后、繼妃孝定王后)等,共9個陵墓。東九陵位於九里市仁倉洞,於1970年5月26日列為史蹟第193號。在此可看見東九陵陵制的變化和朝鮮王朝500年的浮沉,為重要的文化遺產。由於陵域地區有茂密的森林和貫穿陵域的流水,景色宜人,吸引不少遊客前往。九里市的文化活動多在東九陵舉辦。


京畿道(坡州市) , 坡州(heyri村)

坡州三陵由恭陵、順陵、永陵三個陵墓組成。恭陵是朝鮮第8代王睿宗的世子嬪章順王后(1445-1461)韓氏的陵墓。因以世子嬪的身分去世,陵墓修繕得較為簡樸,連陵墓前的望柱石都被省略。順陵是朝鮮第9代王成宗的王妃恭惠王后(1456-1474)韓氏的陵墓,整體構造與恭陵相似,因這座陵墓是王妃的墓,所以相比恭陵來,多了一些石像。恭惠王后是韓明澮的第4個女兒,與章順王后是親姊妹,姊妹兩人都成為王妃,這也是在朝鮮王朝歷史上是僅有的例子。永陵是英祖的長子追尊王真宗(1719-1728)和他的妃子孝純王后(1715-1751)趙氏的陵墓。真宗在七歲的時候被封為王世子,1728年在昌慶宮的進修堂夭折。孝純王后13歲時被封為世子嬪,在1751年37歲時去世,生前未育有兒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