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尙北道(慶州市)

奈勿王陵位於慶州鄉校的北方矮丘上,為一座巨大的圓形土墳。墳墓的底部周圍露出天然石塊的稜角,這點與武烈王陵的情況類同,因此可以推測出王陵裡另外設置了護石在其中。在《三國史記》中並無有關奈勿王埋葬之處的記錄,但在《三國遺事》中曾記載其埋葬於瞻星臺的西南方,與現址十分吻合,其和同期的早期王陵相較之下較具備規模。 保護區域 1萬2818平方公尺、底部直徑2.2公尺、高度5.3公尺


慶尙北道(慶州市)

慶州拜洞三陵是新羅第8代阿達羅王、第53代神德王、第54代景明王的陵墓,因三個陵墓集中在同一處,而被合稱三陵。 第一座王陵為新羅第8代阿達羅王(在位期間154~184)之墓,阿達羅王曾在百濟入侵抓走百姓時,出動軍隊並御駕親征,令百濟大為懼怕決定議和,並釋放俘虜們。古代的日本(倭國)也曾在阿達羅王任內派使臣前往新羅。陵墓規模為底圍58公尺,高5.4公尺,直徑18公尺。 第二座王陵為第53代君主神德王(在位期間 912~917,本名朴景暉)之墓,因前任君主孝恭王在沒有子嗣的狀態下辭世,百姓們便擁戴身為第49代憲康王女婿的神德王繼位。其在位期間曾受到甄萱(後百濟君主)和弓裔(泰封國君主)的入侵,並奮力抵抗敵軍。王陵的底圍為61公尺,高5.8公尺,直徑18公尺。神德王的陵墓曾兩次遭盜,1953年和1963年進行內部調查後,發現其陵墓為以碎石堆疊起來的橫穴式石室,與一般普遍認為是新羅墓葬形式代表的積石塚不同,可見經過統一新羅時期後,新羅的墓葬形式曾受北方高句麗古墳的影響。 第三座王陵為第54代君主景明王(在位期間917~927,朴昇英)之墓,景明王是神德王的兒子,曾與高麗太祖王建並肩作戰擊退了攻擊大耶城的甄萱。在位期間曾試圖與中國後唐建立外交關係卻功敗垂成。王陵的底圍為50公尺,高4.5公尺,直徑16公尺。


慶尙北道(慶州市)

位於慶尚北道慶州市民俗工藝村內的新羅歷史科學館,致力於研究慶州文化財的建築原理,並製作模型進行展示。 1樓展示室展有新羅王京圖、皇南大塚出土文物、南山遺跡復原圖等,而2樓展示室展出新羅金冠、百濟金冠、海印寺藏經版等,地下展示室則有石窟庵模型、八公山軍威三尊石窟等。位於頂樓的戶外展示區還展示了感恩寺址與瞻星臺等。 此外,新羅歷史科學館由於傾注心力分析文化財的構造與建築之美,研究將文物以科學的方法保存,因而備受關注。


慶尙北道(慶州市)

聖德大王神鐘是現今韓國流傳下來最大的鐘,高3.75公尺,底寬2.27公尺,厚11~25公分,重量於1997年經國立慶州博物館精密測算過後確定為18.9噸。這個鐘是新羅景德王為了讓世人稱頌其父聖德王的功績而製造,但沒能如期完成,最後是在其子惠恭王任內的西元771年完工,並被稱為聖德大王神鐘。又因一開始鐘被懸掛在奉德寺,也被稱為奉德寺鐘。另外,傳說當時為了造鐘將小孩投入熔爐鍛造,所以此鐘敲擊時常發出類似小孩哭聲的「emilre」聲,因此也被稱為emilre鐘。(後被證實只是謠傳) 在鐘的最上方有個協助發聲的音筒,這是韓國銅鐘才有的特殊構造。鐘的吊環──龍鈕是由龍頭的模樣刻製而成。在鐘的主體上,上下各有兩個環狀帶,帶上刻有花的紋路。而鐘的上部有四個方型區,裡頭各浮刻有九朵蓮花。在鐘的中部,共有兩個飛天仙女像,敲擊的部位-撞座設計為蓮花的模樣,另外還有兩處刻著此鐘的來歷。鐘的下延有幾處菱角,這種特別的設計成為聖德大王神鐘的特色。這個鐘是統一新羅經過各種淬煉,藝術達到全盛期時所製的鐘,其華麗的紋路及雕刻法足以代表整個時代。此外,保留在鐘體上1000多字的銘文,不論書寫的句子或雕刻手法都相當出色,經過一千三百餘年至今都未損壞,相信這個歷經千百年流傳下來的文化財,今後也一定會被妥善保存。


慶尙北道(慶州市)

被指定為史蹟第172號的五陵,是新羅初代王朴赫居世王與王妃閼英夫人、第2代王南解王、第3代王儒理王、第5代王婆娑王等四位朴氏王與一位王妃的陵墓,合稱五陵。五陵的東邊有供奉開國君王牌位的崇德殿,後方則完整保存了相傳為閼英夫人出生地的閼英井。


慶尙北道(慶山市)

位在八公山冠峰下的禪本寺是新羅炤知王13年時由極達和尚創建的寺廟,並於1614年由守廰大師重建,禪本寺裡的3層石塔與冠峰石造如來坐像分別被編列為地方有形文化財地115號與第431號寶物。據說若誠心向如來坐像許願的話,願望會實現。而此地最有名的就屬”八公山紗帽岩佛祖”,因此即使廟宇東方紗帽岩佛祖所在之處稍有些陡峭,但慕名而來的香客依舊不斷。”紗帽岩佛祖”是統一新羅石代的石佛坐像,高約4公尺,因為頭上有塊像斗笠依樣的板石,因此命名為紗帽岩。紗帽岩又被稱做藥師如來佛祖,當時教化東方淨琉璃世界的藥師如來實行菩薩道時設下了12個又大又神聖的願望,此後百姓便供奉它為佛祖。


慶尙北道(浦項市)

浦項站於1918年作為一般車站於北區大興洞營運,自2015年4月2日起,隨著KTX的通車,移至現在位於北區興海邑的新站,之後持續為成為浦項市與東海南部圈交通樞紐而努力。


慶尙北道(龜尾市)

  奇岩絕壁與美景的寶庫-金烏山道立公園金烏山(977m)屬於小白山脈的分支,山整體由極為陡峭的奇岩怪石組成,處處皆為壯觀的美景。1970年指定為道立公園,擁有觀光設施。山整體由石頭組成,極為陡峭的奇岩絕壁眾多,設置有直達山腳下大惠(鳴金)瀑布的纜車。 金烏山從以前起就屬於嶺南8景之一,1970年6月此山一帶被指定為道立公園後,設置有觀光設施,觀光客絡繹不絕。山頂附近有藥師庵,北邊山腰上有高39m的鳴金(大惠)瀑布與新羅僧侶道詵建造的海雲寺,除此之外還有道詵窟、磨崖菩薩立像等。觀光設施則有過了採薇亭後在上山入口處建造的1級觀光飯店,其上頭分歧點的海雲寺旁就架設有纜車,提供觀光客們便利。 金烏山的歷史與遺跡地 金烏山上有許多歷史悠久的古蹟、寺廟等,山頂上有藥師庵、磨崖菩薩立像,山腰處有海雲寺、道詵窟、大惠瀑布等名勝,山腳下則有為緬懷吉再先生心志而建的採薇亭,高麗時代稱其為南嵩山。 山上還有長約2km的山城,可以看出金烏山擁有天賜的軍事要塞地。高麗末期,附近居民入山躲避倭寇的掠奪,壬辰倭亂時建造了山城防禦倭寇。  


慶尙北道(慶州市)

供奉學者晦齋李彥迪先生(1491~1553),建於朝鮮宣祖5年(1572)的玉山書院,於宣祖7年時被正式定名。書院最為人稱道的美景,即為四周被紫玉山、道德山、華蓋山、舞鶴山環繞,兼有澄心臺、觀漁臺、洗心臺點綴的美麗自然勝景。整體有100餘間,規模龐大且名揚一時的玉山書院,不僅可供人追慕憑弔東方五賢之一李彥迪先生的學問與德性,此處亦妥善保存了包括被指定為寶物第525號的三國史記等共計866種、4,111冊的史蹟文物。


慶尙北道(龜尾市)

洛東江長506.17km、流域面積2萬3384.21㎢,為繼鴨綠江之後的韓國第二大江。起自江原太白咸白山(1,573m),上流部分以安東為中心,匯集了半邊川等多條支流,往西曲流後,在咸昌附近再次以向心狀流入乃城川、嶺江等支流,接著流路往南,在尚州南部與渭川、在善山附近與甘川、在大邱附近與琴湖江、在南旨附近與南江匯合後,流路轉東,在三浪津附近結合密陽江並往南流入南海。 洛東江意指「流淌於駕洛國(或稱伽倻)東側的江水」,過去曾是伽倻所在地的慶尚北道的高靈、尚州、善山、慶尚南道的陜川、宜寧、咸安、固城等地皆位於洛東江的西側,而從這些地區來看,洛東江則是位於東側。高麗時期所編撰的《三國遺史》中,將洛東江標示為「黃山津」或「伽倻津」,但在朝鮮初期的歷史地理誌《東國輿地勝覽》則將洛東江寫作「洛水」或「洛東江」,同時記載著:「洛東江位於尚州東側36里處」。18世紀由李肯翊所編寫的《燃藜室記述》中也寫道:「洛東江指尚州之東」,之後在金正浩的《大東輿地圖》中也標有「落東江」的名稱。由此可知,今日所使用的洛東江之名早在朝鮮初期便開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