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尙北道(盈德郡)

竹島山是一家位於盈德郡江口港大蟹街區路邊的螃蟹專賣店。店鋪的一樓設有大型水缸,內有各種大螃蟹和活魚,二樓設有大型玻璃窗,如瀑佈直流而下的水柱帶給人清涼之感。 該餐廳的招牌菜是清蒸大蟹和天然生魚片,在吃完蟹肉後,品嘗下蟹籽炒飯和辣味螃蟹湯,味道堪稱一絕。餐廳的三樓設有民宿,可提供住宿服務。 ​


慶尙北道(浦項市)

2003年7月3日開幕的POCOS歷史館建於浦項市槐東洞,包含著POSCO的歷史、精神、企業文化與長遠規劃。佔地9,917㎡、總建築面積3,636㎡、展示面積1,983㎡,為地上3層樓規模建築。 雖然事實上企業歷史館或博物館在先進國家並非罕見的事情,但在企業歷史館稀少的韓國,POSCO歷史館從計畫階段就非常受到矚目。建造重點放在‘將POSCO過去、現在及未來的共存原封不動呈現的POSCO紀錄館’,特別是在鋼鐵缺乏之地以30多年的短時間內躍升成為世界上最有競爭利的公司,歷史館整理了POSCO成功的經歷,將POSCO在逆境中奮鬥的過程系統性的整理出來,透過此給予訪問歷史館的年輕人夢想與希望的生活教育。


慶尙北道(聞慶市)

聞慶儒敎文化館就位於聞慶鳥嶺道立公園入口的聞慶陶瓷展示館旁邊,館內的設計讓人可以更輕易地看到儒教文化的全貌。 聞慶儒敎文化館是地上2層的建築物,共有4個展示館及儒教文化體驗室、資料室。第1展示室透過創作詩ㆍ書ㆍ畵的地點-舍廊房讓參訪民眾看到韓國傳統學士的文化。第2展示室是展示閨房文化,可以看到女性纖細的刺繡手藝等。第3展示室展示聞慶當地的儒教文化。介紹學士風流文化的第4展示室可以看到聞慶的儒教文化與歷史,設有舟巖亭及鄕飮酒禮模型。 在儒教文化館的儒教文化體驗室裡可以體驗木板印刷與拓本體驗。展示館附近有多功能的露營場、聞慶鳥嶺道立公園、聞慶鳥嶺博物館、石炭博物館、陶瓷展示館、聞慶溫泉等觀光景點。 由於聞慶自古是嶺南與首爾的連結關口,受到嶺南學派的影響,儒教文化從很久之前就很發達。朝鮮初期太宗設置了聞慶鄕校(傳統教育機關),1655年(孝宗6年)設置了近巖書院。


慶尙北道(金泉市)

* 寶物與文化財的倉庫,直指寺 *位於金泉站往西12公里處黃岳山山麓的直指寺,為新羅訥祇王2年(418年)由阿道和尚所建的寺院,蒼鬱的松樹、清澈的溪水、秋天的楓葉與寺廟調和成美麗的風景。內有安置1千座小佛像的毘盧殿(又名千佛殿)、相傳由上千年的葛根與胡枝子樹為柱子建成的一柱門、朝鮮時代代表建築物大雄殿,以及統一新羅時代的作品-高達1.63km的石造藥師如來坐像(寶物319號)。另外,還有於1994年5月竣工,可容納5,000人的國際佛教研究會館。* 黃岳山 *黃岳山位於金泉市西邊12公里處的小白山脈中,自古有許多鶴聚集,曾被稱為黃鶴山。因直指寺的匾額與朝鮮時代地理書《擇里志》之記載,才被定名為黃岳山。山中鬱鬱蒼蒼的松樹林、溪谷中如玉般清澈的溪水、秋天的楓葉、冬天的雪景皆十分宜人。* 直指寺的創建傳說與歷史 *關於直指寺的創建,最被關注的即寺名的由來。「直指」一名一般認為出自禪宗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因此直指寺的寺名被認為極有可能蘊含了宣揚禪宗教誨的意義。然而在建寺事蹟記的資料中,又有兩種關於寺名由來的說法。第一種說法是寺院創建者阿道和尚在創建桃李寺後,直指遠處的黃岳山表示,此山的山腳也是相當適合建寺的吉祥之地。第二種說法則是高麗初期能如僧人在重建寺院時,不使用任何尺規,直接以自己的手指做為測量土地的方法,因此被命名為「直指寺」。


慶尙北道(慶州市)

慶州拜洞三陵是新羅第8代阿達羅王、第53代神德王、第54代景明王的陵墓,因三個陵墓集中在同一處,而被合稱三陵。 第一座王陵為新羅第8代阿達羅王(在位期間154~184)之墓,阿達羅王曾在百濟入侵抓走百姓時,出動軍隊並御駕親征,令百濟大為懼怕決定議和,並釋放俘虜們。古代的日本(倭國)也曾在阿達羅王任內派使臣前往新羅。陵墓規模為底圍58公尺,高5.4公尺,直徑18公尺。 第二座王陵為第53代君主神德王(在位期間 912~917,本名朴景暉)之墓,因前任君主孝恭王在沒有子嗣的狀態下辭世,百姓們便擁戴身為第49代憲康王女婿的神德王繼位。其在位期間曾受到甄萱(後百濟君主)和弓裔(泰封國君主)的入侵,並奮力抵抗敵軍。王陵的底圍為61公尺,高5.8公尺,直徑18公尺。神德王的陵墓曾兩次遭盜,1953年和1963年進行內部調查後,發現其陵墓為以碎石堆疊起來的橫穴式石室,與一般普遍認為是新羅墓葬形式代表的積石塚不同,可見經過統一新羅時期後,新羅的墓葬形式曾受北方高句麗古墳的影響。 第三座王陵為第54代君主景明王(在位期間917~927,朴昇英)之墓,景明王是神德王的兒子,曾與高麗太祖王建並肩作戰擊退了攻擊大耶城的甄萱。在位期間曾試圖與中國後唐建立外交關係卻功敗垂成。王陵的底圍為50公尺,高4.5公尺,直徑16公尺。


慶尙北道(慶州市)

含月山山脚的骨窟寺建於數十公尺高的巨大石灰岩上,共有12個石窟,岩壁最高處為雕刻的磨崖佛像。法堂窟的窟內部有牆壁並加了瓦片,雖然看起來像瓦屋,但走進內部的天花板與牆壁全部都是用石頭打造的石窟。北面牆壁上鑿有龕室供奉佛祖,但因磨損嚴重看不出原來的表情。法堂窟與其他洞窟從只能容納一人進入到能容納下四五人打坐還綽綽有餘等大大小小各種不同的空間,並供奉著可愛的童子僧與威嚴的老和尚等各種型態的佛像。窟與窟間的通道是由石頭打造的陡峭階梯連接,如果要爬上山頂的磨崖佛就必須經過自然洞窟。從朝鮮時代畫家謙齋鄭敾的畫[骨窟石窟圖]可以看到原本磨崖佛像與其他12處石窟全部都有木造瓦房,但現在木造前室全部都已消失,只剩下石窟。刻在絕壁山頂上,高4m、寬2.2m左右的磨崖佛像已被指定為寶物第581號。因雕刻在混合了許多沙子的花崗岩上,保存狀態一直不太好,加上長久以來的風化而毀損嚴重,現在已加裝了玻璃屋頂。近來骨窟寺開設了佛家傳統修練法的禪武道修練院, 除了韓國人, 許多外國人也都紛紛前往體驗。


慶尙北道(淸道郡)

絕不躲避、勢不輕易妥協的鬥牛精神與清道郡居民們根深蒂固的意志相同。透過在險惡的環境中,以不屈的意志,使勁向前衝的清道鬥牛,讓我們學習到不倒翁的精神。傳承千年歷史的鬥牛,至今已成為代表清道的民俗活動,亦是代表韓國農耕文化的文化慶典,備受世界矚目。 「鬥牛」從以前開始就是韓國民俗遊藝的一環,特別是慶尚北道清道的鬥牛比賽,是擁有流傳將近1000年的歷史活動,目前已成為全韓國規模最大的鬥牛活動。主要活動有牛仔競技等以牛為主題的各種活動,而慶典中最吸引人注意的就是分為不同量級的鬥牛賽,能直接看到一隻隻牛在眼前展開激烈的打鬥。


慶尙北道(高靈郡)

520年之間(A.D.42 - 562)曾經繁榮一時的大伽倻國都高靈遺跡。最近吹起了一陣對大伽倻文化的研究熱潮,也引起了一般人來此做文化探訪的興趣,這裡確實是值得來一睹古代文化的好地方,因此除了考古學家之外,也可見到許多一般民眾來此觀光。* 芝山洞古墳群 建築在高靈邑後方主山主陵線上的大型古墳與建築在東南方斜坡的200多座古墳。1977年開始綠續挖掘出的32-35號古墳裡發現了鐵製頭盔、盔甲、金銅冠等文物,因此推測是支配階層的墳墓,而44-45號古墳則是古代殉葬制度的珍貴遺跡,因此被指定為史跡第79號。為了保存及展示這些古物,在2000.9.18成立了大伽倻博物館。* 主山城 位在主山的山城,由內城與外城所組成,總共長達1,351公尺,東側丘陵上還堆砌著具有警告性的石斛遺跡。推測這是大伽倻時代最具代表性的山城,因此被指定為史跡第61號。* 古衙洞壁畵古墳 1963年發現墓穴中的壁畫,這是大伽倻時代唯一的壁畫古墳,被指定為史跡第165號。古墳東西直徑約25公尺,南北約20公尺,高約6.9公尺,在牆壁及天花板上有著壁畫。在天花板上有以粉紅、綠、黑、褐色等色彩畫的蓮花花紋,相當特別。古墳位在高靈邑古衙里,為了保存遺跡,內部是不開放參觀的,但是高陵郡廳展示了按實際大小繪製的展示用示意圖。* 大伽倻博物館 位在主山山麓的大伽倻博物館就在大伽倻王陵旁邊,與大伽倻王陵展示館是韓國唯二的大伽倻專門博物館。2000年9月開館的大伽倻王陵展示館是芝山里44號墳的專門展示館,這韓國發現的第一個大規模殉葬墓。展示館重現芝山里44號墳內部景觀,讓參觀民眾可以進到依實際大小複製的44號墳裡,直接觀覽到墳墓的構造與建築方式、墳墓主人與殉葬者埋葬的樣子、陪葬品的種類與特性。2005年4月開館的大伽倻博物館展示內容以大伽倻的歷史與文化為中心,再融合了高靈地區當地從舊石器時代到近代的歷史文化。另外,還有每年開設1~2次企畫展的企劃展示室、小朋友的體驗學習室、戶外展示場等。* 大伽倻文化學校 利用已廢棄學校(月幕國小)改建而成。主要展示的是韓國木板印刷文化的板刻與古印刷文化,而不只是單純的展示,在這裡是能直接親身體驗,可以學到古人的科學與精神文化。這邊有古印刷體驗、板刻體驗、韓紙工藝、茶道體驗等各式各樣的體驗項目,包含學生、大人、外國人在內,每年都有很多遊客前來參訪。大伽倻文化學校的校長是八萬大藏經板刻技術的傳承者-安俊英,已有20年板刻資歷。* 王井 推測是大伽倻時代王宮使用的井。在這裡亦發現了伽倻土器與瓦片碎片等文物,位在現在高靈國小內。


慶尙北道(慶州市)

位於慶尚北道慶州市城東洞的慶州站,於1918年11月1日開始以一般車站進行營運。此站也是東海南部線的中央線的終點站。


慶尙北道(金泉市)

直指寺位於慶尚北道金泉市大項面黃岳山上,為了準備一個讓一般人心靈能夠休息的地方而經營山寺體驗。體驗內有寺廟禮節習儀、禮佛、108拜、與僧侶對話、佛教文化講座、參禪、缽盂供養等活動,特別是一大早爬上歡喜臺的山行活動,透過這個只有直指寺才有的活動,能夠忘卻所有煩惱。