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尙南道(巨濟市)

太和江為橫貫蔚山中心的江,繞過火龍淵彎道,經過鶴城,留下水三山之名,是蔚山唯一流向東海的河流。東西約36㎢、南北28㎢的流域其大部分形成山岳地帶,江的兩邊與下游有肥沃的平原,成為今日蔚山市民重要的水源。 為蔚山太和橋與三湖橋間太和江兩邊形成的竹田,長達4km(寬20~30m),稱之為太和江10里竹田。此竹田因日據時期洪水常氾濫的關係,農耕地深受其害,居民們為防止洪水而栽種竹子,而沙灘上的樹木也變成今日的10里竹田。 蔚山市於2011年5月完成大規模的工程,‘太和江大公園草花園區’開幕,總共16萬㎡的腹地上罌粟、矢車菊、清麥、金雞菊、滿天星等7種,6千餘萬朵的春花綻放,形成一片花海景象,為單一規模全國最大水邊花草園區。


首爾(蘆原區)

水落山和道峰山之秀美山巒如屏風般環繞四周。本店招牌菜雜烤牛肉選用100%純國產牛肉,在外腹橫肌、厚隔膜、腹肉、肩胛肉、板腱以及最佳部位排骨等部位中精選當天最新鮮美味部位製成而成。


慶尙北道(安東市)

位於慶尚北道安東市臥龍面中佳邱里的安東壩為多功能水壩,也是洛東江水系的第一座水壩。為減少每年洛東江下游例行性的洪水災害,並確保農工業用水與生活用水的足夠,於1971年4月動工,並於1976年10月全面竣工。


首爾(中區) , 市廳・光化門 

農業博物館最早於1987年開館,而後於2005年7月重新開館。館內設有農業歷史館、農業生活館、農業宣傳館等3個展覽室,展出包含2,000餘件農耕文物,以及 猶如將農村田野原封不動搬入館內的水田與旱田、傳統農家與市集的樣貌、農業遺蹟等,生動地以立體模擬空間進行展覽。


忠清南道(公州市)

公山城位於公州市,是百濟(234-678)時的山城。城牆長約2.5公里,一般有兩條環游山城的路綫。一是從停車場出發,經西門的錦西樓再沿著水泥鋪成的小道遊覽;另一是從小道左轉而上,在城牆上游覽。 散步的小道經過專門整修,行走時很安全。城牆上的路雖然崎嶇狹窄,但可以欣賞到錦江江畔的景色。走上小道最先看見的是山城村莊前的拱北樓。從拱北樓往前,經過一個小山頭便來到了建於世祖4年(1458年)的靈隱寺。 寺廟旁還有挽河樓和荷花池。這裡不僅濃縮了公山城最美的景色,也同樣可以欣賞到錦江的美景。沿小道而上就是公山城最大的樓閣-臨流閣,這裡雖然位於將錦江美景盡收眼底的地勢,卻因爲樹木的遮擋而不能讓遊客如願。如今的公山城融歷史與文化於一身,具有較高的遊覽價值。 而優美的錦江風景和幽靜的漫步小道也是遊客旅遊時不容錯過的部分。若想走遍總長約3公里,高約110公尺的城牆,全程約需2小時30分鐘。


()

若是想要了解我們生活中必需的石油是透過怎樣的過程生產出來的,可以參觀韓國能源以及化學產業的搖籃─Complex的現場,學習石油以及石化的相關知識,以及認識擁有世界級水準的設施的SK能源蔚山Complex的實際作業現場。目前SK能源蔚山Complex工廠以一般民眾以及學生為對象,舉辦參觀見習活動。


首爾(江南區)

位於首爾特別市三成(會展中心)站附近的韓國料理專門店。能享用各式各樣的韓國料理。主打菜品是韓食。


濟州道(西歸浦市) , 旧济州

翁渡瀑布若有似無地隱匿在森林之中,在大雨過後便會形成壯觀的瀑布,翁渡瀑布高 50m,和周圍的岩壁相融入,形成一幅美麗的風景。 這樣的美景讓翁渡瀑布被歸為西歸浦70景之一。


京畿道(坡州市) , 坡州(heyri村)

位於坡州的長陵是文化保存管理上不公開的文化財,為朝鮮第16代王仁祖(1595-1649,在位期間1623-1649)與其王妃仁烈王后(1594-1635)的陵寢。仁祖是光海君時期經由仁祖反正(1623年)登上王位,歷經丁卯胡亂(1627年)與丙子胡亂(1636年)等考驗,於1649年在昌德宮大造殿離開人世。


忠清南道(扶餘郡)

聖興山城是為了守護百濟首都熊津城和泗沘城,興建於錦江下游附近的石城。站在山頂上可以將江景邑的錦江下游一帶美景進收眼底,於百濟東城王23年(501)衛士佐平白加所興建,當時此地為加林郡,因此曾被稱為加林城。依據『三國史記』記載,建造此城的白加將東城王困於此地,不滿欲叛亂而將東城王殺害致死的地方,武寧王登上王位後才平定此事並處死白加。從衛士佐平此事看來,就可以得知此作山城在攻略上的重要性。城的型態主要是在山頂上圓環式部署成馬鞍形態,結合石材及泥土一塊築城的。還有城內的南、西、北門、軍倉及水井三地用石材築城的保衛性堡壘。此外,也為百濟復興運動軍的據點,663年當時攻擊此地的劉仁軌就評斷此地險峻堅固,是個非常難以攻間的要塞地。高麗初期庾黔弼和甄萱在此對決而讓此地成為貧民的集散地,因此庾黔弼將軍在此貧民救濟,也設祠堂,每年會固定舉行祭祀。這座城是百濟時期興建的城當中唯一可以確定年代的,是得知昔日地名的重要遺跡。比起錦江北岸百濟時期的土築山城,石築的馬鞍形山城,以及南、西、北門、軍倉及水井,更具有堡壘的保衛作用。城的型態為馬鞍形,城牆約高3∼4公尺,土築方式是在外牆一部分用花崗岩大致以水平方向堆疊築成,只有東牆是由全土築建成。一部分內部用泥土填滿,外牆用石築的內托建築方式,因此被挖掘的地區就自然而然的成為了壕溝。為了堅固西側城璧的石築部分,在基礎上比其他城牆大約厚1.5公尺左右,土築部份主要是依照山陵線去築城的。主要城門南門的寬度4公尺,至今仍殘留其基石。城內的內部為約600餘坪的平坦臺地,從在此設置的將臺看來,就可以推測此地為重要的軍略要地。城的東牆內側可見到一口沿用至今的水井。在南門前的土城山有個環狀約200公尺的堡壘,另外還有個附屬在此的小堡壘。由此可推知百濟大大小小山城的獨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