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爾(江南區) , 狎鷗亭・清潭洞


忠淸北道(淸州市)

印刷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金屬活字本“白雲和尚抄錄佛祖直指心體要節(又名直指),清州興德寺址於1992年3月17日開館的古印刷專門博物館,世界首創並發展金屬活字印刷,使祖先的豐功偉業得以永久流傳於後世,目前成為認識韓國印刷文化發達史的科學教育場地。另外,迎接資訊與文化產業的21世紀,古印刷博物館透過‘直指’的資料庫(data base)人類的公認價值創出、舉辦持續性的國際紀錄遺產研討會、透過與世界級印刷博物館(德國、中國等)姊妹結盟的研究、合作事業等,致力於讓韓國祖先們所完成的印刷文化能夠在世界上佔有一席之地,並且發揮其中心作用。


大邱廣域市(南區)

於Anjilang五岔路口處通向Anjilang街之間形成的Anjilang市場,因其美味的醬烤牛腸而綻放了新的活力。大約自1979年起,Anjilang市場的忠北食堂最先開始經營烤牛腸生意,1998年IMF金融危機以後為維持生計而經營烤牛腸的店家越來越多,逐漸地形成了今日的樣貌。物美價廉的Anjilang市場成為了市民們的休憩空間,並發展為年輕人的聚集區。2007年為改善經營,此地進行了廣告招牌的改換以及裝修,並增設洗手設施等,讓這裡的營業環境更加乾淨俐落。


首爾(中區) , 市廳・光化門 

位於市廳站的儒林麵館是堅持50年傳統的餐廳,從過去到現在共歷經3代經營,儒林麵館的菜單共有6種,料理堅持使用韓國本地農產品。    


首爾(中區) , 乙支路・忠武路・南山

1981年首度開放的「韓國之家」設有傳統民俗表演、文化商品館、傳統料理餐廳,更可體驗韓國傳統文化。特別的是,韓國之家所在地曾是朝鮮時代儒生朴彭年的宅第,以宮廷樣式重新改建,讓來者都能欣賞到朝鮮時代傳統韓屋的風貌。此外,這裡更是向外國遊客宣傳韓國傳統文化的複合文化設施,可以欣賞、聆聽並學習有關韓國傳統的一切。目前在韓國之家進行的傳統文化體驗包括製作泡菜、韓紙工藝、傳統舞蹈體驗等9項課程。各項課程皆以韓語授課,最長時間為2小時。除了茶道之外,所有的課程皆有教師和助教示範,容易上手。若有意體驗,請務必在選擇時間和活動後以電話預約。9項課程當中,一次可以申請2~3項,經電話諮詢並排定時間後,即可參加體驗。諮詢:02-2266-9101~3(韓英日) / 02-2267-4128(中)


首爾(鍾路區) , 仁寺洞・鍾路

年糕博物館裡展示有依據年糕製作方法,製作蒸年糕、煎年糕、煮年糕需要的烹飪器具,以及適合和年糕搭配一起的傳統茶和民俗酒等。年糕深入韓國人的生活中,為喜怒哀樂時皆食用的飲食,因此種類繁多,在味道和營養、質感和香味的配合上形成絕妙的食品。從前製作年糕時使用的烹飪道具和現在簡便的道具比起來雖較不方便且粗重,但從它的名稱和模樣可感受到從前的情感。在這裡可以看到製作年糕的模型板、茶食模型板、藥果模型板、糕杵、年糕木板、年糕剪刀、磨盤、蒸籠、刀具等製作年糕時需要的各種準備器具和烹飪器具、製作模樣的器具、剪的器具、裝的器具等。* 設立目的年糕博物館旨在讓老一輩的人們回憶起小時候,在生灶爐火的母親的身影,創造鄉愁的空間,讓在都市長大的孩子們,透過漸漸消失的廚具,感受祖先們聰慧的生活景象和氣息的體驗空間。


京畿道(廣州郡)

昆池岩和談林距離首爾約40分鐘車程,是一個座落於京畿道廣州的生態樹木園。LG常綠財團以復原樹林的生態系為重心,利用4千3百餘種的國內外野生植物及外來種,規劃成17個主題園。和談林的和談有著「真情談話」之意,意指昆池岩和談林是人與自然間交流的生態空間。和談林致力於保存樹林的植被,規劃出一個親環境的生態空間,讓喜愛大自然的每個人都能夠輕鬆親近自然生態。


仁川(中區) , 仁川國際機場

只有在旅行時才穿那麼一次的衣服,真的有必要買嗎?行李箱有必要帶這麼重的冬衣,不能輕裝出門嗎? 作為仁川機場CSV(創造共享價值)官方合作夥伴的Seinustar,是能解決訪韓旅客困擾的衣物租借店。店內提供多種時尚服飾,行前透過簡便的線上預約系統完成預約,即可於抵達後在仁川國際機場1樓的71號櫃臺領取。


首爾(麻浦區) , 弘大

這家位於弘大京義線林道入口,名為“Cafe Comma 2Page”的咖啡店。正是韓劇《明天和你》中,拍攝馬琳(申敏兒飾)坐等素俊(李帝勳飾)的場面時所在的拍攝地點。這家咖啡店由韓國知名的出版社“文學社區”所創辦,店內的書架足有4米之高,陳列著超過5000余冊的圖書。一層在設計的過程中,靈巧的運用了旋轉式書架對空間進行了規劃區分,並且還通過落地玻璃窗,使陽光可以充分的照射入店內,非常適合深度閱讀。 二層則採用了閣樓書齋式的設計,充滿了幽靜氣息。店內的圖書除了剛出版的新書(九折),其余的圖書在購買時都可以享受半價優惠。咖啡店的營業時間為每天早晨7點30分。  


忠清南道(牙山市)

約500年前禮安李氏遷移至外岩里民俗村,並從此安定下來形成單一姓氏的村落直到現在。石頭砌成的道路旁,有86間的瓦房或草屋。走在古色古香的石子路上,讓人深深地感受到村落的歷史。往道路兩旁的住家望去,處處可見柿子樹、杏樹、栗子樹、銀杏樹等等。除了村莊入口的守護神外,村子裡還有許多具歷史性的打榖機、碾榖機、水車、茅草屋頂等,讓人得以一窺朝鮮時代(1392~1910)的生活型態。石子路和路旁的果樹也具有濃厚的傳統氣息,在這樣淳樸的村莊裡,不管是彎曲的鄉間小徑,還是住宅間的矮牆,都給人悠閒、寧靜的氣氛。 民俗村裡最有名的房屋,就是靈巖郡長和李參判的住宅。靈巖郡長住宅的庭院裡,有著蒼鬱的古樹和天然的奇石,讓庭院顯得幽静而不凡,但目前已無人居住。聽說這間屋子的匾額,是由秋史金正喜所題,因此被指定為重要民俗資料。在這間住宅內,至今仍繼續釀造祖傳的蓮葉酒在販賣。這種傳統的蓮葉酒,已被指定為無形的文化財。先將糯米釀製成酒釀後,再加入蓮藕和松葉發酵即可。以前每到了春天,都要向皇帝進貢的蓮葉酒,味道和日式清酒差不多。 外巖里民俗村就像是一個活生生的博物館,將傳統生活的模樣、型態維持到現在。如果想把整個村落繞一圈的話,大約需1小時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