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尙北道(慶州市)

2017 貞洞劇場-慶州世界文化博覽會聯合策劃演出《Basilla》 隆重歸來! - 貞洞劇場慶州品牌演出升級《新羅:Basilla》 一千年的歷史,新羅王國被隱藏的故事 只有在慶州才能看到的唯一精彩演出 -      隆重歸來的2016年貞洞劇場慶州品牌演出《新羅:Basilla》  只有在慶州才能看到的唯一精彩演出    (財)貞洞劇場(劇場長在慶州世界文化博覽會文化中心音樂廳上演了慶州品牌演出【SILLA】的升級版《Basilla》。於2015年首演的《Basilla》,以歷史內容改編,創作波斯史詩《Kush Nama》故事的作品,其故事情節扣人心弦,很有吸引力,以新的舞台技巧表現黃金帝國波斯和黃金國度新羅的華麗文化之邂逅,同時得到了觀眾的一致好評。2016年通過升級,舞蹈更加穩重,影像表現技術更精致,給戲劇音樂補充敘述性,舞台效果更強烈,隆重歸來。 貞洞劇場從2011年起為振興地區文化旅遊事業,為了正式拉開傳統演出事業的專用劇場時代,推出慶州      品牌演出【SILLA】,在地方城市展現高完成度的傳統創作演出,同時在文化·旅遊市場提出代表慶州之歷史      和文化的未來型表演觀光內容,結果在2015年累計觀眾超過20萬人次,鞏固了作為慶州代表品牌公演之      地位。     此外,通過升級,補充優雅的舞台表現和充滿藝術性的表演,作為“藝術性高,看點豐富的演出”,試圖突出與地方常設演出的差異化。藝術性高的舞蹈能展現故事,舞台服飾及道具直接再現新羅和波斯的華麗文化,影像和照明超越實際和虛擬世界,傳達故事的音樂敘述性等,更華麗、更扣人心弦的因素將使此演出更上一層樓。 長達1500年隱藏的新羅的秘密被揭開,貞洞劇場慶州品牌演出《Basilla》將成為代表慶州的地區常設演出。      歷史故事與想像力相遇,重新完成的世界 “Silla” 1500年隱藏的新羅的秘密,以現代感重新诠釋。 《Basilla》基於古代波斯口傳史詩《Kush Nama》,講述了沿著絲綢之路從波斯到新羅的文明之間的邂逅、波斯王子和新羅公主的愛情和保衛兩國的英雄之歷史。《Kush Nama》描述了波斯薩珊(Sasan)王朝滅亡後 “Abtin"王子和他的兒子“Faridun”的故事。當時波斯人把新羅認為是一個烏托邦, 因此稱之為“Basilla”,波斯語“Basilla”的意思是“更好的新羅”。基於原作《Kush Nama》出發的演出在1500年前歷史故事基礎上結合想像力,以共10個章節的精彩表演完美再現。 組成《Basilla》的10個章節的主題包括啓航、愛情、離別、對決、誕生、複仇、血月亮、大戰爭。表現各個主題的10個章節在全體故事範圍內相互有機連接。按各個主題展示空間的變化、舞台表演、音樂的變化,無時無刻為觀眾帶來極致的視聽盛宴。 波斯和新羅,通過空間背景的轉換,兩國華麗文化以舞蹈和舞台設計精美再現。波斯王子Abtin在航海中碰到風浪,在此場面中的狂風暴雨和驚濤駭浪以寫實的影像技術逼真呈現,給舞台增添了壯麗奇觀之氣勢,應用“懸吊技術”和“照明裝置”也是組成演出主要場面的重要因素之一,失重狀態中的身體表現使觀眾感覺到了神秘感和奇幻性。  以韓國舞蹈為主追求現代化的美麗編舞,在世界各國樂器中增加韓國傳統節拍編制的全新音樂,表現文化交流活躍的新羅的舞台,反映新羅和波斯色彩的華麗服飾和時代特徵的道具,使《Basilla》的看點更豐富,更精彩。 尤其,編舞家Kim Yoonsoo功不可沒,因為舞劇很難傳達故事,但他以細致具體的編舞結構,讓任何人都能看懂。以國樂作曲家聞名的Hwang Hojun給戲劇的敘事和舞蹈演員的肢體語言賦予了戲劇性。至於戲劇音樂,在新羅和波斯分別使用自己國家的傳統樂器表現不同空間,按照劇情和人物的內在情緒妥善安排,提高了對觀眾的吸引力。    貞洞劇場慶州品牌演出《Basilla》將歷史故事和想像力結合,加上精致舞台的表現技術,完成現代式“表演”。很有吸引力的故事、壯麗的舞台、充滿感動的此次演出使人對韓國前所未有的“秀”門類“表演”更加期待。  


慶尙北道(安東市)

雲興洞五層磚塔建於統一新羅[AD654∼935]時期,是一座用長27.5公分、寬12.5公分、厚6公分的無花紋磚石壘砌而成的高8.35公尺的磚塔。塔原高7層,1598年壬辰倭亂[1592~1598間日本兩次入侵韓國引發的戰爭]時金銅塔尖部分遺失,韓戰時又部分受損。現存的磚塔修復於1962年。據說磚塔所在位置原是法林寺的舊址,距離塔西5M處的棟竿支柱就是最好的證明。從磚塔每層供放佛像的神龕和塔頂的瓦片上還能看出磚塔前風行一時的木塔的影子。磚塔的2層南面花崗岩基石上刻有兩具仁王(佛教中的守門神)像,爲整座磚塔更添了幾分美感。東部洞五層塔位於安東火車站廣場左側的停車場內,1963年1月21日被指定爲第56號寶物。


大田廣域市(大德區)

宋俊吉先生在48歲時,將自己在孝宗4年(1653年)所建立的別堂建築一部分改為公園綠地。公園後方山林自然環境和同春堂一帶相互融合景色秀麗,現在受到東部地區居民的歡迎,使用率更逐漸增加。同春堂是朝鮮孝宗時期,原是大司憲、吏曹判書、兵曹判書的同春堂宋俊吉先生(西元1606∼1672年) 的別堂,在1963年被指定為第209號寶物。四季如春的同春堂取名自俊吉先生的號,掛在門上的字牌是在俊吉先生過世第六年,即肅宗4年(西元1678年)由龍庵宋時烈先生所刻寫的。公園內有三座蓮花池、民俗鞦韆、八角亭及洗手間、簡易運動器材、長椅、飲水臺等多種設施。另外這裡每年都會舉辦多項文化活動,像是原在4月份舉行的同春堂文化節,自2011年起改至10月舉行,已轉型為市民一起同樂的慶典。同春堂文化節活動包括同春堂儒學學術研討會、崇慕祭禮、揮毫大會、漢詩賽詩會、投壺遊戲及傳統鞦韆遊戲等,藉由活動來緬懷遠離故鄉求學的同春堂宋俊吉先生過人的學風及品格,也加強居民間的溝通交流,達成和諧融洽的氣氛。


慶尙北道(慶州市)

良洞村位於雪蒼山主峰相連的山脊與溪谷間,村內由多間傳統韓屋、草家屋及連綿一片的茂盛樹林所組成。此外在200年前名門世家榮耀先祖們的生活面貌仍流傳至今,古屋也保存約54戶左右,能一眼看盡朝鮮時代中期各種韓屋具有的傳統構造。行前需事先掌握村內地理位置、探訪路線及簡單了解文化財地理位置,方便旅遊也能順便了解韓國文化。2010年7月31日安東河回村與慶州良洞村合併為韓國歷史村一同列入UNESCO世界文化遺產。兩村暨石窟庵、佛國寺、海印寺藏經版殿、宗廟、昌德宮、水原華城、慶州歷史遺址區、支石墓遺址、濟州火山島嶼熔岩洞窟、朝鮮王陵之後,成為第10個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韓國古蹟。良洞村有多個韓國重要文化財產:▶國寶1件-通鑑續編(283號),▶寶物4件-無笙堂(411號)、香壇(412號)、觀稼亭(442號)及孫昭影幀(1216號)▶重要民俗資料12件-書百堂(23號)、樂善堂(73號)、沙湖堂(74號)、賞春軒(75號)、謹庵古宅(76號)、杜谷古宅(77號)、守拙堂(78號)、二香亭(79號)、水雲亭(80號)、心水亭(81號)、安樂亭(82號)及講學堂(83號)▶慶尚北道指定文化財7件▶有形文化財-敵愾功臣論賞錄券(13號)、孫昭先生分財記(14號)▶紀念物-良洞香樹(8號)▶民俗資料-對聖軒(34號)▶文化財資料-孫宗老旌忠碑閣(261號)▶鄉土文化財-慶山書堂、杜谷影堂


濟州道(濟州市) , 新济州

有什麼素材用來表現怪物最自然呢?雖然靠混合泥土建立骨架所完成的塑像也是作品,但泥土加上斷裂的鐵鍬、除去寒冷的暖爐筒、掃把、老松樹、有一個一個洞的玄武岩等偶然出現的獨創性作品更吸引人。親身體驗1998年起從企劃到設計、開發市場等專門設計師7年間直接手製的2,300個妖怪表情後,再利用奇特的想像力製造出屬於自己的妖怪,妖怪公園內有類似這樣的各種活動。跳舞的妖怪、唱歌的妖怪、塑像與活用音響、照明、影像的3次元表演等,以妖怪為主題的專門主題公園內充滿各種動感的視覺饗宴與活動。夏季夜間開放時,白天提供欣賞的建築與塑像都會成為活動的主角。夜晚活用妖怪的特性,在塑像、建築物的眼睛及周圍設置照明,並以石頭、星星影像等自然主題的影音讓妖怪公園呈現完全不同的樣貌。各式各樣的活動與公演相互結合,帶來慶典氛圍的演出。只有妖怪公園能感受到的特色與美麗星星之旅,適合與親愛的家人、戀人一同前來遊玩。


濟州道(濟州市) , 济州岛东部

常松Parktel位於濟州市老衡洞,為一座白色大理石建築,現代風格濃厚。酒店內部整潔,客房舒適。客房有多種類型,內部裝修延續外部現代風格。櫃檯隨時備有濟州旅遊指南,方便遊客使用。飯店距離機場不到 5 分鐘距離,位置優越。而且位於新濟州,交通便利,尤其適於差旅人士或遊客住宿。有專車可達濟州機場。


濟州道(濟州市) , 济州岛西部

濟州偶來第14路線是從楮旨村會館開始,經過田間小路、森林、無名川散步道、仙人掌群聚地、海女豆棲息地,甕浦浦口,最後達到翰林港碼頭,共19km的徒步路線,路線相對較長,途中會經過林道和石頭路。


慶尙南道(統營市)

李舜臣公園為建於望日峰山麓的閑山大捷紀念公園,2008年2月1日起改名為李舜臣公園,公園內部設有李舜臣將軍銅像、觀景平臺、散步道、傳統文化館、鶴翼亭、草地廣場、停車場等


全羅北道(高敞郡)

高敞支石墓博物館展示青銅器時代各種文化遺物和生活樣貌,以及世界的支石墓文化。常設展示館以觀覽資訊和象徵展示空間構成。把主題展示室的展覽內容壓縮,以象徵展示的方式,引起參觀者的關心及興趣。代表性象徵展示品旁設有諮詢櫃台及資料搜尋系統,提供參觀者照片資料進而深入了解。展示館3樓設有體驗空間,提供生火、岩刻畫、搭建支石墓等活動體驗。另外可以在穴居原型,以1:1的比例建造成的模型前照相留念。展示館外部寬廣的戶外空間設有高敞青銅器時代的人類生活型態體驗等主題空間。另外也提供可以充分展現先史人類生活樣貌的先史村,以及嘗試搬動支石墓石頭的體驗庭院和展示代表性墓石樣式的展示庭院等多樣設施。


全羅北道(益山市)

王宮里遺跡是從1989年起,花費20年的時間挖掘考察的結果。可以確定這裡在西元600年到640年間為百濟武王時期建立的王宮,後來王宮的重要建築坍塌毀損,而於原址上建造了寺廟。在王宮里遺跡內可以找到韓國古代王宮裡最早出現的外郭城牆,還有王處裡政事、執行儀式的正殿等14個建築遺址,以及百濟最好的庭園遺址與生產陶瓷器的工坊、韓國最早的衛生設施-大型洗手間遺址等。對於掌握王宮的修築過程與王宮內生活的情形,皆為非常重要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