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朝鮮孝宗4年(1653年)曾在月尾島上設置行宮外,一直到朝鮮末期都沒有與月尾島有關的歷史紀錄。行宮的位置據說是在東部海岸被稱為臨海寺址的地方,現今已無法確認是否屬實。1920年代後半至1930年代間為月尾島遊園地的全盛時期,當時不分朝鮮或日本人,月尾島的名聲幾乎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1989年7月建構文化大街之後,因做為文化藝術、見面交換與表演遊樂的場地而開始受到矚目,彷彿只要提到仁川就會想起月尾島般遠近馳名。假日從各地湧入此地的人潮將近數十萬,咖啡廳、生魚片屋等日漸增多,可吹著涼爽的海風,隨心所欲選擇符合自身口味的美食。
因變化而逐漸變成不像是島的的月尾島周長4m,位於仁川前海1km處,現今逐漸成為仁川市民或附近民眾的休憩空間。退潮時不會有大面積的沙灘露出水面,隨時都能享受戲水的樂趣。因周邊有52間可品嘗西海岸獨特風味的生魚片店,令前來的外國遊客垂涎三尺。文化大街是特別為了遊客建構的區域,設置有‘相遇交換區’、‘文化藝術區’與舉辦各種公演的‘表演區’等。除了謀求使用者的便利之外,同時倡導市民文化意識並貢獻於地方藝術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