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原道(東海市)

墨湖港是1941年8月11日開港, 主要是作為無煙炭的貿易港口, 而後發展為漁港。墨湖燈塔於1963年6月8日建立, 保護船隻安全靠岸。位在海拔高度67公尺的墨湖燈塔是以鋼筋水泥建造的白色圓柱型燈塔, 高12公尺, 內部有兩層樓的結構。 附近更有座春天盛開迎春花, 夜晚照亮海邊的小公園, 公園附近有座小的海洋水產宣傳館, 可以了解海洋水產的變遷史, 提供給前來小公園的遊客及當地居民一個舒適的休憩景點。墨湖燈塔小公園是1968年鄭韶永導演的電影作品"即使恨,也要再愛一次"的主要拍攝地點, 為做紀念, 2003年5月在此設立了"電影的故鄉"紀念碑。墨湖燈塔位於墨湖地區海邊最高的位置, 讓海上船隻得以識別, 2003年10月設置了韓國開發的鏡片, 迴轉式的大型燈光在42公里外都可以看得見。 * 正式點燈日 - 1963年6月8日 * 構造 - 白色圓形水泥建築(12m) * 燈光 - 纖白光10秒1纖光(FlW10s) * 特色 - 位在江原道東海岸最大港灣墨湖港, 標示海岸線.


慶尙南道(山淸郡)

智異山與金剛山、漢拏山並稱為三神山,是新羅五嶽中的南嶽,傳說就算是愚人只要在這裡留宿過,就可以變身成為智者,因此被稱為智異山。智異山好似沿著北韓邊境白頭山脈的山勢,順著韓半島一路南下在此形成的山,所以又被叫做頭流山。另有一名叫做方丈山,是借佛教中得道高僧的居所”方丈”為名。智異山國立公園成立於1967年12月29日,是韓國第一個成立的國立公園,包含了慶尚南道的河東郡、山清郡、咸陽郡與全羅南道的求禮郡與全羅北道的南原市,共三道5市(郡)與15個邑(面)的範圍。總面積為440,517平方公里,如果展開為平面則佔地超過1億3千坪。是雞龍山國立公園的7倍、汝夷島的52倍,在20個國立公園中,陸地面積最大的。智異山擁有韓國國內第二高峰──天王峰(1915.4m),以及帝釋峰(1,806m)、盤若峰(1732m)、老姑壇(1507m)等10多個高山峻嶺,從天王峰到老姑壇的主山勢全長25.5公里,智異山的總周長也高達320公里。自天王峰發源的泉水形成了七仙溪谷、蛇骨溪谷、大源寺溪谷等無數的溪谷,以及佛日瀑布、九龍瀑布、龍湫瀑布等傲人的自然景觀,其壯闊的美景亦不負智異山身為名山的盛名。此外,在天王峰也有華嚴寺、雙磎寺、燕谷寺、大源寺、實相寺等寺院與文化財,在在見證了韓國佛教的興盛。智異山有許多的動植物,也可以說是一座生命之山。從天王峰到老姑壇的主山線,一路共15餘個山峰與谷地,裡面生存了245種的木本植物、579種的草本植物,15科共41種的哺乳類、39科共165種的鳥類,以及215種的昆蟲類。 在智異山發源的河水有德川江、臨川河、黃川江等,海拔1千公尺以上的山峰有20多個,小岳有15個。另外智異山所噴出的山泉水、有命名的展望台、與大石塊各有50多個。磨耶姑與般若道士、乎野與蓮真等傳說故事中的背景,充滿神仙傳說的智異山, 以往曾經有過同時建有350多座寺院的紀錄,國寶有7件,國家珍寶有26件,加上其他地方文化財與主要遺跡,不需一件一件細數,智異山就是充滿了寶藏,言語無法形容。


仁川(翁津郡)

信島位在仁川廣域市西北方14km、江華島南方5km、最高峰為九峰山(178.4m),面積6.92㎢,海岸線長16.1km。信島的名稱據說是因為島上的居民都相當誠信淳樸,因而稱作信島。這裡產有真鹽。 在九峰山山頂上可以看到永宗島等黃海的島嶼,1992年與矢島之間建造了長579m的連島橋。島的北邊與南邊2個隆起的山地,西南部有個大灣口,島周圍有廣闊的海浦地。耕地面積相較其他島嶼較為遼闊,島民大部分都從事農業。海邊可以抓到大量的彈塗魚·蛤蠣等,當地也產有相當美味的葡萄。東邊有坪村、西南邊有皐南里、西南海岸有九老池等村落,都是以漁業維生。信島與矢島、茅島一樣都是黃嘴白鷺(Swinhoe's Egret)與黑尾海鷗(Black-Tailed Gull)等稀有動物的棲息地。


釜山廣域市(金井區)

最大的山城-金井山城被指定為史蹟第215號的金井山城,位於白頭大幹的尾端邊緣。釜山的金井山在新羅文武王在位時期,由創建古廟梵魚寺的高僧義湘大師建立完成。位於東萊溫泉場西北邊的金井山(801.5m)頂峰的金井山城是東萊府、梁山及機張避難兼抗戰之地,全長有17,377公尺、城墻高達1.5~3公尺、面積約為8,213平方公里,是韓國最大的山城。由於無法確切知道築城年代,只能以位置及規模等來推測是在三國時代建築完成的。需要維修管理的金井山城日帝侵占時期(1940年)山城受到嚴重毀損,荒無人煙。1971年國家將其指定爲史蹟,並在2年內時間復原東、西、南門,而後更增加許多修復的工作。現有四個門樓及四個觀景台,另外還有從金剛公園到金井山山頂的纜車和修鍊院及山莊等設施。每天都會有很多登山客、遊客及學生造訪金井山城這個自然休憩處,但也因此人為因素造成的破壞逐漸增加,暴風雨等自然災害也使金井山城受到不少的毀損,如今每年都有持續在進行復修的工作,山城的維持管理變得更為重要。 


濟州道(西歸浦市) , 旧济州

西歸浦自然休養林貫穿漢拏山西側,為連接濟州市與西歸浦市中文觀光園區的1100公路東側旅遊路線中心。 園內擁有多種暖帶、溫帶、寒帶樹種,由樹齡約50多年的濃密扁柏林所形成的山林浴場。林中更棲息著山雞、獐子等稀有動植物。擁有最新設施的休養林館、戲水設施與能享受山林浴的散步小徑為此處的優點。 此外,還設有觀景臺,能眺望濟州世界盃體育場、濟州國際會展中心等廣達3,562㎡的中文觀光園區。


慶尙北道(安東市)

* 緬懷退溪李滉的書院-陶山書院 *陶山書院是為了追思退溪李滉(1501-1570)的學問與德行,於1574年(宣祖7年)建於慶尚北道安東市陶山面土溪里。朝鮮中期的性理學大師退溪李滉,於1561年建造了陶山書堂及隴雲精舍,並在這裡休養心性與研究學問。為了國家的百年大計,透過講課來培養人才,為人才輩出的私學泉源,就如同現今私立學校一般的教育殿堂。* 關於陶山書堂與陶山書院 *書院的建築物整體看起來非常簡潔樸素,能充分反映出效法退溪品格及學問的儒者姿態。從建築構造上來看,大致可分為陶山書堂及陶山書院。陶山書堂為退溪先生的住所,亦為教導弟子之處,而陶山書院則是退溪過世後所增建的祠堂與書院。陶山書堂建於1561年(明宗16年),是退溪先生返鄉後,為了研究學問與栽培後生晚輩而建,是書院內歷史最悠久的建築,據說是由退溪先生親自設計建造的,當時一併建造了做為儒生們宿舍的隴雲精舍及下庫直舍。退溪過世4年後的1574年,為了追思並繼承退溪先生的學問,弟子們與儒生們合力在陶山書堂後方建立了陶山書院。隔年1575年,宣祖御賜了韓石峯親筆所寫的“陶山書院”匾額,而成為賜額書院。1969年正式被指定為史蹟第170號,用以追慕先生的學問思想及宣揚愛國精神。


慶尙南道(南海郡)

神佛山郡立公園位在蔚州郡上北面與三南面一帶,面積達11.66㎢。神佛山具有嶺南主峰該有的雄偉壯闊,景觀尤其美麗。登上山頂後還能感受到雄壯以外的舒適感。與肝月山、靈鷲山之間規劃有登山路線,登山客的足跡不曾間斷。 神佛山山頂附近有山城,山頂的高原芒草原風光也相當壯觀。神佛山也有深遂 的溪谷,從雲朵相伴的丹照峰流下的溪水形成瀑布,從端雅的絕壁上落下的瀑布絕景讓觀看的人感到心裡一陣舒暢,這正是神佛山有名的‘虹流瀑布’。 另外,附近還有‘登億溫泉’,具有大規模溫泉及娛樂設施,登山後可以來此洗除身上的汗水及疲勞,附近還有許多各式餐廳及豐盛的佳餚。


江原道(太白市)

曾為國家產業原動力的煤炭,為韓國唯一的賦存能源資源,對國民生活的燃料供給與國家經濟發展有著極大的貢獻。現代物質文明的發展與清淨資源的一般化,減少對於煤炭的需求,依據政府煤炭產業合理化政策,煤炭逐漸沒落,其重要性亦逐漸消失。把過去煤炭產業的變遷與地下資源開發史等,匯聚一地,有系統一目了然地展示,喚起我們對於煤炭的記憶,並活用成歷史教育的學習場。


仁川(江華郡) , 江華島

江華島南邊的江華里至東幕里之間的海岸道路,可以說是數一數二的海灘名勝。只要將車子停在路邊或是附近餐廳的停車場,就可以輕鬆地欣賞日落的美景。在分五里墩臺俯瞰海岸線,或是在席毛島、長串敦臺的砲口觀賞日落,更是不可錯過的重點行程。呈現弓形的海灣退潮之後,就會形成無邊無際的廣大泥灘。遊客在此可以體驗挖貝類、海螺、青蛤,或是捕捉大眼蟹等各式各樣的泥灘生物,也可以讓小朋友進行泥灘體驗。隨著2002年時,連接江華南部與金浦的草芝大橋的開通,前往東幕海水浴場遊玩的旅客也逐漸增加。>> 前往確認潮汐表


忠清南道(靑陽郡)

* 青陽的代表名勝-七甲山道立公園 * 七甲山(561m)是由大大小小的山峰與溪谷所組成,保有原始的茂密自然森林。1973年3月6日被指定為道立公園,面積32.542㎢,由三面連接而成。主要名勝有山頂、九十九谷、七甲山莊(崔益鉉銅像、七甲山歌曲雕刻品等)、長丞公園、天庄湖、長谷寺、定慧寺、自然休養林、道林寺址、兜率城等。 七甲山的四季變化非常明顯,春天以寺廟與櫻花的端莊優雅姿態為傲、夏天的天然森林讓現代人的身心獲得安定、秋天滿山火紅的楓葉、秋天雪景讓人有來到天上世界的錯覺,四季都帶給登山客們不同的獨特感受。七甲山共有7個登山步道,各自有不同的特性,可以依據個人需求選擇相對應的登山路線,因此遊客不斷增加。另外,歌曲《七甲山》也是一般韓國人非常熟悉的歌。 * 七甲山的由來 * 韓國民族從以前起就崇仰天與山,百濟時期以此山為泗沘城正北方的鎮山而舉行神聖的祭天儀式。所以山的名稱取自萬物生成七大根源的七字,與擁有萌芽之意的甲字來代表生命起源,尊稱為七甲山,另外還有七個將帥出於此風水名山之說。位於忠清南道中央的七甲山東邊有兜率城址(泗沘城)與道林寺址、南邊有金剛寺址與天葬臺、西南方的定慧寺、西邊的長谷寺,全部都是裝載著百濟人靈魂的千年史蹟遺址。 1973年3月指定為道立公園,《七甲山》這首歌也成為現在韓國人民愛唱的歌曲之一,似乎又將瀰漫著百濟人靈與魂的七甲山再次當作聖山來敬仰。七甲山的名稱原本以七岳山聞名,韓國名山大部分都擁有「岳(嶽)」字,例如雪嶽山、冠岳山、月岳山等。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東國輿地勝覽卷紙18的定山縣山川篇中寫道「七甲山 左縣西十六里有古城其號 慈悲城: 又見 靑陽縣 - 七甲山」,是指縣西邊16里處名為「慈悲城(泗沘城)」的古城遺址,另又有別名叫兜率城。寺廟周邊有城牆圍繞是全韓國很稀有的現象,依據傳下來的說法,有一說解釋寺廟為百濟王子或王族受教育的地方,也可以說此寺廟為國家重大寺廟或迎接外國使臣的三國時代佛教全盛期的遺跡。這裡最重要的是,建於百濟時代的兜率城與韓國新羅鄉歌中的「兜率」名稱一樣,兜率原為梵語的音譯,為知足、妙足之意,意指彌樂菩薩所在的天上淨土。 新羅琉璃王5年創作告一段落的兜率歌是三國時代詩歌中最早的定型詩,其中出現的「漆岳」就是現在七甲山的古名。隨後,百濟的首都定在扶餘,因山川崇拜思想而將名山大川的祭禮活動佔據國政很大的一塊,所以將全國信仰對象的七岳山之名改為具有佛家最高神性的名稱。即漆字改為「七」,七字代表天地萬物生成的「七元星君」或是猶如「七星」的風、水、和、火、見、識等名。「甲」字源自於天體運行原理的六十甲子裡基本的「甲」字。另有一說為俯瞰錦江上游之川的七位將軍出現時所呈現的甲字型是風水寶地,因此才會被稱為七甲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