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尙北道(安東市)

歷史悠久的河回別神祭假面舞,被指定爲重要無形文化財第69號。主要借助各種假面,透過和尚的破戒行爲等,諷刺和揭露統治階級的虛僞性、當時社會的不公平以及人民生活的哀苦。自1997年開始定期演出的河回別神祭假面舞常設公演,不僅在國內創下紀錄,也廣受外國人喜愛,是韓國最棒的傳統文化公演。而河回別神祭假面舞為安東國際假面舞節打下良好的基礎,儘管慶典歷史較短,卻連續6年榮獲全國最優秀慶典,更於2008、2009年連續被選為韓國代表慶典,使安東國際假面舞節得以與其他世界優秀慶典並駕齊驅。河回別神祭假面舞全部共有10個段落,常設公演去除以秘儀進行的降神、堂祭、婚禮、新房等4段,讓觀眾能免費欣賞到另外6段(舞童、狙擊、白丁、老媼、破戒僧、兩班、儒生)的精彩演出。公演結束後,還將進行與觀眾互動的同樂活動,以及與表演者合照的紀念攝影時間等。


慶尙北道(慶州市)

南山位在慶州市南方,一直是新羅人的信仰對象。從金鰲峰(468m)與高位峰(494m)流下的40多條山澗與溪谷,共同組成了南山的美景。南山南北長8km,東西寬4km,呈現南北較長的橢圓形,外形像是山頂略偏南方的直角三角形。散布有100多處寺院、80多尊石佛、60多座石塔的南山是座露天博物館。 另外南山有40多處山谷,主要分為孕育新羅的聖地西南山,以及有彌勒谷、塔谷、佛谷等眾多石佛坐像的東南山。 南山西側山麓有著新羅的開國君王朴赫居世出生神話的發生地蘿井、祭拜新羅建國以前徐羅伐所在的6村始祖的祠堂楊山齋、瀰漫著千年的新羅王朝落幕悲劇氣息的鮑石亭;而東南山則有充滿著韓國之美與慈悲的菩提寺石佛坐像、在9m高的斜面岩石上銘刻著石塔與佛像的佛無寺佛岩、於岩石上鑿出拱型龕室的佛谷龕室石佛坐像等。在慶州南山,共計有彌勒窟(菩提寺)石佛坐像、龍藏寺址三層石塔、七佛庵磨崖佛像群等11個寶物,以及鮑石寺址、蘿井、三陵等12個史蹟,還有三陵谷磨崖觀音菩薩像、笠谷石佛、藥水谷磨崖立像等9個地方文化財與1個重要民俗資料。 除了遺跡之外,南山的自然景觀也相當出色。有變化多端的溪谷與呈現萬物百態的奇岩怪石,以及備受登山客喜愛的眾多登山步道。人們豎起大姆指把南山列為慶州第一景,甚至有「若未登過南山,就不能說曾來過慶州」的說法。因此,由自然美景、新羅悠久歷史、新羅人的美學意識與宗教藝術所構成的南山,是絕對不能錯過的景點。


慶尙北道(慶州市)

石冰庫的意思就是用石頭做的冰庫,是古代的冰箱。這個在世界其他地方很難見到的古代冰庫在新羅(BC 57-AD 935)的首都慶州的半月山上。這個優秀的古代遺蹟的外觀非常簡陋,但是不要因此而失望。走到石冰庫的入口附近,就會有陣陣冷氣襲來。石冰庫的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這種神奇的結構體現了韓國古代先進的科學技術。石冰庫建在地氣寒冷的地方,地面和墻壁是花崗岩的,頂部是拱形,有通風口。建石冰庫的時候,最後用了很多很多的石灰,起到了防止外部的濕氣和雨水進入的作用。另外,冰庫地面是傾斜的,可以使冰融化後的水流走,花崗岩的頂部最後又抹了一層泥土,只留出了通風口。在這樣的冰庫裏儲藏冰的時候,使用了稻草來隔熱。現代的科學家在這裏做過試驗,用稻草隔熱保存冰時,6個月後冰只减少了0.4%。在古代,這裏保存的冰在夏天是上層社會最高級的零食。因此,韓國的很多歷史書上都有君王下令儲藏冰塊的記載。由此可推算,韓國至少在1500年前就開始建築並使用石冰庫。現在慶州的石冰庫建于朝鮮英祖14年(AD1733年),內部長12.27米,寬5.76米,是原貌保存較好的石冰庫之一。慶州的石冰庫是國家管理的遺迹,被指定爲寶物第66號。


慶尙北道(慶州市)

含月山山脚的骨窟寺建於數十公尺高的巨大石灰岩上,共有12個石窟,岩壁最高處為雕刻的磨崖佛像。法堂窟的窟內部有牆壁並加了瓦片,雖然看起來像瓦屋,但走進內部的天花板與牆壁全部都是用石頭打造的石窟。北面牆壁上鑿有龕室供奉佛祖,但因磨損嚴重看不出原來的表情。法堂窟與其他洞窟從只能容納一人進入到能容納下四五人打坐還綽綽有餘等大大小小各種不同的空間,並供奉著可愛的童子僧與威嚴的老和尚等各種型態的佛像。窟與窟間的通道是由石頭打造的陡峭階梯連接,如果要爬上山頂的磨崖佛就必須經過自然洞窟。從朝鮮時代畫家謙齋鄭敾的畫[骨窟石窟圖]可以看到原本磨崖佛像與其他12處石窟全部都有木造瓦房,但現在木造前室全部都已消失,只剩下石窟。刻在絕壁山頂上,高4m、寬2.2m左右的磨崖佛像已被指定為寶物第581號。因雕刻在混合了許多沙子的花崗岩上,保存狀態一直不太好,加上長久以來的風化而毀損嚴重,現在已加裝了玻璃屋頂。近來骨窟寺開設了佛家傳統修練法的禪武道修練院, 除了韓國人, 許多外國人也都紛紛前往體驗。


慶尙北道(安東市)

* 緬懷退溪李滉的書院-陶山書院 *陶山書院是為了追思退溪李滉(1501-1570)的學問與德行,於1574年(宣祖7年)建於慶尚北道安東市陶山面土溪里。朝鮮中期的性理學大師退溪李滉,於1561年建造了陶山書堂及隴雲精舍,並在這裡休養心性與研究學問。為了國家的百年大計,透過講課來培養人才,為人才輩出的私學泉源,就如同現今私立學校一般的教育殿堂。* 關於陶山書堂與陶山書院 *書院的建築物整體看起來非常簡潔樸素,能充分反映出效法退溪品格及學問的儒者姿態。從建築構造上來看,大致可分為陶山書堂及陶山書院。陶山書堂為退溪先生的住所,亦為教導弟子之處,而陶山書院則是退溪過世後所增建的祠堂與書院。陶山書堂建於1561年(明宗16年),是退溪先生返鄉後,為了研究學問與栽培後生晚輩而建,是書院內歷史最悠久的建築,據說是由退溪先生親自設計建造的,當時一併建造了做為儒生們宿舍的隴雲精舍及下庫直舍。退溪過世4年後的1574年,為了追思並繼承退溪先生的學問,弟子們與儒生們合力在陶山書堂後方建立了陶山書院。隔年1575年,宣祖御賜了韓石峯親筆所寫的“陶山書院”匾額,而成為賜額書院。1969年正式被指定為史蹟第170號,用以追慕先生的學問思想及宣揚愛國精神。


慶尙北道(安東市)

安東燒酒是安東地區人民飲用數百年的土特酒,1987年5月13日被指定爲慶尚北道的無形文化遺産。此燒酒由蒸餾水調兌酒精而成,45度,純度高,飲用後少有頭疼感。安東燒酒博物館位於無形文化財産技能保有者-趙玉花女士生産安東燒酒的製造場內,外表看上去像是一家工廠。不過,步入博物館後遊客會發現裏面陳列著趙女士親自製作的各種傳統食物、同酒相關的食物以及英國伊麗莎白女皇生日時所設宴席。此外,博物館內還設有體驗場,團體遊客可提前預約親自體驗製作安東燒酒的過程。同時,博物館還以批發價格出售安東燒酒,深受外國遊客的喜愛。傳統飲食博物館包含了各種傳統飲食, 與酒相關的飲食, 與酒桌上的各種餐飲展示. 還有煎餅, 餅乾, 年糕等各式各樣的飲食, 冠婚喪祭時準備的物品及方法, 水刺床, 伊麗莎白女王的生日宴會等各種特殊餐飲展示.


慶尙北道(聞慶市)

聞慶鳥嶺開放式攝影場是KBS電視臺為拍攝以高麗時代為背景的大河劇《太祖王建》,特地於2000年2月23日,在聞慶鳥嶺第一關門後方的龍湫谷搭建的攝影場。現在的聞慶鳥嶺開放式攝影場,是在聞慶市的支援下,將過去原以高麗時代為背景的拍攝場景全新改建為朝鮮時代的風貌,於2008年4月16日竣工的攝影場。在佔地達70,000㎡的腹地上興建了光化門、景福宮、東宮、書雲觀、闕內各司、兩班家等103棟建築物,包括原有的22棟草屋與5棟瓦房,共有130棟的建築物。曾在此地拍攝的作品眾多,包括電視劇《太祖王建》、《帝國的清晨》、《武人時代》、《大祚榮》、《擁抱太陽的月亮》、《成均館緋聞》;電影則有《醜聞》、《浪漫刺客》、《觀相大師:滅王風暴》、《雙面君王》等。


4.0/1
慶尙北道(安東市)

文化體育觀光部所選定的韓國代表慶典安東國際假面舞節,位在保有韓國固有的傳統文化,有「韓國精神文化之都」之稱的安東地區,每年於市區的假面公演場和河回村舉行的盛大慶典。安東是韓國保有最多文化財的地區,同時也是把東洋的美學完整呈現的地方。以「神命的假面舞,千年的夢想」為主題舉行的安東國際假面舞節,由國內外傳統假面、安東民俗節、現場慶典、民俗遊戲等多樣主要活動組成。此次慶典有國外7個國家代表公演團體參加,相信會有非常高水準的精彩演出,國內也有河回別神假面劇等,6個無形文化財指定的假面舞公演團體參加,估計會相當有看頭。慶典中可直接觀賞並體驗大家共同參與的韓國民俗劇公演,且為韓國重要無形文化財的「別神假面劇」等。另外還準備有讓一般觀光客帶上面具或假面,隨著音樂跳著面具舞,還有面具舞比賽大會等活動,在戶外表演場地也有許多以假面舞為主題的各種公演,精彩萬分。


慶尙北道(鬱陵郡)

獨島博物館是於1995年為紀念韓國光復50週年而建立。陳列館長李鐘學在國內外搜集的珍貴資料和各機關團體捐贈的資料。獨島博物館展示的主題從三國時代一直到現在獨島的發展史為主。第一展示館展示的是清日戰爭(中日甲午戰爭)之前,獨島為韓國領士的資料及地圖,第二展示館展示的是清日戰爭後,日本方面關於獨島的相關資料。第三展示館則重現韓國戰爭當時,鬱陵島上的居民展開的保衛獨島運動。遊客還可在露天展示館內觀看鬱陵島上的自然石和植物。


慶尙北道(鬱陵郡)

獨島位於韓國最東端的鬱陵島東南角87.4公里的海域,總面積為180,902平方公尺,由岩石島組成的一個火山島。準確位置是在東經131度52分,北緯37度14分。新羅時代智證王13年(512年),異斯夫(真興王時期的將軍、政治家)把鬱陵島和獨島組成的于山國收歸為新羅所有,在歷史上有"六月于山國歸屬新羅"的記載。根據朝鮮時期(1392-1910年)《成宗實錄》記載,金自周曾對獨島(當時稱三峰島)的形狀進行過描寫。朝鮮時期,獨島也稱爲三峰島、可支島、于山島等,1881年改稱爲獨島。1906年鬱陵郡守沈興澤最先正式使用獨島的名字,1914年行政區域改編時又劃入慶尚北道。壬辰倭亂(1592年日本入侵朝鮮的戰略)後日本漁民更頻繁地出入鬱陵島和獨島的近海,於是安龍福就東渡日本,向日本政府確認鬱陵島和獨島是韓國的領土,並禁止日本漁民在兩島附近捕魚。對此史書上亦有相關的記載。獨島由東島、西島及其附近的36個小島組成,東島(海拔98公尺)有火山噴出口;西海(168公尺)無噴出口,是由火山岩構成的。東島和西島間有兄弟洞,東島還有天頂洞和海蝕溶洞,其海蝕階地和海蝕崖地形十分發達。1905年日俄戰爭過後,日本認知到獨島的重要價值,於當年2月22日單方面地將獨島改稱爲竹島,並規劃入日本島根縣。此後又一直主張對獨島的領土所有權,直至今日獨島問題仍然是韓日間重要的外交問題。現在獨島上駐有韓國的警備隊,他們在岩石上修築房屋,並建造簡易的碼頭。獨島上多處發現水質良好的礦泉,飲水問題也隨之順利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