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原華城是朝鮮(1392-1910年)後期建於京畿道水原市內的邑城。水原城的軸城於朝鮮第22代王正祖18年即1794年開工,1796年完工,是爲了向父親莊獻世子表示孝心以及顯示經濟實力而建造的新城市。水原華城城牆全長5,700m,安裝了各種在其他城內看不到的軍事設施。城牆上面有多個射擊口,可以既掩護自身,又能監視和攻擊敵人。東西南北四個方面都有城門,北門稱長安門,南門稱八達門,東門稱蒼龍門,西門稱華西門。水原城內還有小溪流經,小溪與城牆相遇處則設置了水門,共有7個拱形水門可供小溪流過,其上修建了名叫華虹門的樓閣。華城建設時參考了實學家柳馨遠(1622~1673年)和丁若鏞(1762~1836年)的意見,並以此爲設計的基本方針,被認爲是韓國城牆中最科學的城牆。特別是修建城牆時同時使用了石材和磚塊,其結構既能防禦敵人的弓箭和長槍,也能向敵人開槍發炮,可謂十分優秀。此外丁若鏞發明的起重機使用了多個滑輪,只需花費一點力氣,就能搬動沉重的石頭,大大提高了工程的效率。水原華城在長久的歲月中城牆多處損傷,韓戰時更有許多設施遭到破壞,1975年至1979年又重新恢復原樣。但是從八達門到東南角樓的491m卻未能恢復。水原華城於1963年1月被指定爲第3號史蹟,1997年12月與昌德宮一起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産。而在華城也進行各式各樣的常設公演,每年秋天更舉辦水原華城文化節,使水原華城更廣為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