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歷史上有許多事件與晉州息息相關,壬辰倭亂三大捷報之一的晉州大捷、壬辰倭亂時期的論介殉國、1862年全國性農民抗爭起始地的晉州農民抗爭等不計其數。晉州城在三國時代被稱做居列城,高麗時代則稱之為矗石城,延續至朝鮮時代時改名為晉州城。石造城牆總長約1,760m(4,359尺)、高約5~8m(15尺),城內有水井與泉水各3處,據說過去曾有軍倉。根據《東國輿地勝覽》中河崙所記載的城門記來看,晉州城原是一座古城,正確的建造時間已不可考。只知當時由於倭亂頻繁,高麗禑王5年(西元1379年)下令晉州牧使金仲光重新修建為石城。當時的城牆總長約為800步(韓尺)、高度比三人高,還分別有義正門(西)、智濟門(北)、禮化門(南),城外西邊有青川、南邊有長江(南江)流經,北方則有湖泊,湖泊和城牆之間還挖有戰時用的壕溝。這些高麗末期為了抵禦倭寇侵犯所修築的城牆,於宣祖25年(1592)壬辰倭亂時,更成為阻止倭寇向全羅道入侵的最佳關口。壬辰倭亂三大捷報之一的第一次晉州城之役引人注意的地方在於,當時城內只有3,800多位官兵,不僅成功抵禦兵臨城下人數多過10倍的倭寇,還阻撓了敵兵入侵糧倉地區的全羅道。1593年第二次晉州城戰,城內民、官、兵共7萬多人與超過12萬人的倭軍對峙11天,並在激烈的戰爭中全部殉難,這也是論介抱著敵軍將領投身南江自盡的戰役。晉州城處處充滿著忠貞愛國的故事,城內則有矗石樓、金時敏全城却敵碑、義妓祠、西將臺、北將臺、彰烈祠、國立晉州博物館、護國寺、戶外表演場等。* 義妓祠(慶尚南道文化財資料第7號)義妓祠內供奉著壬辰倭亂時(1593年)抱著倭軍將領投湖自盡的論介畫像與牌位,論介在晉州城失守之時,為了一報國仇家恨而引誘敵軍將領來到矗石樓下的義巖後抱著對方投江殉國。義妓祠是為了緬懷論介正義的忠貞愛國情操,而於英祖16年(1740年)由慶尚右兵使南德夏(1688~1744年)所建。建造以來歷經過兩次的整修,現今的建築是1956年義妓彰烈會募集民間善款修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