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爾(龍山區) , 梨泰院・龍山

由泰國BAIYOKE HOTEL經營的THAI ORCHID 是梨泰院所有泰國餐廳中,最傳統、最正宗的一家。廚師和大部分店員都是泰國人,整潔的環境、貼心的服務讓顧客滿意而歸。 餐廳的招牌菜是泰式酸辣蝦湯(Tom yam kung),泰國獨特的香料讓人難忘。剛開始可能會覺得有些奇怪,但慢慢就會被那種味道吸引而難以抑制了。與酸辣蝦湯一起,再點份炒麵就再合適不過了。加了牛肉或雞肉及多種蔬菜的炒麵,營養又美味,深受顧客喜愛。


慶尙北道(慶州市)

新羅千年公園結合了歷史與榮耀、挑戰與冒險、文藝體驗村等多樣化的題材,是一個寓教於樂的歷史主題公園。除了重現新羅時代村莊的「千年古都」,還有再現聖德大王神鐘塔、巴格達、君士坦丁堡、華清池等西元八世紀世界四大城市的「歷史與榮耀」等參觀區域,以及木工藝坊、玻璃工藝坊、染色工坊等可以直接體驗韓國傳統文化的空間。特別是作為主要演出場地的地上舞台和水邊舞臺、張保皐公演場、企劃公演場等演出場地,隨時都有各種主題的精采演出,到場前可以事先確認演出場所和時間。另外還有松樹林、竹林、生態公園等休憩空間,以及最具傳統氣氛的韓式五星級飯店-羅宮。


首爾(龍山區) , 梨泰院・龍山

為梨泰院中販賣皮革、毛皮產品中,歷史最悠久的店家,販賣著所有與皮革相關的商品,亦可量身訂做,並有許多設計新穎的商品。另外還有植物鞣皮革與表面像蔬菜外皮般輕軟素材製成的商品。雖然使用真皮製作,但卻好像穿著紡織素材的衣服般輕盈。在Italiana不僅可看到大眾化的植物鞣皮革商品,還可以看到古典奢華的商品。


大田廣域市(東區)

上所洞山林浴場位於萬仞山與食藏山山麓的中間地帶,途中可經法桐樹綠色隧道,使此處的美景增色不少。園內由自然體驗與能休養生息的各種設施所組成,尤其有許多許願石塔,相當值得一看。這些承載著家人或戀人等各界祈求家人健康或各種願望的許願石塔,也提供遊客堆疊石塊的空間與機會,以體驗這個意義深遠的活動。而自春至秋,還能欣賞眾多野生花,以輕鬆的心漫步其中,盡情休養生息,享受散步、登山的樂趣。


江原道(三陟市)

海神堂公園內有韓國最大的影像水族館、可推之東海岸漁民生活面貌的民俗資料展示館、植物公園、性雕刻物等。特別的是公園內有重現村落流傳下來的傳說的銅像,吸引旅客的注意。* 愛岩與海神堂傳說 - 許下結婚諾言的少女為了採海草,搭著由少年掌舵的船在離海邊不遠處的岩石上下船,少年承諾晚點再過來接她,便搭著船回到岸上做自己的事,結果突來的巨浪與強風使得少年無法前往接回少女,最後少女跌入海中淹死了。之後非常奇怪,村落再也捕不到魚了,於是漁民之間開始流傳死去少女的傳說。村民為了弔慰死去的少女,於是用木頭做出好幾個男性性器官,舉行祭祀後,漁獲才開始豐收。把少女過世的地方稱為“愛岩”,每年2次為少女舉行祭祀的建築物稱為“海神堂”,至今成為村莊傳統民俗活動流傳下來。※ 旅遊諮詢專線:033-572-4429(韓)、033-1330(中英日)


慶尙北道(慶州市)

位於慶尚北道慶州市城東洞的城東市場於1971年開設,內有300多家店鋪與30多個攤販,東側對面即是慶州站。


首爾(鍾路區)

普信閣址為古代向城闕內外告知時間的鐘樓所在地,建於朝鮮世祖13年(1468年),原位於圓覺寺,後於光海君(1619年)被遷移至現址。過去每天清晨4點整固定敲鐘33下,到晚間10點整會再敲鐘28下後並關閉城門,主要用於告知百姓一天的時刻。由於確切知道建立年份,是極具學術價值的文化財。鐘的真品被列為寶物第2號,目前被妥善保存於國立中央博物館。為了造訪普信閣(鐘閣)的國內外遊客及市民,除週一外,每天從上午11點30分起會進行為時1小時的「千年之聲,普信閣敲鐘活動」,此外每年12月31日跨年夜也會固定在普信閣舉行迎新敲鐘祈福活動,前來共襄盛舉的民眾人山人海,當天普信閣周邊也會實施交通管制,禁止車輛通行。


首爾(龍山區) , 梨泰院・龍山

主要販賣韓國製商品,並以女性服飾為主的購物商街,販售各類女性服飾、用品、飾品等。有35間店家入駐,優點即為挑選各類流行元素,或自己偏好設計的選擇幅度很大。


濟州道(濟州市) , 济州岛东部

濟州道立美術館位於濟州美麗又清淨的大自然中,是藏身在充滿藝術光輝與氣息森林裡的美術館。館中以濟州的傳統文化為基礎,完美地反映了文化藝術史,不僅介紹了濟州的美術史,遊客還能在此領略世界美術史與其演變。更特別的是,能在此欣賞到韓國代表性畫家張利錫所捐贈的110幅作品。透過常設展、特展、張利錫紀念展區、戶外展示區,能進入豐富的作品世界,了解到所謂藝術的創意性與多樣性。此外,也企劃並進行各種文藝活動。


首爾(中區) , 東大門

光熙門為朝鮮太祖5年(西元1396年)創建漢城都城時,於東南側建成的小門,被列為四小門之一的南小門,並常被稱為水口門。雖然以距離來看,與清溪川流經之地建成的水口實際上與東大門較接近,離光熙門還有一段距離,但在獎忠壇公園至漢南洞的山坡上,另有過去修築的南小門,故為了便於區分,將之稱為水口門。此外,水口門實際上又與西側的西小門被當做屍軀門使用,都城內的葬禮行列在向東行進時,往往由此通過。壬辰倭亂時,都城與宮殿皆遭到破壞,光熙門亦然。依肅宗時的記錄所載,南小門與光熙門的位置被混為一談,城門地基與軍營位置亦難以確認,可見都城遭嚴重破壞後,並未重新修築。於肅宗37年(西元1711年),都城重新修築完成後的次年,光熙門終於開始重建,水口門被重新堆砌,門樓也一併修築。由於水口門被嚴重破壞,石造建築被重新改修,而因耗時甚久,將管轄西大門地區的衙門之木材搬至敦義門(西大門)建成門樓,在城門修築完成後,究竟門樓於何時重建完成不得而知。但在肅宗45年(西元1719年),據史冊所載,當時代理政事的世子同意為光熙門題匾額並將之懸掛於門樓,而英祖時重建都城門樓,光熙門並未在重建名單之列。被判定約在西元1759年左右繪成的《都城圖》,依當時有無門樓的實際情形描繪,水口門的門樓亦被繪出。由此可以推定,光熙門的門樓於肅宗時即已重建完成。在日帝強佔期,因鋪設電車軌道而將首爾城郭拆除,光熙門僅留下城門與城樓。在南北韓戰爭時,門樓再次遭到破壞,直到1975年,因城門位於道路正中央,被遷至原址南側15m處,且開始復原工程。光熙門曾經歷許多歷史事件,仁祖2年(西元1624年)李适之亂發生後,李适即藉由此門逃出都城,而丙子胡亂(西元1636年)時,君王仁祖亦自此門退往南漢山城。朝鮮時代日本的使臣自玉水洞豆毛浦渡口渡過漢江,亦是經由光熙門前往位於仁峴洞的日本使臣專用驛館東平館。光熙門的城門與首爾城郭的其他小門相同,皆採用長方形的武沙石做為城樓基石層層構築,再於城門的中間設置前後拱門與通道,最後再於其上建築門樓。整體石造建築高6m,寬7.98m,外側拱門高4.18m,寬4.58m,內側拱門高4.68m,寬5.18m,而拱門內部通道寬5.16m,拱門臺石高2m。門樓屋宇為正面3間、側面2間的初翼工系單層廡殿頂,在四角礎石上立起柱子,於屋脊上設置神像,並僅於地板中間鋪設長板廊。門樓外側四方為未設槍眼,高1.02m、長達62km的石造女牆,左右內側則設有登城階梯與小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